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聯合薩爾滸部酋長之弟諾米納,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準備共同發兵攻打尼堪外蘭。
但是未及與這個主要對手交鋒,努爾哈赤的族人中有人看到明朝支持尼堪外蘭,有影響的一些哈達部部長也幫助他,這些人就從中挑撥諾米納,不讓他們跟著努爾哈赤去對付尼堪外蘭。
畢竟人類中,很多人做正事不行,在背後戳得人家爛菊的本事,不用人教。
最終支持努爾哈赤的諾米納,亦被這些人動搖了,背叛了努爾哈赤,沒有按照已經約定的辦法去行動。
努爾哈赤不得不掉轉矛頭,首先向諾米納開火。
畢竟對敵人之前,首先肅清內部叛徒是必須的,不清理幹淨,強大了敵人,對手更強大......
尼堪外蘭在圖倫城聽說努爾哈赤已經起兵,這人當即丟下軍民,攜帶妻子逃到了嘉班。
能逃走也是一種德行與修為。
努爾哈赤“以兵不滿百,甲僅十三副”,克圖倫城,首戰告捷。
事實上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的戰鬥是非打不可,不打自己不得活命,而且越打矛盾越多,戰役越大......
既然這戰爭的帷幕既已拉開,努爾哈赤就隻能一往直前,決心要繼續幹下去。
但是從此事件發展到1616年,這裏作為一個階段,努爾哈赤所進行的戰爭已和起兵當時有所不同。
在這三十年間,他從攻打尼堪外蘭,很快轉向攻打女真中不服從自己的人,他進行的是統一女真的戰爭,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他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這一成功又很直接促進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出現於祖國大地。
努爾哈赤由此很不經意的上演了一個很特殊的角色。
成了締造滿族的傑出的民族英雄。
所以曆史中很多人把努爾哈赤的精神世界拔得很高,把一個其實很普通的人托得很大。
事實當時的努爾哈赤不這樣做,他唯有走一個,一生淪為別人奴隸的道路
這就叫無壓迫,不抗爭,他也是被一群女真族小人,強勢擠壓出來的革命鬥誌。
誰要是說他當時就看到了大清帝國數百年的社稷藍圖,我會拿拖鞋追著打的......
原來在努爾哈赤起兵前,明朝遼東邊牆以外的女真人極其分散。事實這是一個很散亂的民族。
明朝人簡單地把他們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
而清朝的文獻後來事實所載,卻有大小十餘部,如:滿洲部的周圍有蘇克蘇滸河部、渾河部、完顏部、棟鄂部、哲陳部。
長白山部包括訥殷部、鴨綠江部。
東海部包括窩集部、瓦爾喀部、庫爾喀部。
呼倫部包括烏拉部、哈達部、葉赫部、輝發部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原文“環滿洲國而居者”雲雲,康熙、乾隆重修太祖實錄,將此文改為滿洲國所屬各部了。
其實在那個時候,這些部族人自己都搞不太清楚本部多少人,誰的領地到哪裏,畢竟是遊牧民族,它居無定所。大明朝它的戶部職能是殘廢的。
加上大明朝末期管理落後,官員素質低下,行政職能很混亂不堪,所以他們才大而化之的說女真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
就差人也分身前身後兩麵了......難道不是麼?
事實封建製度下的管理,係很低效能,很搞笑的現況。
努爾哈赤起兵創建後金是一個曆史的大潮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