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正氣(1 / 2)

戰國較之於春秋,兼並戰爭更為激烈。到處是兵刃,所見即餓殍。

孟子持一身正氣,不消極也不不悲觀,毅然以天下為懷。他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在孟子看來,天生萬物莫不秉天而受命,一葉一草,都是天地間的靈性所鍾。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人性。

在自我人格的修煉上,他十分注重發揮人的主觀因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提出君子要善養浩然之氣,提倡“樂其道而忘人之勢”:“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人,乞人不屑。”

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在孟子身上有著充分體現。

但在他看來,這些還隻是實現生命的前提,決不能涵蓋人生追求的全部。

孟子在《盡心》裏說:“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

人的一生,應該行道踐義:“天下溺,援之以道。”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孟子以人格為中心,以德性為財富,以天下為抱負,卓然獨立於充滿強權、紛爭、詭詐和傾軋的戰國時代。

他本著民生為本、仁愛為懷,一身正氣,藐視強權。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在和齊宣王論及湯紂時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還說:“未聞君子之大道也,則足以殺其驅而已矣。”

孟子懷著強烈的自信與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行仁踐義。

把那些和他一樣,自覺地擔當起這個使命的仁人誌士,他稱為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他懷著深沉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感,以堯舜為榜樣,修身養性。以大丈夫的氣概,意欲拯溺解懸、濟世救民……這不僅構成了豐富的人格內涵,也體現了一種價值期待。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既是孟子一生的最好寫照,也是一代代儒家的最高追求和我們的民族精神。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