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廟
⊙寺
寺,最早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之後,寺人的官署也稱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經幢
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西漢建立了“三公九卿”製,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中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攜帶佛教經像來到洛陽,最初就是住在接待外賓官署的鴻臚寺。
鴻臚寺後來改建,在雍門外街道旁,為高僧建館舍,並取名“白馬寺”。此後,佛教的建築便統稱為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名稱越來越少,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
廟本來指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製,“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漢朝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並,成為祭祀鬼神的場所,如鎮守神祠稱為城隍廟、富貴神祠稱為財神廟,以及天妃廟(後改稱天後宮)、娘娘廟等。一些文人武士得到敕封、追諡後也稱為廟,如孔子廟(文廟)、關羽(關帝)廟(武廟)。
佛從西方來,也被看成是神,佛寺又稱為廟。在梵文中,建造塔廟的目的也是為了禮拜供養佛。
⊙寺廟
隨著時間的演變,寺廟一般指佛教僧人居住、修行的場所。為有所區別,比丘尼居住的寺廟稱為庵。在蒙古語中,“寺”稱為“召”,如大召、小召等。另外,佛教建築還稱為宮,如布達拉宮。
⊙精舍
佛教修行者的住處,最早是精舍。釋迦牟尼在世時,有竹林精舍、祗園精舍、祗樹給孤獨園、鹿野苑等精舍以講經說法。精舍的麵積不是按場地大小加以區分的。東漢至魏晉時期,一些隱士或僧人修行的地方也叫精舍。
⊙伽藍
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意思是眾園,僧眾所居住的園庭,又稱僧園、僧院,後來成為寺院的通稱。伽藍神指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中國寺廟以伽藍菩薩(關公)形象為代表。
⊙叢林
叢林指僧侶聚集、修道之處,即佛教的寺院。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也稱禪林。江西百丈山懷海禪師,在禪眾聚處,尊卑不分,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這是最初的叢林。叢林的意義,是取喻草木不亂生亂長,其中有規矩法度。
⊙招提、道場、阿蘭若
招提的意思是四方,四方僧房。唐代譯為小寺,宋代記載為民間私造的小廟。
道場又稱菩提道場,原指佛成道的地方,印度的菩提伽耶。後泛指一切佛僧修道的地方。
阿蘭若指遠離鬧市人群的地方。達摩阿蘭若指菩提道場,摩登伽阿蘭若指墳地及遠離鄉村的地方,檀陀阿蘭若指沒有人煙的荒漠。
另外,佛寺也稱古刹、禪刹、梵刹。
二、寺廟建築
因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途徑、地區與民族文化、曆史背景不同,佛教寺廟建築在中國形成了不同風格。從大類上分,有三大建築風格,分別為漢傳佛教(漢語係)、藏傳佛教(藏語係)和雲南地區南傳佛教(上座部,巴利語係)。
⊙漢地佛教寺廟
漢地佛教寺廟把重要的殿堂與佛像布置在中軸線上。從山門殿開始,繼而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法堂或藏經樓。有些寺廟特供的佛、菩薩也位於中軸線上,如圓通殿、大聖緊那羅王殿置於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前,藥師殿、三聖殿置於大雄寶殿後。
主軸殿的兩側,仿宮殿廊院式布局,對稱排列若幹個較小的側殿,如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等。主軸殿和側殿形成四合院形狀。鍾樓、鼓樓分別位於山門殿的兩側。兩側繼續向外對稱,分別布置重疊四合院,僧人食、宿位於不同的院落中。
一些山中寺廟,受地勢地形的製約,基本依山就水,順勢布局,錯落有致。中軸線雖不明顯,但主要殿堂布置在主要線路上。各寺廟根據殿堂麵積與實際可使用土地情況,把羅漢堂、禪堂等布置在合適的地方。
主院和各小院以回廊環繞,回廊上有壁畫、雕像。寺廟中廣植花草樹木,假山荷池,後院有放生池。整座寺廟虛實相應,有機統一。
⊙藏傳佛教寺廟
藏傳佛教寺廟又稱喇嘛廟,始建於唐代。鬆讚幹布修建的法王洞(曲結竹普)、超凡佛殿(帕巴拉康),是布達拉宮的雛形。藏傳佛教寺廟建設到清代達到極盛時期。至1949年前,全國藏傳寺廟達五千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