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唐詩總集。共九百卷,收入近五萬首詩,錄作者兩千餘人。《全唐詩》由康熙帝下令編修,由江寧織造曹寅(即曹雪芹的祖父)負責刊刻。參與編修的人都是當時的名士,如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狀元,楊中訥是康熙三十年傳臚,汪繹是康熙三十九年狀元。由於編撰《全唐詩》以前,曆代學者已經做過很多工作,如明代胡震亨編有《唐音癸簽》,清初季振宜編有《唐詩》等。因此,從康熙帝下令始,到編修完成,僅用了一年零五個月,十分迅速。雖有前人珠玉在前,但《全唐詩》還是後來者居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全唐詩》規模宏大,難免也有其不足,比如在體例編排上,以帝王、後妃作品居首,其次是郊廟樂章(宗教祭祀歌詩)、樂府、各家詩人,附作者小傳;再往後,是聯句、殘句,名嬡、僧、道、仙、神、鬼、怪及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等韻文等,最後以詞壓卷。其編排體例缺陷非常大,或以人為綱,或以詩體、內容為綱的,給查閱帶來了一定的不便。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李白的《將進酒》沒有出現在本人的詩卷中,卻在樂府或詞卷中占了一席之地。此外,張冠李戴的錯誤也不時出現。到了近代,有不少學者在做輯補的工作,在訂正了一些謬誤的同時,也擴增了《全唐詩》的內容。

《儒林外史》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安徽全椒縣人。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到他父親吳霖時,家道開始衰微。吳敬梓少時刻苦研書,熱衷科舉,23歲中秀才,久困科場。其父死後,由於他對家產置理不當,致使晚年生活貧困不堪。由富變貧的生活變故。使他嚐盡世態炎涼,從而棄絕功名。他由自身經曆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製度和官僚製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乃集畢生精力寫就《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諷刺小說。它通過對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的描繪,深刻揭露科舉製度的罪惡。小說以冷峻鋒利的筆觸、白描寫實的手法、不動聲色而實為皮裏陽秋的敘述語氣和流暢生動的白話語言,列述了一個個頭戴方巾、口誦聖賢之書的儒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人物性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事態的變化而處於流動發展的狀態。如範進、苟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由一個樸實的青年變為寡廉鮮恥的假文人,都充分暴露了科舉製度戕戮人性的罪惡。作者通過細致人微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洞察幽微、入木三分。如嚴監生臨死見燈盞裏點了兩根燈草,伸著兩根指頭遲遲不肯落氣,刻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

《儒林外史》的問世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開創了近世譴責小說的先河,它標誌著諷刺文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它之後,出現了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一大批譴責小說,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會的潮流,這股潮流一直影響到五四以後的新文學。

《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劉鶚(1857~1909年),字鐵雲,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劉鶚知識廣博,精於算學、醫學、水利,做過官,創辦過實業。1900年,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太倉粟(京師官方穀倉裏的糧食)為俄兵所據,劉鶚向聯軍以低價購得的太倉粟賑濟饑民,結果被控私購太倉粟,流放新疆,最後死於迪化(今烏魯木齊)。《老殘遊記》共二十回,作品通過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在山東行醫時的所見所聞,暴露了當時官場的醜聞。尤其是對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認為他們是實際上的酷吏。小說的結構較為鬆散,但有些片段寫得相當成功。全書語言清新流暢、富有韻昧。寫景自然、逼真,有鮮明的層次和色彩,可以當作一部優美的散文來讀。

該書的寫作動機很值得一提:在義和團亂後,京中有沈虞希與連夢青二人,與天津日日新聞的方藥雨為好友,一天,沈虞希偶將朝中事告知方藥雨。方氏將其披露於報端,清廷獲悉後震怒,嚴辦泄密之人,且株連甚廣。沈氏被逮杖斃,連夢青倉皇遁走上海。連氏到上海後,無以為生,勉強以賣文糊口。劉鶚有心資助他,因此寫小說送他,以增其稿費收入。寫作的動機雖然是為助人,但時值亂世,國事糜爛不堪,加上自身事業的失敗及政治理想的幻滅,《老殘遊記》實際上也成了他個人的情感的寄托。劉鶚曾在書中自敘道:“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國家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鐮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殘遊記》的影響巨大,魯迅先生評其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因內容豐富,意蘊深邃,該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發行,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