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塔在中國並不存在,漢語中也沒有“塔”字。直到隋唐時,塔作為統一的譯名被確定下來。塔、塔婆、寶塔、佛圖、浮屠等名稱,特指珍藏、安置佛家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以及各種法物的“方墳”、“圓塚”。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火化形成的舍利,被當地八個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在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八個有紀念意義的地點也分別建造了八大靈塔:
釋迦牟尼誕生處的蘭毗尼花園:聚蓮塔;
釋迦牟尼成道處的尼連禪河畔:菩提塔;
釋迦牟尼首次說法處的鹿野苑:吉祥塔;
釋迦牟尼安居處的祗陀園:神變塔;
釋迦牟尼從忉利天下處的桑迦屍國曲女城:天降塔;
釋迦牟尼化度僧處的王舍城:和平塔;
釋迦牟尼將入涅槃處的毗耶離城:勝利塔;
釋迦牟尼涅槃處的拘屍那城:涅槃塔。
印度在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被列為國教,塔的建設達到了空前的高潮。
二、演變
最初的佛塔是墳墓的形式,呈現半圓形的大土塚。中國寺廟中的塔由覆缽式佛塔發展演變而成。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缽式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造型相結合,創造了樓閣式的佛塔,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密簷式佛塔。除此以外,我國佛塔還有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傣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的佛塔。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或藏式塔,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覆缽,覆缽上有巨大的塔刹。覆缽式塔在元代開始流行,明清時期繼續發展。元、明設兩層須彌座,清代多數隻用一層須彌座。元代比例肥短,清代則較瘦高,正麵增設“眼光門”,內置佛像。最上為寶珠和銅塔,清代多用日、月、火焰。著名的覆缽式塔有北京妙音寺白塔、寧夏青銅峽市一百零八塔等。
樓閣式塔的形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每層之間的距離較大,塔的一層相當於樓閣的一層,各層麵大小與高度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整體輪廓為錐形。樓閣式塔的平麵,唐代為方形,宋、遼、金時代為八角形,宋代還出現過六角形。明、清時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樓閣式塔台基座簡單,宋以前不用基座。著名的樓閣式塔有西安大雁塔、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銀川海寶塔、四川瀘州報恩塔、河南衛輝市鎮國塔等。
密簷式塔的整體輪廓呈炮彈形,第一層非常高,向上各層低矮,越向上收縮愈急,各層簷緊密相接。現存最古的磚塔、河南登封縣的嵩嶽寺塔即屬於密簷式塔。
金剛寶座式塔源於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下部是一個巨大的金剛寶座,寶座下部有門。寶座上建五個小塔,供奉著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我國的金剛寶座式塔主要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內蒙古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寶座舍利塔等。
傣族塔一般建在山坡高地上,塔基呈正方形,高度一米左右。塔身大多為圓形,呈葫蘆狀。塔刹由一節比一節小的環節堆積而成,最上麵是塔針。傣族塔規模一般比內地塔小,多為磚結構,外麵敷以石灰,有的還用植物膠砂漿塗料。名貴佛塔還彩繪貼金,使佛塔在秀雅挺拔中透出高貴的金氣。具有代表性的是西雙版納曼飛龍白塔和景真八角亭式塔。
三、結構
佛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塔刹等部分組成。塔的平麵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圓形等形狀。塔身以階梯狀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塔有實心、空心,單塔、雙塔等,建築材料有木、磚石、金屬、陶瓷、琉璃等。兩漢、南北朝時以木塔為主,唐宋時磚石塔得到了發展。
塔的層數在佛經中有規定,佛塔八重、菩薩七重、辟支佛﹙緣覺﹚六重、四果﹙羅漢﹚五重、三果﹙阿那含﹚四重、二果﹙斯陀含﹚三重、初果﹙須陀洹﹚二重。
但中國的佛塔層數一般為單數,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等。佛塔的平麵一般為偶數,如方形、六角、八角、十二角等。這主要是受中國天圓地方、奇陽偶陰思想的影響。
四、造塔與禮塔
造塔與禮塔都具有功德。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我國素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說法。造塔有十大功德:
不生於邊國;
不受貧困;
不得愚癡邪見之身;
可得十六大國之王位;
壽命長遠;
可得金剛那羅延力;
可得無比廣大之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