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是佛教寺廟的正殿,也稱為大殿。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所供奉的主尊一定是佛像,而非菩薩或護法像。
一般來說,大雄寶殿的正中是主尊佛像,大殿兩側分別位列十八羅漢,主尊佛壇後麵為三大士像,其中位於主尊正後麵,與主尊靠背、麵向大雄寶殿後門的為海島觀音像或其他觀音像。各地佛寺因地因事製宜,不完全相同。
一、釋名
大雄寶殿一般供奉釋迦牟尼佛,“大雄”為佛的德號。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惑,稱為大雄。大者,包含萬有;雄者,攝伏群魔。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煩惱魔:貪欲等煩惱,能惱害人的身心,故名為魔;
五陰魔:又稱五眾魔、五蘊魔,色、受、想、行、識五陰,能生種種苦惱,故名為魔;
死魔:死能斷人的命根,故名為魔;
天魔:即他化自在天天子魔,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魔王及其眷屬,因憎嫉賢聖的無漏法,作出種種擾亂,妨害眾生行善事,令無法成就出世間善根。天魔是真正的本法魔,其他三魔都是類從。但天魔隻有在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後,才出來擾亂。
釋迦牟尼佛起金剛心破煩惱魔,舍第五分壽入無餘涅槃破五蘊魔,應魔王之請後留三個月破死魔,成道之際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王的擾亂,破天子魔。
海島觀音
大雄寶殿的寶,指佛、法、僧三寶。三寶皆歸此殿傳持正法,承佛威力,雄鎮大千。“無事不登三寶殿”中的三寶,同樣指佛、法、僧三寶。
二、一尊佛
大殿內的佛像隻有一尊時,一般為釋迦牟尼佛像。有的大殿在佛像兩旁分別各有一位比丘,一年老,一中年。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叫“阿難尊者”。這種造像方式,稱為一佛兩弟子。
大殿內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或臍上,結禪定印;或以左手五指執袈裟衣角,右手直伸下垂,手掌向內,五指並伸觸地,或覆於膝上,結觸地印。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無數生中,為了眾生利益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事跡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都是在大地上做的這些事情。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觸地契、破魔印、驚發地神印、能摧伏印。釋迦牟尼成道時,天魔前來擾亂,釋迦牟尼以此印按地,即有地神踴出,證明釋迦牟尼的福業勝德,天魔為之退散。
第二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代表佛說法時的姿勢。
第三種是立佛,左手下垂,作與願印。右手屈臂向上伸,作施無畏印。這種造像名為“栴檀佛像”,相傳佛在世時印度優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麵貌身形所作。
關於釋迦牟尼佛座基有一個故事。相傳有四個人聚在一起說大話。這四個人分別叫腰別樹、捶打井、路扯直、扒山轉。腰別樹說:“天熱我不怕,三伏天熱很了,我拔一棵樹別在腰裏,就可以乘涼了。”捶打井說:“渴了不要緊,我一拳打下去,把地下打出個井,就能飲水解渴了。”路扯直說:“走路彎遠了我不怕,兩隻手可以扯住兩頭,把路扯直就可以抄近路走了。”扒山轉說:“走路不需要把它扯直,把山扒轉一圈,就回來了。”四個人正在大吹時,如來正好路過。如來變成一老者說:“你們都這麼有能耐,能抬起我這一老頭才算行。”四人不服,等老翁坐好後來抬。老翁坐在那裏動也不動,四人使了很大的勁也抬不起,個個被壓得彎腰搭背、眼泛白珠。從古到今,如來把他們壓在大雄寶座台下麵,供遊覽旅客觀看並警示世人莫說大話。
三、兩尊佛
有的大殿中供奉兩尊佛,現在已經比較少見。其中一尊佛為釋迦牟尼佛,另一尊為多寶佛。
多寶佛又稱大寶佛、寶勝佛、多寶如來。多寶佛往昔行菩薩道時,立誓在成佛滅度之後,凡十方世界有宣說《法華經》之處,自己必自地下湧現於前,以證明此經的真義。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有七寶塔從地中湧出,聳立於空中,塔內是多寶如來,坐獅子座,全身姿態如入禪定狀,並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多寶如來頭戴紺發冠,眉間放毫光,普照一切,身相黃金色,結智拳印。身被袈裟,跏趺坐於大蓮花上。釋迦如來則為頭有紺青髻,眉間放白毫光,身相黃金色,左手結拳印,身被袈裟,跏趺坐於白蓮花上。
四、三世佛
大殿中供奉的三世佛,有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