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永不泯滅心中的信念(2 / 3)

固然,失敗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正是因為失敗的存在,我們才得以從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弱勢,進而逐步改正和彌補,最終走向成功。這也正如洛克菲勒所言:“失敗是取得成功的開始。可以說,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踩著失敗的螺旋階梯升上來的,是在失敗中崛起的。”

在洛克菲勒和他的經營夥伴跨入商界之初,一場災難性的風暴襲擊了他們。當時他們和大豆供應商簽訂了一筆合同,要購進一大批大豆,準備大賺一筆,但沒有想到一場突然到訪的霜凍擊碎了他們的美夢,到手的大豆損毀過半,而且有失德行的供貨商還在裏麵摻了沙土和細小的豆葉、豆秸。這注定是一筆失敗的生意。但洛克菲勒知道,他不能沮喪,更不能被擊倒,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之中。於是,他再次向自己的父親借錢,盡管非常不情願。之後,為了使自己在經營上勝人一籌,洛克菲勒告訴他的合作夥伴克拉克先生,必須宣傳自己,通過報紙廣告讓自己的潛在客戶知道,他們能夠提供大筆的預付款,並能提前供應大量的農產品。結果,不害怕失敗的精神拯救了他們,那一年,洛克菲勒和他的合作夥伴非但沒有受到“大豆事件”的影響,反而賺到了一筆可觀的利潤。

對於處於創業之初且缺乏資金的年輕人來說,一大筆生意的失敗可想而知意味著什麼。“我是一個聰明的失敗者,我知道向失敗學習,從失敗的經驗中汲取成功的因子,用自己不曾想到的手段,去開創新事業。”洛克菲勒在信中如此對自己的兒子小約翰說。

在現實生活中,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經失敗,就鬱鬱寡歡、一蹶不振。要知道,跌倒了我們可以爬起來再走;失敗了,也並不意味著你比別人差,更不意味著人生已經無可救藥,隻要你肯積極麵對,銳意進取,這一次的失敗一定就孕育著下一次的成功。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有夢想,就要勇敢去追逐,勇敢去接受風雨的洗禮,為了成功而奮鬥,而拚搏。很多時候,失敗並不是一件壞事,經曆並忍受失敗,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湖畔有兩棵樹,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細若手臂。給湖底清淤泥時,它們被鋸掉了。人馬離去,岸上就多了兩根樹樁。

一天,來了一個花木工人,要挖掉它們重新植樹。這時一個散步的老人走過來,說,大的不敢保證,小的一定會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樹樁,沒有動,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過去了,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了一叢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樹樁上的嫩芽也長出粗壯的枝條來,他砍去多餘的枝條,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三年後,這根抽過多次芽的大樹樁在最後一根枝條枯萎後,悄無聲息地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人與園林工人又一次不期而遇。園林工人很想解開心中的迷惑。老人說,樹和人一樣,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運的,他們還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可以鼓起勇氣來不憂不懼地學一門東西,最後成為有用之才。到了四五十歲才災禍臨頭,就真正可憐了,他已沒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和精力。

洛克菲勒曾說:“對於一個要去創業的貧寒之子而言,他們常常苦惱於缺少資本。如果他們再恐懼失敗,他們就將猶疑不決,像蝸牛般緩慢行進,甚至止步於成功之路,而永無出人頭地之時。”其實,人和樹木是一樣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付出代價,經曆挫折,承受打擊,才能逐漸長大,並走向成熟。我們切忌因為暫時的挫折而煩惱不堪,切忌因為害怕失敗而畏縮不前,要始終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繼續努力,隻有這樣,成功的桂冠才能最終屬於我們。

智慧箴言

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女說:“失敗固然有它的殺傷力,它可以使人萎靡、頹廢,喪失鬥誌和意誌力。但更重要的是你將失敗看做什麼。”是的,如果我們能像洛克菲勒那樣,將失敗看做登上成功巔峰的螺旋階梯,在反複的失敗中不斷摸索成功的經驗,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那麼最終的勝利者一定會是我們;相反,若時時恐懼失敗,將失敗看做是阻礙自己成功的絆腳石,怨天尤人,不思進取,那麼我們最終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就要做第一

在曆史上,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軍隊往往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同樣,一個做事不留退路、一心向前的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障礙,他都不會後退,也不會逃避。洛克菲勒曾說:“對我來說,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沒有什麼兩樣。”在洛克菲勒的心裏,不給自己留退路,讓自己沒有回旋的餘地,方能竭盡全力,銳意進取,就算遇到千萬困難,也不會退縮,因為回頭也沒有路了,不如不顧一切地前進,還能找到一線希望。事實上的確如此,隻有具備了這樣一種“拚命”和“豁出去”的信念,才能徹徹底底地消除心中的恐懼、猶豫、膽怯。當一個人不給自己任何退路的時候,他就什麼都不怕了,到最後自然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國留學生剛到澳大利亞的時候,為了尋找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他騎著一輛自行車沿著環澳公路走了數日,替人放羊、割草、收莊稼、洗碗……隻要給一口飯吃,他就會暫且停下疲憊的腳步。一天,在唐人街一中餐館打工的他,看見報紙上刊出了澳洲電訊公司的招聘啟事。留學生擔心自己英語不地道,專業不對口,他就選擇了線路監控員的職位去應聘。過五關斬六將,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萬五的職位了,招聘主管卻出人意料地問他:“你有車嗎?你會開車嗎?我們這份工作要時常外出,沒有車寸步難行。”澳大利亞公民普遍擁有私家車,無車者寥若晨星,可這位留學生初來乍到還屬無車族。為了爭取到這個極具誘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會!”

“4天後,開著你的車來上班。”主管說。

4天之內要買車並拿到駕照談何容易,但為了生存,留學生豁出去了,決定先趕快學會開車,以後再補辦駕照。他在華人朋友那裏借了500澳元,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外表醜陋的“甲殼蟲”。第一天他跟華人朋友學了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朋友屋後的那塊大草坪上摸索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開著車去公司報了到。

現在,他已是“澳洲電訊”的業務主管了。

這位留學生在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會!”的那一刻,已毅然決然地斬斷了自己的退路。正是麵臨這種後無退路的境地,人才會集中精力奮勇向前,從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生活的無限潛能,隻是很多時候隻發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子小約翰說:“沒有野心的人不會成就大事。”在洛克菲勒看來,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讓關鍵性的想法“就要做第一”支配我們的各種思考過程。“就要做第一”的信念會激發人們的無限潛力,去創造成功;失敗的意念則正好相反,常常也會引發失敗。

洛克菲勒說:“我定期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要爭取做第一,你比你想象的還要好。成功的人並不是超人。成功不需要超人的智力,不是看運氣,也沒有什麼神秘之處。成功的人隻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所作所為的平凡人。永遠不要、絕對不要廉價出售自己。”讓我們以此共勉,征服人生道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阻礙,將事情做到最好,將成功收入囊中!

智慧箴言

縱覽曆史上所有成功人物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的成功,往往是由堅定的成功信念澆鑄而成的。他們從不肯屈從於所謂命運的安排,他們總能夠從反對和懷疑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其實無論是誰,在確定自己要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應該執著、堅定地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進發,不做第一誓不罷休!

人人都可以成為大人物

“人生如戲”,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不過匆匆幾十年,多則百餘年,幾十年或百餘年的人生舞台上,我們分別在不同的年齡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就是生活。演員們常說:“隻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其實,這句話用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非常恰當的,有時平凡人物的“戲”更難演,演好了未必比偉大的人物差。你覺得呢?

在一次針對年輕人的問卷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做誰?”結果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李嘉誠、比爾·蓋茨這樣的名人,居然沒有一個人的答案是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要是換作你,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李嘉誠、比爾·蓋茨不偉大,他們有他們的偉大之處,但你也有你的偉大之處,此時此刻你的身上也有許多別人羨慕的東西。你要相信,你就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沒有一個人和你一樣,你的頭顱、心靈、眼睛、耳朵、雙手、頭發、嘴唇都是與眾不同的。甚至連言談舉止和你完全一樣的人也沒有,以前沒有,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雖然人常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人人各異,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妨想一想,你有沒有盡你的心靈、你的生命、你的意誌,盡力去愛你自己?你有沒有最大限度地去做真正的自己?

洛克菲勒曾經告誡自己的兒女說:“人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沒有什麼比人更了不起的了,這要看你為你的同胞和國家做了什麼。”是的,從廣泛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並無二致,人這一生,隻要發揮了自己的光和熱,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並問心無愧,那麼就足夠了,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大人物”了。有句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無論平凡也好,偉大也好,那隻不過是芸芸眾生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而已,既然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一定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就算我們很平凡,但也在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這何嚐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偉大呢?

洛克菲勒曾抄錄了一篇精彩的演講詞給自己的兒子,下麵就讓我們節選其中的一部分分享給讀者:

誰才是世界上的偉大人物呢?青年人或許會急於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告訴你們,大人物不一定就是在高樓大廈裏設有辦公室的人,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本身的價值,與他獲得的職位無關,誰能說一個靠吃糧食才能生存的君王比一個辛勤耕作的農夫更偉大呢?不過,請不要責備那些位居某種公職便以為自己將成為大人物的年輕人。

……

我記得,美國的西班牙戰爭剛結束時,我們這個城市有過一次活動。人們告訴我,流行隊伍走上布洛大街時,有輛四輪馬車在我家大門口停下來,坐在馬車上的是霍普森先生,所有人都把帽子拋向天空,揮舞著手帕,大聲地叫:“霍普森萬歲!”如果我當時在場,也會這樣叫喊,因為他應該獲得這份偉大的榮譽。

但是,假設明天我到大學講壇上問大家:“小夥子們,是誰擊沉了梅裏馬克號?”如果他們回答:“是霍普森。”那麼他們的回答是八分之七的謊言,因為擊沉梅裏馬克號的總共有八個人,另外七個人因為職位的關係,一直暴露在西班牙人的炮火攻擊之下,而霍普森先生身為指揮官,很可能置身於炮火之外。

我的朋友們,今晚在座的聽眾都是知識分子,但我敢說,你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說得出與霍普森先生在一起戰鬥的那七個人是誰。

我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教授曆史呢?我們必須教導學生,不管一個人的職位多麼低微,隻要善盡職責,美國人民頒給他的榮耀,應該和頒給一個國王的一樣多。

一般人教導孩子的方式都是這樣的,她的小兒子問:“媽媽,那棟高高的建築物是什麼?”

“那是格蘭特將軍的墳墓。”

“格蘭特將軍是什麼人?”

“他是平定叛亂的人。”

曆史怎麼可以這麼教授呢?各位想一想,如果我們隻有一名格蘭特將軍,戰爭打得贏嗎?哦,不會的。那麼為什麼要在哈德遜河上造一座墳墓哪?那不是因為格蘭特將軍本人是個偉大人物,墳墓之所以建在那裏是因為他是代表人物,代表了二十萬名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而其中許多人和格蘭特將軍一樣偉大。這就是那座美麗的墳墓聳立在哈德遜河岸邊的真正原因。

……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們是在有意義的行動中活著,而不是歲月;我們是在感覺中活著,而不是電話按鍵上的數字;我們是在思想中活著,而不是空氣;我們應該在正確的目標下,以心髒的跳動來計算時間。

……

這個世界上的人其實並沒有平凡與偉大之分,隻是看你用什麼標準去衡量,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力做出最出色的成績,你就是一個大人物。換句話說,做好你自己,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智慧箴言

早在3000多年前,希臘人就將“認識你自己” 鐫刻在了神廟的門楣上,然而真正認識自己卻並非易事。但是,我們中國也有這樣一句古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任何事情,隻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就一定可以做好,盡心盡力做好一件事情,就不可謂不是一個“大人物”。

放棄意味著失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在困境前止步,往往隻會擁抱失敗;如果在困境中堅守,常常會迎來成功。”是的,成功在於堅持,放棄則意味著失敗。

我們大部分人的缺點,就是心中有誌於成功,然而在遭遇多次挫折打擊之後卻不肯再次努力去求得成功,而是選擇了放棄。殊不知,也許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點,就能抓住成功,而不是與它擦肩而過。“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取代毅力”,洛克菲勒曾這樣說過。

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是美國的第16任總統。在其總統任內,美國爆發了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廢除了奴隸製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就在內戰結束後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更是一位出身貧寒的偉大總統。洛克菲勒對林肯先生充滿了無限的敬意。在他的心目中,林肯永遠是不被困難嚇倒、不屈不撓的化身。林肯生下來就一貧如洗,曾被趕出家園。他第一次經商就失敗了,第二次經商敗得更慘,以至於用去十幾年的時間他才還清了債務。他的從政之路同樣坎坷,他第一次競選州議員就遭失敗,並丟掉了工作。幸運的是,他第二次競選成功了。但接下來是喪失親人的痛苦以及競選州參議員發言人的失敗在等待著他。然而他依然沒有灰心,在以後的競選中他曾六度失敗,但每次失敗過後他仍是力爭上遊,直至當選美國總統。每次競選失敗過後,林肯都會激勵自己:“這不過是滑了一跤而已,並不是死了爬不起來了。”這些詞彙是克服困難的力量,更是林肯終於享有盛名的利器,由此可見林肯對成功人生的不懈追求和執著精神。

在林肯百年誕辰,舉國上下對他進行追思之際,洛克菲勒懷著感念的心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著重說道:“功成名就是一連串的奮鬥。那些偉大的人物,幾乎都受過一連串的無情打擊,他們每個人都險些宣布投降,但是他們因為堅持到底,終於獲得了輝煌的成果……

有太多人高估他們所欠缺的,卻又低估他們所擁有的,以至喪失了成為勝利者的機會……林肯的一生就是化挫折為勝利的偉大見證。沒有不經失敗的幸運兒,重要的是不要因失敗而變成一位懦夫。如果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仍然不達目的,我們所應做的就是汲取教訓,力求在接下來的努力中表現得更好……

林肯有一句名言說得非常好:“你無法在天鵝絨上磨利剃刀。”就此,洛克菲勒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同時也作為忠告送給了兒子,他說:“除非你放棄,否則你就不會被打垮。”

在這一點上,儒勒·凡爾納的故事頗有借鑒意義。

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曾寫過《海底兩萬裏》、《地心遊記》等著名科幻小說。

1863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凡爾納剛吃過早飯,正準備到郵局去,突然聽到一陣敲門聲。凡爾納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郵政工人。工人把一包鼓鼓囊囊的郵件遞到了他的手中。一看到這樣的郵件,凡爾納就預感到不妙。自從他幾個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乘氣球五周記》寄到各地出版社後,收到這樣的郵件已經有14次了。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拆開一看,上麵寫道:“凡爾納先生:尊稿經我們審讀後,不擬刊用,特此奉還。某某出版社。”每看到這樣一封退稿信,凡爾納都是心裏一陣絞痛。這次是第15次了,還是未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