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斬白蛇起義的劉邦不同的是,李自成有一份工作,雖然是低薪還是很清苦的工作,比起當時的劉邦還是個成天遊手好閑的混混,他是一個想有作為的人。
當時一個人的命運終究會和別人不一樣,崇禎三年,李自成被裁輟業,於米脂號召饑民起義。
當時是很多丟了田產,受到災荒,朝廷不但不接濟災民,地方貴族還趁機官逼明反,因此,農民起義是當時的一種社會時尚。
李自成是茫然無措的,帶著鄉裏一群人投農民軍首領不沾泥,繼投高迎祥,號八隊闖將。
事實在起義的過程中,他的運氣也是不順暢的。和當時的劉備一樣,到處奔走,到處被驅趕......所謂顛沛流離,流離失所就是這種景觀。
在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後,李自成才收其遺部2萬餘人。
後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qi],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
崇禎七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今乾縣)等地,後於高陵、富平間為明總兵左光先擊敗。
可以說這時候的農民起義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是哪裏的一種作為。
畢竟造反來得突然,官兵圍剿得緊急,何況他並沒有當年劉備的五虎上將打天下,和有諸葛孔明人等,具體的為他籌謀後麵的軍事行動,指揮他的政策路線......
崇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與各路農民軍首領聚會河南滎陽(一說無此會),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在義軍轉戰黃河流域數年後,他這才意識到了,沒有明確的革命目標和軍事目標,這樣打打殺殺的日子會所無窮盡......
義軍就此遂轉戰江北、河南,又入陝西,在寧州(今甘肅寧縣)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旋在真寧(今正寧西南)再敗明軍,迫總兵曹文詔自殺。
崇禎九年(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李自成才被眾位義軍首領們推為闖王。領眾“以走致敵”,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遊擊隊戰法。
因此才連下階州(今甘肅武都)、隴州(今陝西隴縣)、寧羌(今寧強)。旋兵分三路入川,於昭化(今廣元西南)、劍州(今劍閣)、綿州(今綿陽)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
崇禎十二年(1639年),他與複起的張獻忠合兵破竹溪,移師截斷明軍糧道。後協助羅汝才於香油坪擊敗明總兵楊世恩部。
翌年春,移師圍洛陽,得守軍策應破城,執殺福王朱常洵。
此刻的農民義軍聲勢浩蕩,旋揮師圍開封,數攻不克,南走鄧州,與脫離張獻忠的羅汝才合兵,眾號百萬。
其實這就是當時的大明朝,養了一大群隻是懂得為官自保,其實空無治國德能的官員,一種事實和結果。
那些不是治理國家的官員,其實隻是來拿上班工資的一群集團員工而已。他們黑壓壓一大片站在大明朝的朝堂上,遇到任何問題都是一片鴉雀無聲,事實就是等發薪日的這一天而已......
什麼叫官僚?什麼叫**?什麼叫無能之輩?這些人就是現實中的一種彰顯。
農民義軍後乘明軍四路向河南新蔡、項城調集,遣精兵於途中伏擊,致明軍陣亂敗逃,執殺明總督傅宗龍於項城。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與羅汝才以20萬眾再圍開封,激戰20餘日未克,回師攻破河南襄城,俘斬明總督汪喬年和降明的農民軍首領李萬慶(射塌天)。
十六年正月,義軍重返襄陽,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口號安民。
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就此建立了大順政權,在汝州之戰中,殲明軍4萬餘人,迫孫傳庭敗逃陝西。
其實在大明朝事實已經腐爛欲潰,義軍全麵圍攻時,它不要很多力量來推倒,它自己都在腐爛得掉渣......。
滅亡明朝之後,義軍當時為瓦解明軍殘餘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總兵吳三桂,未果。
其實這個時候李自成要是有遠見卓識或者身邊有治世之能臣,他就會著手安撫天下,治理地方行政的混亂,加固邊界的邊防,堅壁清野與北疆,提防女真入侵就足夠。
但是他的眼光畢竟隻是看到眼前的利益,急於坐上皇帝的寶座,開始當起他的皇帝。事實在當時的情況就是民心不穩,跟著誰都還不是很確定的情況下,戰役的勝利還不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其實此刻如何安民才是立國之本。誰的能力能使得當時民不聊生的局麵得到救贖,誰就獲得了神州天下。
當時做這樣一件事,固然不會簡單。
相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在攻克北京後得到了改善,但是他的戰力畢竟不是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