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
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
禦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三公製度是此後分權而立,各負其責的行政管理格局的首創。
漢代軍隊編製為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為雜號將軍之末,與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鎮、前後左右將軍、四征將軍(征東、征西、征北、征南)、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
它的嚴格等級軍製,規範了漢朝此前的軍事製度,也是使得後期強大的漢帝國能打敗強勢匈奴我的一大前提。
漢朝的土地所有製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漢元帝時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
豪強莊園勢力日益強大。
東漢後期,這一現象更甚,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麵的形成。
畢竟一個民族的經濟,一直在推動社會的變革和曆史的發展。
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
兩漢時期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
當時的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
直到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學成為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統治思想,和教育核心內容。
如今的教科書還有它的核心內容,可見它的影響深遠。
漢朝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太學,並且開始傳播儒學中的經學,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
這也是後來民國時期,各綜合大學依照洋學,就此創辦的模型和由來。
這種氛圍使得當時來漢的西方國家,也開始學會以國家形式辦學,成立了綜合大學等學府。
畢竟太學此前,西部世界並沒有大學一說。那時候還是中世紀戰亂時代,宗教文化亦沒有公益學堂。
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這也是華夏文明,襯托世界文明與宗教的一種客觀事實,藏傳佛教一直延續至今,宗教學說在亞洲地區很多國家長盛不衰。
漢代推廣五德學說,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
漢光武帝光複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誌》等皆采用這種說法。
因此漢代亦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
在史學方麵,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
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
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漢朝的衣服,主要的以漢服,有袍、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
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