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佛教儀式(1 / 3)

一、懺法

懺悔罪業的儀則起於東晉的道安和尚,南朝宋、齊、梁、陳時流行。目前較流行的懺法有《梁皇懺》、《法華三昧懺儀》、《慈悲水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藥師懺》、《地藏懺法》、《淨土懺儀》等。

⊙梁皇懺

又稱梁武懺、梁皇寶懺,梁武帝為超度夫人郗氏所製作的慈悲道場懺法。據說梁武帝郗皇後“酷妒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通夢於帝,或現形,光彩照灼”。梁武帝於是製用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行懺禮,夫人遂化為天人,在空中謝帝而去。

《梁皇懺》自梁代以來一直盛行不衰,該懺法因梁武帝的推崇而成為人們消除罪障、超度亡靈的最流行的懺法。直到今天,以拜《梁皇懺》來消罪滅愆,仍然是最受信徒歡迎的懺法。在現代寺院的水陸法會期間,《梁皇懺》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行人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慚愧懺悔,並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淨,平安吉祥。

⊙法華三昧懺儀

法華三昧懺是為誦讀法華經行懺悔罪障的修法。法華三昧懺為天台宗重要的法儀。行此懺法,須先潔淨道場與身體,其次禮拜勸請諸佛,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行道、誦法華經、行觀法等,為期二十一日。

早在南朝天嘉四年(563)時,陳文帝在宮中太極殿行此懺法。到了隋代,智顗(智者大師)根據觀普賢經、法華經等,著成“法華三昧懺儀”一卷,此後出現從這本書中摘要而出並別行於世的“法華懺法”(又稱法華三昧、法華懺)。

⊙慈悲水懺

唐代的悟達國師早年在長安時,遇見一位身患惡疾的異僧。眾人對其都厭而避之,但悟達經常去照顧而無怨言。分手時,這位異僧對悟達說:“你今後有難,可到西蜀彭州九隴山找我,那裏有兩棵高大的鬆樹。”後來,悟達的左膝上長了個“人麵瘡”,痛楚萬般,求醫無效。想起往日異僧之言,於是到彭州尋找。入山,暮色蒼茫,彷徨四顧,果然見雙鬆立於煙雲之間。走近,崇樓廣殿,金碧交輝,異僧已到門前相迎。悟達將苦情告之,異僧說:“無妨,那邊岩下有三昧泉水,澆水一洗,此瘡就會好的。”

第二天早晨,悟達以三昧水洗之,“人麵瘡”立即消失。異僧指點,悟達十世前為漢朝的袁盎,因殺晁錯而結怨,故生此瘡,如今終算了結。悟達感其殊異,深思積世之冤,如果沒有遇到這位聖僧,是無法了結的。因此述懺法三卷,朝夕禮誦,後來傳播天下。

慈悲水懺一般是在家居士為了消除以往冤業,懺悔今生罪過,請僧人到其家中設壇舉行。共需九名僧人,壇場為八字形,主壇設香爐、蠟台、花瓶、檀香、焚爐和各種供果供品,兩邊副壇置鐺、鉸魚、鼓、磬等樂器及經書等。壇下設數排蒲團或拜墊,供拜懺用。拜懺時,僧人在前,居士在後。

開壇,掌壇師念到:“天開皇道建壇場,地湧金蓮大地昌,一念無私周沙界,寸心有感遍十方。”接著表白宣意:“今有某地某人為某事設慈悲三昧水懺壇場,延我等流,代行懺法。蕩罪業於無何有之鄉,剪芥蒂於不萌枝之地。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我既如是,佛必哀憐。祈叩洪慈,冥薰加被。”隨即由齋主上香,僧眾唱《香讚》,念“十小咒”,僧俗大眾共同拜佛求懺。

稍後,由掌壇師主懺。僧眾搭衣禮佛,念《大悲咒》、《心經》,掌壇師念《入仟文》。齋主長跪合掌,掌壇師念一句,齋主跟念一句:“奉為求懺某等,恭對金蓮座下,薰修水懺法門,我諸行人於其壇內,三業清淨,一念精專,燒香散花,胡跪合掌,頂禮十方三寶,發露懺悔。……”然後又念《出懺文》。念畢,大眾旋繞行道,稱念“南無十方佛”,歸位。齋主長跪合掌,懺悔發願,皈依佛法僧三寶。拜懺結束,齋主禮謝眾僧。

⊙大悲懺

大悲懺是根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撰集的一種懺法。大悲懺借助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力量,使得眾生內在心裏的煩惱及外在環境的磨難,因拜《大悲懺》而消除,同時讓自他的修持及自他所發的宏願,圓滿成就。

《大悲懺》由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禮編集,又稱大悲懺法、大悲心咒懺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內容敘述的千手觀音懺法,是以天台宗教義指導修持的懺儀作法。虔信千手觀音,不僅可消災得福,死後且可往生西方淨土。

⊙藥師懺

藥師懺是以藥師如來為本尊而舉行的懺悔罪障的修行法門,依《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而作。《消災延壽藥師懺法》是現代佛教經常使用的懺法,許多居士在生日及祈福的時候,都請僧人們禮拜此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