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和人名便於區別為之。比如大唐和唐,大宋和宋。
同一時刻相對應的有,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大秦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
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薩法維帝國(波斯人),莫臥兒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法蘭西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誌帝國等。
1871年到1945年(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存在過的大日本帝國以及1933到1945年存在過的大德意誌帝國(即***.德國),在曆史定義上也算是一個帝國。
阿黑門尼德王朝同一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朝。畢竟比大流士時代,這個波斯帝國小得不帶能看。
古希臘曆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皇帝(希羅多德的曆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
廣義上的帝國範圍要寬泛很多,隻要是統治或支配的地域廣闊,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帝國。通常這些國家隻達到狹義上帝國的標準中的一點(領土廣闊)或幾點,而且不論政體是否為君主製。這些國家本身一般並不稱自己為帝國,而是王國、共和國、聯邦、聯盟等。
如古希臘的“雅典帝國“,中世紀的“威尼斯帝國“(商業),近代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殖民)、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明治維新前及二戰後)等。
曆史上有一些規模龐大但統一時間很短,通過短期的軍事征服暫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如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三世時的馬其頓王國(亞曆山大帝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時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也被稱為帝國。但嚴格的說它們都不能達到狹義上的所有四個標準,仍然隻是王國。
現代的“帝國”雖然很少有君主製政體的,但實際地位和影響則與古代狹義的帝國沒有太大區別。比較著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意誌第三帝國、羅納德裏根提出的邪惡帝國(蘇*帝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帝國。
在歐洲,對國家的諸多定義中,帝國是指一個多民族或多民族國家的集合體,帝國必須是一個龐大的國家政體,它管轄著原界以外的諸多領土,以強大的政治和軍事來實現它的君主集權統治。
這些軍事強國,其內部文化和民族內涵各自情況都不同。
這與一個由自治國家和人民,自願組成的廣泛國家聯邦形成對比。
在東亞,則有以中國皇帝為君主的華夏帝國。
當時的東方曆代最高執政政權,我們稱為王朝、相對、則稱為野。
一般來說,華夏帝國的皇帝自然隻有一個,是做為繼承天命的天子。
不過也有例外,當中國處於內部分裂的時候,中國可能同時有幾個人自稱為皇帝(如三國時期)。然而,這些皇帝之間一般是不能互相承認的,並且當其中的一個皇帝向另一個皇帝稱臣的時候,這個皇帝就必須去掉帝號,改稱為王。
至少,東方國家傳承一個帝國的形式,還需要三個必須的大前提作為依靠,就是要具備順天而上的天命。
所謂天命所歸,君權天授。
西方的帝國皇帝加冕必須得去教廷,否則這皇帝不是正式的。
同樣,東方的帝皇登基,事實還得要有傳國玉璽,即使沒有前朝的,自己也得說有,另外去雕刻一方同樣的傳國玉璽。
這也是很多朝代,建國時的一種做法。
而且皇帝登基後,事實正統一點的話,還要登泰山封禪。這是華夏民族曆來漢民的一個習俗。不然名不正言不順。
即使大清皇帝也在遵循這個古老習俗,它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一個民俗,民情,整個大民族的悠久文化。
其實這都是一種民俗習慣,逐漸演變成的一個民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