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僧眾的食宿與威儀(1 / 3)

一、食

人體需要充饑解渴,療治四大不調。經常性的饑渴為故病,偶爾性的四大不調為新病,對治故病的飯、菜、水、漿等及對治新病的酥、油、薑等均稱為藥。佛教把所有的飲食統稱為藥,根據飲用時間及功用將藥分為時藥(食)、非時藥(食)、七日藥及盡形壽藥四類。從功用上看,時藥及非時藥可以療治饑渴之病,七日藥及盡形壽藥可以療治四大不調之病。

⊙時食

從當天明相出至日中為“食時”,這段時期的進食為正當時間。時藥(食)分為飯、炒、幹飯、魚、肉等五正食及枝、葉、花、果、細末食等五不正食。飯等為主食,枝葉等為副食,如一次飲食中飯菜具足,兩者共同起著充饑作用。

魚肉為何列為正食?佛陀時代要求乞食,比丘們隻能隨緣乞食,無法也不應該有所揀擇。“有三種淨肉應食:若不故見、不故聞、不故疑應食。若不見為我故殺,不聞為我故殺,若不見家中有頭腳皮毛血。又彼人非是殺者乃至持十善,彼終不為我故斷眾生命,如是三種淨肉應食。”

我國僧人多住寺廟中,不外出乞食。

⊙非時食

日中過後至第二天明相出前為“非食時”,也就是過午以後進食是被禁止的,這段期間進食為非時食,我國寺廟將晚餐稱為藥石。非時藥(食)有果汁、果漿及穀、豆等所煮的清水等。非時藥可以解渴。若無法在適用的時間內飲完非時藥,第二天明相出前應舍棄,否則即使於“食時”飲用也有犯“非時食”之罪過。

⊙七日藥與盡形壽藥

七日藥指能夠保持七天使用期限的食物,如穌、油、生穌、蜜、石蜜等,能療治四大之病。“此藥清淨無時食氣。一時受,七日服。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熱病用穌治之,水病蜜治,雜病用上三藥治之。”七日藥的受用時間為七日,經加法受持後的第八天明相出,失去使用功能。七日藥在非時食用也犯非時食罪。

盡形壽藥又稱盡壽藥、盡形藥、終身藥,是為治病服用,不屬於充饑、資養性食物。“不任為食者,一切鹹苦辛甘等不任為食,名盡形體藥。”盡形壽藥的受用時間為一生,可以儲放在房中共宿、在淨地以外的僧界內煮、自煮。

四種藥中唯有盡形壽藥可以在接受後長期乃至終身使用,時藥及非時藥不能儲存在界內房中,隻能儲放在淨地,受食後也限在當日夜食用。七日藥隻能在接受後儲存七日。

⊙過堂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把吃飯稱為過堂,早、午齋兩次過堂。過堂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齋堂(餐廳)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齋堂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弟子修行也應精勤不息。過堂過程中,如果需要添飯加菜,應將空碗送到桌邊,要加多少,用筷子指至碗內的相應高度。齋堂服務員(行堂)負責添加,不可出聲說話。飯畢將碗筷擺在前方桌邊放齊。

飯前就座後,維那師領唱: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過堂的人全體合掌,跟著慢擊的悅耳引磬,一起念誦:“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如果早餐食粥時,則將“三德六味”等八句改為“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維那師接著念:佛製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大眾齊念)“阿彌陀佛”。開始就餐。

飯後,引磬一聲,破空而起,大眾起立,隨著維那師念準提咒,然後為供養者祈福: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五觀堂

佛教把吃飯的地方也稱為五觀堂,要求修行人要“食時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麵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思量粒米維艱,來之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受食時要反省自己,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不起貪愛。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治療身心饑渴的藥。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借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

⊙香積廚

中國寺院的廚房稱為香積廚,源自《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居示現生病,佛陀派弟子們去探病,維摩詰居士借機宣講大乘佛法。臨近中午,舍利弗想是不是應該吃飯了。這個念頭一動,維摩詰居士批評他:你是求解脫的,怎麼能念念不忘吃飯?既然你想吃飯,就給你吃從沒吃過的飯。維摩詰居士憑借神通到遙遠的香積佛國,向香積佛求來一缽米飯。飯香頓時“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飯看起來雖少,卻使在場的大眾都得以如願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