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價值在於追求真、善、美,達到與天合一。
張載在《西銘》中總結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天道既是人道,也是孔子“道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涵。
所謂大丈夫,既是鐵肩擔道義的英雄,也是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普通民眾。
誠如魯迅所言,這就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的精神脊梁。從屈原到範仲淹,從嶽飛到文天祥,從夏完淳到瞿式耜,從黃宗羲到顧炎武……他們的精神薪火相傳,他們的生命灼灼奪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以仁為已任,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涉險遇困顛沛流離數十年,以拯救世道人心。
透過曆史的迷霧,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這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孜孜以求,操琴而歌:“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少時五年未嚐解衣就枕,苦讀不倦。雖吃粥度日,仍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奇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上,他主張改革朝政,整頓吏治,屢屢譏切時弊……被貶後亦不忘憂天下的初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其憂國憂民,可謂盡得先聖心傳。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一百多年前,英國政府憑著不可一世的堅船利炮,明火執仗地向我國銷毒販毒……
林則徐臨危受命,在自己的府衙裏寫下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曆時二十三天的虎門銷煙,明確地向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和意誌。
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道光革職,發配伊犁。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他口占出了這樣的詩句:“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從三元裏到義和團,從鄧世昌到吉鴻昌,從不惜千金買寶刀的秋槿到甘將熱血沃中華的趙一曼……
孟子倡導的大丈夫精神,塑造了我們的民族之魂。
孟子融道德信仰與理性思考為一體,孑然獨行於戰國的紛爭之中。就如一首長歌回蕩在天地間,也如一聲呐喊響徹於曆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