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佛教(1 / 3)

一、佛教傳入

永平十年(64),漢明帝夜宿南宮,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人,又高又大,頭頂上有光環,右手拿著兩支箭,左手彎著一隻弓,繞著宮殿飛行。

第二天一早,漢明帝早朝,向群臣說起此事。太史傅毅回答說:西方有一個神,名字叫佛。陛下您所夢見的可能是他。漢明帝就派遣中郎將等十八個人去西域,訪求佛道。67年,蔡愔等從大月氏國請來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並用白馬馱著佛像、經卷,回到洛陽。

漢明帝特為他們建立了精舍,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寺廟:白馬寺。在此,漢譯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被翻譯出爐。白馬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的“祖庭”、“釋源”。

漢傳佛教主要是通過印度北部乾陀羅傳入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再到中國新疆、內地,從中國內地再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藏傳佛教主要是通過中印度傳到尼泊爾,再傳入中國西藏地區,由西藏再向中國內地、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傳播。

南傳佛教(小乘、上座部)通過印度傳入斯裏蘭卡,再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崩龍族、布朗族等地區。

二、佛教發展

⊙朱士行西行取經

朱士行是三國時的高僧,法號八戒。250年,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到洛陽譯經,在白馬寺設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我國曆史上漢家沙門第一人。朱士行也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

濟公

出家受戒以後,朱士行在洛陽鑽研、講解《小品般若經》,感到經中譯理,還不能窮盡。原因是當初翻譯佛經的人,把領會不透的內容刪略了很多,導致講解《小品般若經》的時候,部分詞意不明,又不連貫。聽說西域有完備的《大品般若經》,朱士行決心前行,尋找原本。

經過多方周折,朱士行於282年派徒弟弗如檀把《大品般若經》送回洛陽。然而朱士行自己再沒能夠回到漢地,隻能繼續留在於闐,於八十歲病故並葬身他鄉。

朱士行西行求法,為後世西行求法者如法顯、寶雲、玄奘等人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功績不可磨滅。

⊙梵唄泰鬥:曹植

229年,曹植被封為東阿王,曆時四年。一日,曹植在山東魚山遊覽,忽然聽到天空中傳過來梵天音樂,清雅哀婉。曹植非常陶醉,將其寫成漢地的音樂,後被稱為梵唄。曹植因此成為中華佛樂的創始人。

曹植聞聽的梵樂,後來向東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曹植又被譽為日本佛教音樂的鼻祖。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3-413),又名羅什。原籍天竺,生於新疆。既精通梵語,又嫻熟漢文,佛學造詣極深。鳩摩羅什共譯出佛教經律論傳九十四部、四百二十五卷,首次將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類經典全部完整地譯出,對中國佛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鳩摩羅什在西安逍遙園西明閣翻譯佛典,譯經場以草苫蓋頂,被稱為“草堂寺”。

後秦君主姚興送給鳩摩羅什兩個宮妃,要求羅什生幾個孩子,以繼承其智慧才學。羅什無可奈何,隻好遵奉命令。之後,鳩摩羅什便不住在佛寺僧房。一些僧人對鳩摩羅什大師生起輕慢心,一些僧人卻羨慕羅什的豔福,妄想仿效。羅什於是召集眾僧,展示出一滿缽的針說:“你們若能與我一樣,將缽內銀針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們娶妻蓄室。”說罷,將一缽銀針吃到了肚裏,與平時飲食一樣。

三、八大宗派

八大宗派的產生標誌著中國佛教從發展走向成熟。八大宗派分別為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

⊙三論宗

三論宗由隋唐高僧吉藏所創,以鳩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典為依據,尊鳩摩羅什為始祖。三論宗以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為中心理論,包括真俗二諦、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二諦三中(世諦中道,真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迷悟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隻因迷故,流轉生死)等。草堂寺作為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成為三論宗的祖庭。

⊙唯識宗

唯識宗(法相宗、瑜伽宗)由唐代高僧玄奘創立,最主要的經典是“一經一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宗認為萬法唯識,其教義以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依為宗旨。大慈恩寺是法相宗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