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佛教法器(1 / 3)

佛教法器包括修行習佛的生活器具、梵唄禮敬的讚誦器具、虔誠恭敬的供養器具、裝飾道場的莊嚴器具以及護法增威的常用器具。

一、修行習佛的生活器具

⊙念珠

又名珠數、誦珠、咒珠,是僧眾為除去煩惱,安定心念,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時計數所用的法具。念珠環形圓潤,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圓滿、佛心的表征。同時,念珠可以起到警示自己不做惡行以及裝飾的作用。

念珠的材料有多種,常見的有天台菩提、仿菩提、草菩提、檀香、仿大理石、珊瑚、瑪瑙、玉、水晶、琥珀、鳳眼菩提、金剛菩提、星月菩提等,其材料有金製、銀製、赤銅製、水晶製、珊瑚製、玻璃製、木製、木(木患)子等。

不同的念珠粒數代表不同的含義:

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間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中每一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

一百零八粒:摧破百八煩惱。人的六根各有六種煩惱,合為六六三十六,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形成百八煩惱。另,三界見惑有八十八使,加上貪、嗔、癡、慢、疑、身見(執取五蘊根身)、邊見(執取常斷見)、邪見(取心邪理,壞諸善事)、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戒禁取見(執持不戒,妄計為勝),合稱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十纏,便成一百零八種煩惱。

五十四粒: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四十二粒:菩薩修行的四十二個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和妙覺。

三十六粒:含義與一百零八粒相同,指人的三十六個煩惱。

三十三粒:表示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二十七粒: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位。

二十一粒:本有十地與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羅密和佛果。

十八粒:代表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十四粒: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或者是《純王經》所說的十四忍。

十二粒:代表十二因緣。

⊙蒲團

蒲團是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禪林中坐禪時使用,使腰部省力豎直。禮佛時也使用蒲團。蒲團以蒲編造,其形團圓,故言蒲團。在沒有蒲的地方,也有用稻草編的,名字也叫蒲團。蒲團的厚度高約一揭手(十厘米左右),即一個拳頭的高度。

現在的蒲團材質已逐漸多樣化,以天然材質為佳。一般以綾錦包成,內容填充物多用棉花、木棉等。厚的稱厚圓座,菅草編成的稱菅圓座。

⊙淨瓶

淨瓶指以陶或金屬等製造,用以容水的器具。淨瓶為比丘十八物之一。淨瓶裏的盛水供飲用或洗濯,又稱水瓶或澡瓶。“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水中有非常細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佛陀製定戒律,比丘們如果要用水,無論是河水、江水、湖水、泉水,還是井水,在用水之前,必須先用濾水囊進行過濾,使水中的小蟲等生命得以放生。

⊙錫杖

錫杖為比丘行路時所應攜帶的道具,又稱聲杖、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等。

錫杖包括三部分,上部為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係數個小環。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所造。《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環或圓或偏,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

錫杖用於比丘托缽時,為不驚嚇到施主家,在其門口搖動作聲而為警覺。“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缽

又稱為缽盂、應法器、應量器,為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缽、鐵缽、木缽等。佛陀教導佛弟子修習正命,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缽行乞。出家舍離世俗的家業、生產事業以及經濟的販賣貿易,少事少煩擾,安心修行。透過最簡單的托缽行乞獲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藥品等生活必需品,這是佛陀教導出家人修習少欲知足的最基礎方法。

我國僧眾一般在寺廟中用餐,較少出來托缽。

二、梵唄禮敬的讚誦器具

⊙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