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所謂帝國(1 / 2)

事實上對帝國和東西方帝王時代的劃分,在西方世界也沒有絕對明顯的時間界定。

而且“帝國”還並不是傳統華夏民族的古漢語固有詞彙。

“帝國”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逐漸定型誕生的新詞。

亞洲東部地區,一直援用古代漢族語言係統的中國人,對自身所在共同體的表達習慣是:天下、我朝等......,曆代的正統王朝,一般自稱是**朝,也就是代表上天行使天命的政權。

比如秦朝,漢朝,唐朝,宋朝.....而不會說是大秦帝國,漢帝國,大唐帝國......史冊也沒有這一詞彙。

民國時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隻有統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天子或皇帝(大皇帝)這一稱號。

所以理論上,隻有中國的曆代王朝才算是帝國(最狹義)。每個王朝發展順延的時期都是這個帝國時期。

域內其它的政權諸侯國,隻能用所封稱號(王、公、侯)及藩屬國的君主,隻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當地的音譯。

在歐洲,羅馬帝國前期的國家首腦稱元首(比如:奧古斯都及凱撒,同時擔任共和國的執政官),政體在形式上仍為共和製,但實際上已具備後來歐洲出現的,各帝國的主要政權特點。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西歐至多隻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盡管這稱謂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

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畢竟他們奉行君權神授說,其它的人自己帶雞冠子,也不算皇帝。

在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先後升格為帝國。畢竟他們脫離了原有的大帝國掌控,有了自己獨立的一套班底和組閣成員。麻雀雖小,畢竟五髒俱全,雖然這是一群小帝國。

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曆史所謂的俄羅斯帝國。

但與古代的大範圍帝國相比,除俄羅斯帝國以外,其餘的國家在曆史上大部分時期內,其實都是各自的王國或公國,其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

畢竟帝國這個頭冠顯得有點大,這些國家事實在分裂,在變得更小。

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但實際上它們還沒有達到狹義帝國的標準,但它們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帝國。

帝國還有俠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帝國,僅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君主製政體國家。

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於中國以外的帝國首腦也常翻譯為皇帝(如奧古斯都、哈裏發、蘇丹等)。

屬性上看,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公選來選舉和皇室直接指定產生的,如羅馬帝國的皇帝。

曆史上,這些中世紀出現的國家常稱自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俄羅斯帝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其實這都是馬甲效應,別人穿什麼,他們也會統一服飾的。

事實上他們和古羅馬帝國這個定義,無法相提並論。

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這些國家事實出現在亞歐大陸。

世界曆史符合上述標準的狹義帝國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王朝。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曆代“正統”朝代也就是指大秦至大清。

其實這些國家的稱謂是前麵不加一個“大”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