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永不泯滅心中的信念(3 / 3)

凡爾納此時已氣餒,他憤怒地發誓,從此再也不寫了。

他拿起手稿向壁爐走去,準備把這些稿子付之一炬。凡爾納的妻子趕過來,一把搶過手稿緊緊抱在胸前。此時的凡爾納餘怒未息,說什麼也要把稿子燒掉。他妻子急中生智,滿懷關切地安慰丈夫:“親愛的,不要灰心,再試一次吧,也許這次能遇上好運的。”聽了這句話以後,凡爾納搶奪手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決定接受妻子的勸告,抱起這一大包手稿到第16家出版社去碰運氣。

這次沒有落空,讀完手稿後,這家出版社立即決定出版此書,並與凡爾納簽訂了20年的出書合同。

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就是這第16次的努力。洛克菲勒曾說:“碰到困難時,我們要再戰一回合。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無限的潛能,除非我們知道它在哪裏,並堅持用它,否則毫無價值。”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為什麼微不足道的水能把石頭滴穿?柔軟的繩子能把硬邦邦的木頭鋸斷?很明顯,這是不放棄和堅持的意誌品質在起作用。成功之前難免遭遇失敗,然而隻要不畏失敗,堅持不懈地努力,那麼,成功就會在不遠處向你微笑。

智慧箴言

很多時候,來自外界的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限製和阻礙了我們奮發向上、再試一次的熱情和欲望。其實,成功隻屬於那些不懈努力的人,放棄則意味著失敗。當然了,有一種放棄叫做“審時度勢”,它屬於例外。

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星

漫漫人生路,時常會遭遇困境和厄運,此時,你是四下環顧,希望別人拉自己一把,還是靠自己頑強的意誌重新站立起來呢?固然,他人的幫助可以較快地使我們擺脫困境,但人生之路遍布荊棘,有朝一日,一旦失去外界的援助,我們又當如何呢?

一位盲人站在馬路邊,有人緊走幾步想攙扶他過斑馬線。盲人笑了笑,拒絕了,他說:“謝謝您的好意,不麻煩您了,您能送我一程,可送不了我一輩子呀!”他輕點木棍,小心翼翼地自己向前走去。

是啊,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注定要靠我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沒有誰能做我們永遠的救星,即使是最愛我們的父母。

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女說:“沒有挑戰就沒有成功,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停下腳步,戰勝自己,你就是最大的勝者!”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戰勝了自己,也就拯救了自己。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戰勝的人,便無法戰勝困難。一個人要想戰勝困難,擺脫厄運,首先應該戰勝自己的弱點。洛克菲勒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們時,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說:

偉大的希臘演說家德莫森因為口吃,而生性害臊羞怯。他父親死後給他留下一塊土地,希望他能過上富裕的生活,但當時希臘的法律規定,他必須在聲明擁有土地之權之前,先在公開的辯論中贏得所有權。很不幸,他因為口吃加上害羞而慘敗,結果喪失了那塊土地。但他沒有被擊倒,而是發奮努力戰勝自己,結果他創造了人類空前未有的演講高潮。曆史忽略了那位取得他財產的人,但幾個世紀以來,整個歐洲都記得一個偉大的名字——德莫森。

正視自己的弱點,才能真正戰勝自己,拯救自己。無獨有偶,被視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富蘭克林·D. 羅斯福也有著類似於德莫森的不幸遭遇。當他還是一名小學生的時候,說起話來就會雙腿顫抖,嘴唇也顫動不已,聲音沙啞沒有力量,並且,他還長著一副難看的齙牙,這使他更加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但是,在困難麵前,他並沒有怨天尤人,以這些缺陷作為借口消極頹廢下去,而是把這些缺陷變為了激發自己奮鬥的動力,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例如,他以帶病之軀,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和同盟國一起,實現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他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並得到了實施……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再如霍金,在21歲的美好年華就患上了盧伽雷氏症,這種病使得他全身上下隻剩下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醫生甚至斷言,他的生命不足兩年。然而,憑借頑強的意誌,他創造了奇跡,他不僅是科學界的精英,更是生活的巨人。

事實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改變不了的,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困難,覺得很多事情無法解決,往往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在作祟。所以,一個人要想戰勝困難,首先要戰勝自己內心的障礙,使自己內心堅信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才能放開思維去思考,放開手腳去實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奮勇向上,才是強者的風範;自強不息,才是勇士的姿態。苦難中,我們唯有自救。我們沒有救命稻草,能救我們自己的,隻有自己。

還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值得我們分享:

一天,滂沱大雨無休止地下了起來,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忽見觀音菩薩撐傘而過,於是便說:“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請普度一下,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別人不如求自己。”

蒙田曾經說過:“我不很在乎我在別人心目中是如何,而是更重視我在自己心目中如何。我要靠自己而富足,不是靠求助於人。”是的,人生是屬於自己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阻礙,都要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去克服。否則,就會養成嚴重的依賴性。凡事依賴他人,終其一生,也不會取得任何作為和成就。

智慧箴言

西方有一句諺語是這麼說的:“上帝隻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我們中國也有一句古訓叫做“自助者天助”。其中蘊含的道理無疑是相通的,那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別人能給予的幫助所能起到的隻是輔助作用。當困難擺在眼前時,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去解決問題,才是強者應有的表現和姿態。

樹立信心,永不言敗

在心理學的範疇中,有一條定律叫做“堅信定律”,其意是:當你對某件事情抱著100%的相信態度時,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是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堅信自己能成功,那麼他是不會畏懼失敗的,最終也能夠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個人總是否定自己,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那麼他注定是會失敗的。

人生之路必有坎坷,對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建立信心、不怕失敗比什麼都重要。縱觀曆史,那些出類拔萃、有所成就的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有超常的智能,也不是因為他們都是“幸運兒”,不曾失敗過,而是因為他們都不怕失敗,且自始至終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子女說:“信心的力量能幫助我們移動一座山嶽,換句話說,隻要相信我們能夠成功,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也許你認為洛克菲勒將信心的作用誇大了,其實不然,一個人隻有擁有了信心,才能獲得奔赴成功的動力。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信心是始動力,能夠產生把你引向成功的無窮力量,且往往能驅使一個人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奇跡。”海倫·凱勒也說過:“對於淩駕於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有信心,才會有成功。

和很多出身貧寒的孩子不同,洛克菲勒自小就爭強好勝,對自己充滿信心,且有一種發現財富的獨到眼光。

在他還是一名小學生的時候,他就把一輛從街上撿來的玩具車修好,讓同學們玩,然後每次向每人收取0.5美分。在一個星期之內,他竟然賺回了一輛新玩具車的錢。

就此事,洛克菲勒的老師深感惋惜地對他說:“如果你出生在富人家庭,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商人。但是,這對你來說已是不可能的了,你能成為街頭商販就不錯了。”

洛克菲勒對老師的話不屑一顧,他一直都深信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富人,但是正如他的老師所說的那樣,中學畢業後,他真的成了一名小商販。他賣過電池、小五金、檸檬水,每一樣都經營得得心應手。與小鎮上的同齡人相比,他已經算得上是出人頭地了。但他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成績,停滯不前,而是憑借著自己非凡的自信和智慧一步步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

洛克菲勒經常勸告自己的子女說:“一個人不怕不成功,就怕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隻要堅信,一切皆有可能。”信心是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有了這種肯定,我們就有了源自心底的動力。否則,隻能使自己與成功擦肩而過。

一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召集10個誌願者,首先,讓這10個人穿過一間很黑暗的房子。在心理學家的引導下,這10個人都成功地穿了過去。

然後,心理學家打開了房內的一盞燈。在昏黃的燈光下,誌願者看清了房內的一切,不禁驚出一身冷汗。這間房子的地麵是一個大水池,水池裏有十幾條大鱷魚,水池上方搭著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剛才他們就是從小木橋上走過去的。

心理學家這時候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

沒有人回答。過了很久,有三個膽大的誌願者站了出來。

其中一個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許多;另一個顫抖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然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動半步。

心理學家又打開房內的另外九盞燈,燈光把房裏照得如同白天晝。這時,誌願者都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隻是由於網線顏色極淺,他們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家問道。

這次又有五個人站了出來。

“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心理學家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網安全牢固嗎?”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我從來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是的,成功永遠屬於自信者,自卑者注定與成功無緣。很多時候,我們都如同最後的那兩個誌願者一樣,失敗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還沒有上場,就敗下陣了。建立自信,永不言敗,能夠讓你戰勝內心的恐懼,成功地通過一座座人生之路上狹窄的小木橋。

智慧箴言

在影響人生成功的諸多要素中,自信是居於首位的。理查德·巴赫說:“勝利終將屬於那些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人。”愛默生也曾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信心的確是人生最為珍貴的寶藏之一,它可以使你免於失望,免於被消極的因素幹擾,如果遺失了這種信心,則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樹立信心,從相信自己、賞識自己做起。

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信念是指引人生之舟舵向的羅盤,在通往成功彼岸的道路上首先要相信自己,沒有自信的人,在人生的海洋中輾轉沉浮,始終都無法找到前進的方向,無法抵達成功的彼岸。

剛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年輕人往往都非常渴望成功,但他們卻經常這樣對自己說:“我很想獲得成功,但我不相信我真的會成功,我所從事的職業競爭激烈,沒有被淘汰出局已經是好的了……”經常進行諸如此類的自我否定,其結果可想而知。事實上,幸福和成功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堅信自己會成為理想中的人物,就在於堅信自己能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獲得成功。

有一次,愷撒帶領軍隊在海上遭遇暴風雨,水手非常擔心,愷撒說:“擔心什麼?你是和愷撒在一起!”但凡偉人,向來擁有超凡的自信心。洛克菲勒本人當然也不例外,當他還是一個剛踏出校門的毛頭小夥兒的時候,就在擔心,有朝一日錢賺多了應該花在什麼地方?這是何等非凡的自信心啊!

洛克菲勒曾說:“我唯一的信念就是相信自己!”是的,相信自己,即使處於風浪翻滾的怒濤中,我們仍舊能夠把握自己生命的航船;相信自己,即使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我們仍舊可以獨辟蹊徑,迎來柳暗花明的一天。

自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25年後,美國境內再也沒有發現大油田,因此人們總懷疑洛克菲勒帝國是否堅實。洛克菲勒長期以來也被兩個截然相反的噩夢所纏繞:要麼是石油枯竭,使自己的石油管道和煉油設備無事可幹;要麼是被大量的廉價石油所淹沒。在19世紀80年代初的一次人心惶惶的高級經理會上,有人甚至建議標準石油公司退出石油業,轉入一種更為穩定的行當。洛克菲勒聽完這悲觀失望的發言後,站起身仰天禱告道:“上帝會賜予我們一切。”他深信石油埋在地下應自有其道理。

事實上,正是這種執著、一往無前的信念成就了洛克菲勒巨大的成功,以及由此帶來的財富。

相信自己,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你滿懷信心,積極地想象著成功的景象,並為之付出努力,那麼事情就會順遂心意,變成你想要的模樣。我們來看這樣一則小故事:

古時,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一起出征打仗。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隻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父親鄭重地托起一個插著一支箭的箭囊,對兒子說:“這是家傳寶箭,帶在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製,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想象著箭杆、箭頭的模樣,耳旁仿佛聽見嗖嗖的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

果然,佩戴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其實,箭囊裏所裝的隻是一隻折斷的箭而已,並不是什麼家傳寶箭。

當一個人相信自己一定行的時候,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據說,在日本的富士山上,有一所專門培養企業領導人的學校。這個學校有一項很特別的課程,就是每天出操、上課時,學生都要大聲地連續呼喊:“我能行!我能行!”呼喊聲響徹操場,響徹教室。呼喊聲在富士山上久久回響,也在學生們的心裏久久地震蕩。因為這個學校的創辦人認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我能行”這樣一種強烈的成功意識。

自信源於自己在充分認識自我基礎上的肯定,自信也產生於自己對於自身周圍事物的積極對待。生活中,我們要學著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勇氣,否則隻能追悔莫及。英國科學家弗蘭克林在1951年時,發現了DNA(人體的遺傳物質的雙螺旋結構),這本是一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大發現,可由於他生性自卑,便懷疑這可能是錯的。直到兩年後,另外兩位科學家沃林與克裏克也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兩人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我們為弗蘭克林感到惋惜,如果他自信一些,敢於承認自己和肯定自己,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就是他了。很多時候,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沒有受到過這些消極因素的幹擾,而是他們能夠用堅強的意誌和適當的方法擺脫它們的幹擾,跳出陰影地帶。就此,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女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的方向。就此意義而言,我以為,不相信自己的人就跟竊賊一樣。隻有戒除這種向自己偷竊的行為,我們才能爬上高峰。”

人生風雨兼程,成功與失敗同在,無論怎樣,都要堅持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產生勇氣、力量和毅力,隻有相信自己並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

智慧箴言

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我就是我最大的資本!”是的,堅定地相信自己會成功,就會主動去做走向成功所必須做的一切,就一定會成功。因此,在未成功之前,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成功者,平時也以一個成功者的標準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