為了獲得天下,勢必籠絡人心。 enA`
在戰亂之時,山河破碎之計,農民領袖李自成打出“均田免糧”的行政舉措,當時這既是農民軍的起義口號,又是一項當時從政的政治綱領。
這項政策,客觀上滿足了人民對土地的渴望,因此,起義軍深得失去田地,無以謀生的,廣大人民事實擁護。
在“割富濟貧”,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的呼聲中,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起義軍的壯大與當時陝西的社會環境也有著直接關係。
在此前的天啟、崇禎年間,陝西連年大旱,朝廷不但沒有撥付分毫賑災銀兩,反而加緊催收賦稅,加派橫征,羅掘微財,人民群眾要求打破這種殘酷現狀的願望非常強烈,加入起義隊伍就愈發踴躍。
或許不體恤民情,不挽回亂象,不為民請命的一種做派,也是大明江山最終會崩裂的必然。
自然它的統治階級用的此刻都是自己謀利益,個人圖富貴的一群人。
在大災難之年,這些官僚還是生活**,奢侈浪費不說,不給難民撥付分毫賑災銀兩,反而加緊催收賦稅,加派橫征,羅掘微財。
這些並不是人,事實民眾才看出來他們做人的一種本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就是以往封建貴族機製的常態。
李自成及時采納了謀士李岩的建議,響亮提出了“均田免糧”“平買平賣”“割富濟貧”的口號,這與人民的願望非常吻合,義軍的聲勢更是空前地浩大起來。
在賦稅方麵,起義軍除了實行以上大政方略外,還有其它的具體發展經濟的措施。
采取業主認耕的辦法,把地主兼並了的土地收回來還給農戶,讓其盡快恢複生產。
積極的幫助農民提高耕作技術,給農戶分配耕牛和其他勞動工具,努力發展農業生產。
采取“輸銀助響”的辦法,按照官僚地主在明廷中官職的高低確定助響數額。
這項政策,既打擊了當時的地主富豪又賑濟了貧民,同時,又確保了起義軍的開支費用,這是“均田免糧”政策的主要思想。
此外就是開倉濟民,拯救蒼生......
因此,當時的京、陝、豫、魯的大批災民因此得以活命。
李自成的這些賦稅政策,可以說是深得人心。
人們到處在唱“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是人民對起義軍的聲援,也是對李自成賦稅政策最直接的支持。
雖然李自成的起義由於種種的曆史原因,它最終失敗了,但起義軍用生命捍衛的賦稅策略,以及建立合理社會製度的願望,對賦稅思想的影響仍十分深遠。
我們隻能說,李自成生在與努爾哈赤並存的年代,這是他的不幸和萬幸。
李自成統軍作戰十餘年,重視從嚴管理、訓練部隊,注意密切民眾關係,善於把握戰場主動權,常以靈活戰法出奇製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重要篇章。
在明末時期,李自成東西征戰10餘年,最終推翻明朝,建立大順政權,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
他雖未留下兵書戰策,但史書中的零星有關記述,確是反映了他的一些軍事主張:
《明史》記載李自成的事實......
李自成宣布“為救百姓,故起義兵”,因而提出“剿兵安民”的口號,立誌以“仁義”之師,反抗官軍,奪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