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所外國語學校

1842年《南京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時,“大清帝國”很難找到一個熟悉外語的人,因此經常受外國侵略者的欺騙、蒙蔽。1861年恭親王奕等上奏朝廷,請求北京設立一所外語學校,培養各種翻譯和外交人才。於是1862年8月在北京開設了同文館,聘有外籍教師。

學校創辦時,隻招收英語、法語和俄語三個班,每班10名學生。後來又增加了德語班和日語班。1867年增加了兩個學科:天文和算學。後來在以學習外語為主的基礎上,又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醫學等課程。同文館學生最多時有120多人。1902年,同文館合並入京師大學堂,改名譯學館。

揚州八怪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揚州有一批賣畫的怪畫家,他們的畫風奇異,打破“正統”派摹古、追求筆墨形式的桎梏,新意迭出,而他們的思想行為也超脫於常人常理,因而後人稱他們為“揚州八怪”。“揚州八怪”具體指哪八位畫家,曆來說法不一。《天隱堂集》記載為:鄭燮、金農、高鳳翰、黃慎、李蟬、邊壽民、楊法、李方膺。《古畫微》記載為: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邊壽民、鄭燮、李蟬、陳撰、羅聘。《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為:金農、鄭燮、黃慎、李蟬、羅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揚州八怪”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隱居的文人。他們的繪畫主要是寫意花鳥,其次是人物和山水,但對於花卉,他們無人不擅長。

指畫

所謂指畫,就是用指頭蘸墨作畫。據說為清初畫家高其佩夢中所創。高其佩從小喜歡作畫。他發明指畫後,曾說過他作指畫運用了手的各個部分,指甲、指頭、手掌、手背。可見指畫不單用指頭。高其佩作品頗豐,代表作有《漁舟鸕鶿圖》。該畫隨意勾抹,奇趣畢具,特別是畫線,粗細相延,恰好體現了指墨畫的特點,被後人廣為引用。高其佩之後繼者也很多,逐漸形成了“指頭畫派”。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在沈陽市舊城中心。是清王朝確立全國統治之前(1625~1644)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宮殿。為清初皇宮,名盛京宮闋。清政府把都城遷到北京後成為“留都宮殿”,亦稱“奉天行宮”。沈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竣工。乾隆、嘉慶時又有增建。清順治元年(16441,順治帝在此即帝位。沈陽故宮雄偉壯觀,是漢滿蒙三族文化交流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以民族特色而著稱。從整體設計到局部建築,從造型到工藝,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沈陽故宮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

頤和園

頤和園是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北郊。頤和國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落成。占地4000多畝,由宮殿區和園林區兩部分組成。園林區主要以昆明湖和萬壽山為主體。昆明湖在頤和園南部,麵積3300餘畝,主要景點有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萬壽山原名甕山,在頤和園北部,乾隆十六年(1751)為慶祝皇太後60壽辰,改名為萬壽山。倚山而建的佛香閣是全園的核心建築,為八麵三層四重簷,高41米,氣勢宏偉。萬壽山南麓、昆明湖畔有728米的長廊,梁柱上有精美彩畫八千多幅。自東宮門至仁壽殿的一組建築,為政務活動區。頤和園兼有山水之美,具有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特色,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