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胡雪岩被清廷賜予“二品官銜,頂戴紅珊瑚,賞穿黃馬褂。準紫禁城騎馬”的殊榮,成為晚清唯一的“紅頂商人”。功成名就後,他為百姓做了許多義舉,被人們稱為“胡大善人”。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開辦蠶絲廠,用去了2000萬兩白銀囤積了國內所有蠶絲,企圖壟斷絲業貿易,但此舉也造成了商業帝國資金的嚴重短缺。此時,無利可圖的外商聯合起來。拒收中國蠶絲。而海關海運全部為外國人操縱,致使胡雪岩不得不將蠶絲低價出售,虧損1000萬兩。消息傳開後,各地官僚競相提款。到1883年,全國的阜康錢莊全部破產倒閉。

一生輝煌,頃刻間灰飛煙滅。胡雪岩坦然接受了失敗。隨後,他遣散了所有的姬妾家丁,與患難與共的妻子度過了最後的時光,於1885年抑鬱而終。

慈禧

慈禧本姓葉赫那拉氏,1835年生,為滿洲鑲黃旗人,葉赫家族是滿洲八大世家之一,地位和權勢都極為顯赫。入宮後,為鹹豐帝的妃子,由於她聰明伶俐,善解人意,鹹豐帝對其十分寵愛,封為懿貴妃。

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帝去世,同治即位,葉赫那拉氏被封為慈禧皇太後。臨終前,鹹豐帝為了不讓大權旁落,任命八位顧命大臣“讚襄政務”,以相互牽製。但盡管其設計周全,但八位顧命大臣仍舊企圖控製諭旨的頒發。聽到消息後,27歲的慈禧迅速從熱河趕回京城,聯絡皇後鈕祜祿氏、太監安德海等人,組成後妃勢力集團,又聯合恭親王奕果斷發動了“辛酉政變”,一舉推翻了南八大臣輔政的製度,改由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

慈禧聽政之初,恰逢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慈禧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對外向侵略者讓步,對內殘酷地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義。之後,她利用清流黨的力量牽製了恭親王的權利,然後又巧妙地利用侍讀學士蔡壽祺的劾疏,罷免了奕議政王的職位,隨後,又將諸軍機大臣全部換掉。解除了奕的限製後,慈禧就迅速將顯赫一時的清流黨肅清殆盡。但心狠手辣的慈禧仍舊不肯罷休,最後,用毒餅毒死了慈安太後,掃清了她獨攬大權的最後一道障礙,從此,獨掌朝政。

慈禧是個嗜權如命的人,當國家民族利益與她個人的權力發生衝突時,她絕對不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一點點權益。中法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急需整頓和建設,但她卻拿了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竟然沒錢備戰,原因是要籌備她的六十大壽;麵對八國聯軍,她坦然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條件是列強要繼續承認她的統治地位。

1908年,光緒帝死後,慈禧立幼主溥儀為帝。不久,慈禧病逝於頤和園,臨終前,仍舊緊緊握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

康有為

康有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是清末維新運動的發起者。

1858年,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家庭。11歲時父親去世,之後,隨祖父讀書,深受程朱理學的熏陶。他從小博覽群書,敏思好學,深得鄉人的喜歡,都稱他為“康聖人”。

1895年初。清政府卻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康有為和粱啟超等人召集了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力陳時局,並提出“變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張。堅決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請求皇帝辦工廠、築鐵路、廢除八股考試等,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上書”第二天,會試揭榜,康有為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但他並未到任,而是借機第三次上書皇帝,再次闡述變法必要性和具體的步驟方法,這次上書終於傳到了光緒帝的手中,光緒帝看後,對其大加讚賞。隨後,康有為又上“第四書”,正式提出“設議院以通下情”的主張,並要求迅速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