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敗亡之道(2 / 2)

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製的區域恢複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的第二次抗清**。

然而,就在大明複國此刻有望之時,永曆政權內部再次發生內部矛盾。

孫可望嫉妒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導致寶慶戰役重大失利。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密謀篡位,再次引發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所以漢民數千年,一直推送的儒家學派這種教育,本身就有根本上的問題。

畢竟這種教育的成功與否,從每個時代,體現的一群人,用的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事實彰顯它的現實失敗之處。

它的學說最主要的是圍繞著:人要講忠、孝、義、仁、信。

可是數千年沒有幾個上層結構的人用到這些,真的係學到了這些。相反它的對立黑暗麵,處處彰顯其為人本質。

漢民的古老文化,遲早會被野蠻的草原民族取代,這也是一個曆史的事實了。因為他們基本的都丟失了,做人的根本東西,都事實很難再找回來......

相反傳承了這幾個字的島國人,它後來居上,相反超越和強大了起來。難道不是麼?

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

年底吳三桂大軍直接攻入雲南,經磨盤山血戰,而使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

至此,南明的最後一點血脈就此終結......

曆史本亦有情,因中華文明之久遠堅韌,是以能夠給本土政權以數次恢複之機。

畢竟大明建立原本就多災多難......但是,天災都是因為**而起,事實如何治理國家,其實是如何用人之治。

它治國會用人,則國家沒有問題。

它隻用小人,奸佞之人,投機取巧之人,無德無品之人......國家就是這種衰敗跡象,鬥戰之相......稀爛之相。

然亦因中華文明,在一群勢力小人手中,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權鬥、內訌、黨爭、宮鬥......此係列導致上演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誠信之劣質傳統,是以......雖有良機,而難以把握複國之望。

當時在中華文明的土壤下,所產生的鄭成功、張煌言、史可法、李定國等優秀國家棟梁,知識分子,正能量,......正是有了他們,南明政權才得以苟延殘喘十八年。

但是一群腐朽呃皇室集權成員,何德何能,打壓排擠,用盡手段的惡心這些人,滅掉這些人,事實搶占這些人建立的一切功勳,一切成果,力圖自己能上位,事實他們上去了麼?

事實這些人都死了,死的時候亦很悲催,這是屬於他們應得的悲催。

所以一種不科學的中央**集權體製,這種形式下繁殖培植的明王朝諸藩王,之無能集團勢力,最後失勢去國,一點不值得我們後人去深思良歎。

由此可見,即使它僥幸有了半壁江山,聽聽那首: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們就此可以看到,它也不過是南宋的一種山寨版,隻是一群人換了姓名與馬甲......

縱觀曆代王朝之興衰,借鑒古今中外曆史發展之大勢,必得以雄才偉略之領袖,才得兼備之人,才有凝聚華夏之心。

事實還得摒棄中華民族“勇於內鬥、拙於禦外”之劣質文化傳統,改掉奴顏婢膝,趨炎附勢的奴性。我們才有一群可造之人能用。

此外必得以健全的民主與法製,事實去取代封建王朝所謂的製衡集權之王道我華夏民族才可能談到再造輝煌,重建盛世。

有群睿智的領導者,有先進思想的群眾,有科學的國家構建形式、民主與法製,國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