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順山勢開鑿,窟內壁上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麵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石窟在仿印度石窟進行開鑿的同時,融彙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
北魏至隋唐時期,是我國石窟開鑿的鼎盛時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石窟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依據佛教信徒的階級、階層、佛教宗派不同而差異。石窟藝術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發展情況也不一樣,石窟曲折地反映出各曆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石窟藝術的佛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
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
二、石刻
石刻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岩畫。我國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佛教石刻主要雕刻佛教經典文字、佛菩薩像。北魏至隋唐時期以開龕造像、浮雕為主,隋唐的寺廟造像多為單體圓雕。在我國各大風景名勝區或旅遊區,擁有眾多的摩崖石刻。
三、敦煌莫高窟
前秦苻堅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尊行者,看到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樂尊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法良禪師等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思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改稱為“莫高窟”。
此後曆建不斷,莫高窟成為佛門聖地,俗稱千佛洞。莫高窟保留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個朝代的四百九十三個洞,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三十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比及的。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赤身女人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有高達34.5米的佛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菩薩像,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三十六個,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人等。北朝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淳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窟內頂部和四壁布滿壁畫。頂與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為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舍身飼虎、九色鹿王等。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三百多個,以大量的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出現。塑像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中唐時期製作的第七十九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脅侍菩薩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一百多個,形製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越到後期,洞窟形式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元代洞窟隻有八個,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製,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
四、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創建於450年,北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五個大石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五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佛像,象征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其中最大的一窟由地麵到窟頂高達二十米,中央直立一個寬約六十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岡石窟有窟龕二百五十二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代表了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