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佛塔(2 / 3)

得蒙諸佛菩薩之慈悲;

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

得往生十方淨土。

釋迦牟尼佛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中說:如果眾生能於此塔,以一香、一花禮拜供養,即使是八十億世劫中積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時消滅,而且生時能避免災殃,死時可投生到佛家。

五、我國造塔史

三國時期,丹楊人(安徽宣城)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是我國造塔的最早記載,所造的塔為樓閣式佛塔。

南北朝時期我國有眾多佛塔,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塔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天安元年(466)建造的小石塔。雲岡石窟中有很多樓閣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嶽寺塔是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座磚塔。

南北朝時期的佛塔主要采用磚、木、石作為建築材料,建築類型是樓閣式和密簷式塔。

隋代建的都是木塔,大都毀於戰亂。現存的隋塔僅有山東曆城四門塔。

唐塔多不設基座,不做大片的雕刻與彩繪,采用方形、空筒式結構,形式多為樓閣式和密簷式。唐塔早期建塔為仿木結構,現保存下來的有百餘座之多。

五代時期塔建造的數量不多,塔的形狀從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內部也由空筒式逐步過渡到回廊式、壁內折上式。

宋塔多為樓閣式塔或外密簷內樓閣式塔,少數為造像式塔、寶篋印式塔、無縫塔、多寶塔等。宋塔平麵多為八角形或六角形,每層有外挑的遊廊、腰簷、平座、欄杆、挑角飛簷等,著名的佛塔為杭州六和塔。

遼塔多數為實心的密簷式塔,建築材料選擇堅固耐久的磚石材料。以磚石仿木結構,門窗采用拱券設計,平麵多為八角形。繁複的基座是遼塔獨有的特色,基座的各個立麵均做仿木處理,遍布精美造像。

元朝時,流行於印度的窣堵坡式塔再次被引入中國,稱為覆缽式塔。隨著密宗在元朝上流社會中的流行,金剛寶座式塔從印度引入建造。

明清以來,文峰塔開始出現並大力發展。各州城府縣為改善本地風水、補全風水、震懾妖孽,或作為標誌性建築,在特定位置修建佛塔。築塔種類非常齊全,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無縫式、寶篋印式等不一而足,其中以樓閣式塔為主流。明清塔大多為高大的磚仿木結構,對木構的模仿都非常精致細膩。塔的建築平麵多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基座上浮雕的題材除了佛像、金剛、力士、護法天王之外,出現了八仙過海、喜鵲登梅、二十四孝、魁星點鬥等民間傳統祈福題材。

六、我國著名佛塔

⊙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黃妃塔、西關磚塔,原建造在夕照山峰上,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淨慈寺前。雷峰塔是吳越國王錢俶因黃妃得子而建,最早命名為“黃妃塔”。雷峰是南屏山向北伸展的餘脈,黃妃塔建在雷峰之上,民間便稱為雷峰塔。

雷峰塔原為七層,重簷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明朝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因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塔身不支,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麵世。“雷峰夕照”的勝景因雷峰塔的倒塌名存實亡。據傳塔下所壓的白蛇(白娘子)也得到了解放。

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重建完成。新塔沿襲了原塔被燒毀前的平麵八角樓閣式造型,外觀是一座八麵、五層樓閣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

新塔的建設在中國風景保護和建設史冊上留下了四項“天下第一”:塔類建築采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築支撐、承重主體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中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麵積最大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活動空間最寬敞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文化陳設最豐富的天下第一。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國國王為了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了六和塔。佛教有“六和敬”之說,塔名因此為六和塔。天地四方為六合,六和塔又名六合塔。現在的六和塔重建於南宋。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層,塔內隻有7層。塔身自下而上塔簷逐級縮小,塔簷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的每一層題字:

第一層:“初地堅固”,前供地藏菩薩塑像,後置明萬曆年間所刻北極真武大帝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