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過曆史的都知道,為臣的隻要做到八個字就可以使得一個國家走向強大和振興,那就是“同心協力,發奮圖強”
任何集團和公司的員工都是要做到這幾個字,那麼一個有效益公司集團才能得到不斷的發展。
否則,即使是上億人的企業,數千萬人的集團,它的崩潰都是瞬息之間。
因為還有句話,叫“無不散的宴席”。
這句話,雖然商業界和政界的很多人事實都不願意聽,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沒有散,就沒有此刻大家的重聚......
那麼大明遺臣事實有了上麵三次很不錯的機會,他們都沒有誰能審時度勢的把握,這還有第四次機會......
正當南明政權接連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當時一觸即潰的,南朝舊臣人等的危局。
李自成突然就此衰亡後,其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
兩支義軍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
其實此刻利用農民義軍為自己的軍隊,南明一幹舊臣重新的調整格局備戰,獲得當時半壁江山的穩固不無可能。
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趁勢還進入湖南。
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複了湖南全境。
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精忠、清大同總兵薑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此刻清軍後方的漢民抗清力量也就此發動了廣泛的攻勢。
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就此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
其實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永曆政權內部再次出現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不能團結對敵,農民軍也備受排擠打擊的內訌局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為什麼這群人喜歡內部撕扯?
這是一群狗麼?事實他們這群封建貴族,從小就沒有建國治國的能力和有過真才實學,半吊子人畜,才有這種體現。
畢竟這是看眼前利益的一群小人。
關鍵時候,這群人內部紛爭,打壓排擠有能力的南明將領,甚至於排斥還能一戰的農民義軍勢力,他們自己又打不贏大清的強勢兵馬,他們這群貨到底想幹什麼,我們就真的不知道了......
事實這是一群扯稀爛的隊伍。所以......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
其它剛剛收複的失地也相繼丟掉。
雖有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緊急的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但大明完滅之勢,已經是倒計時.....
其實這群無知小人,其無德無能之舉,不滅國是沒有天理良心的。
第五次複興的機會......以孫可望為統帥的大西軍加入抗清一線,再次改變了局勢。
1652年,南明永曆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
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麵反擊。
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複湖南大部,隨後乘勝追擊,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複廣西全省。
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同時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複川南、川東。
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
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率領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等一係列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