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永不泯滅心中的信念(1 / 3)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我就是我最大的資本。”“即使拿走我現在的一切,隻要留給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內又奪回它。”信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目標、達成理想的強大動力。有了信念,就會滋生出勇氣,爆發出熱情,不為困難所困,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閃爍出睿智,最終成為強大的勝利者。在這個世界上,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的,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泯滅了心中的信念!

信念是金,可驅動成功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拿走我現在的一切,隻要留給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內又奪回它。”所謂信念,就是人們對理想所持有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和堅決執行的態度,是對某種事物產生某種情感,並為其實現而堅持不懈地努力的一種心態。在這個世界上,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的,然而又不是可以輕易獲得的,它的得來需要不斷地去嚐試失敗,不斷地經受磨煉。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成功人士的起點,都是從小小的、堅定的信念開始的。信念是萌生奇跡的種子。

一位窮苦的牧羊人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子在放羊。這時,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牧羊人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對父親說:“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那樣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後對兩個兒子說:“你們還小,隻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兒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並不懈地努力,等他們長大以後,果然飛起來了——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因為有了實現飛翔的信念及父親堅定的鼓勵,所以萊特兄弟成功了。其實,“英雄所見略同”,洛克菲勒也曾鼓勵自己的兒子約翰說:“隻要相信我們能夠成功,我們就會贏得成功。”“信心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

約翰曾經就“成功的智慧”與父親洛克菲勒展開了一番討論,約翰認為,“雄才大略的智慧可以創造奇跡”,而洛克菲勒則說:“最實用的成功智慧早已寫在了《聖經》之中,那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念足可移山’,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失敗者呢?我想那是因為真正相信自己能夠移動大山的人並不多,結果,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登上最高階層,享受隨之而來的成功果實。但是他們絕大多數偏偏都不具備必需的信念與決心,因此便也無法到達頂點。但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們總有一天會成功。他們抱著“我就要登上巔峰”的心態投入各項工作,並且憑著堅定的信心而達到目標。洛克菲勒無疑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當他還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他就堅信自己有一天一定會成為天下最富有的人,強烈的信念激勵他想出各種可行的計劃、方法、手段和技巧,終於一步步攀登上了石油王國的巔峰。他曾在信中勸誡自己的兒子約翰:“我從不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勝利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如果想成功,就得取得持續性的勝利。相信會成功,是已經成功的人所擁有的一項基本和必備的素質,但失敗者卻恰恰丟掉了這些。”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啟示:

在一個村子裏,人們紛紛議論,村裏的一個老教師能預測孩子們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數學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能成為音樂家……

不久,家長們發現,他們的孩子跟以前不大一樣了,老師說會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更加刻苦;老師說會成為作家的孩子,語文成績更加出類拔萃……孩子們不再貪玩,也都變得十分自覺。因為他們的心中都有這樣的期許:他們將來都是傑出的人。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奇跡發生了。這些孩子到了參加高考的時候,大部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並如願以償地選擇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專業。

很多父母都想知道老教師預測孩子未來的秘密,不過老教師卻沒有說。但他的學生們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對於這個秘密就恍然大悟了,可他們又都自覺地堅守起了這個秘密。

這個秘密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其實再簡單不過。人世間沒有什麼能夠超越信念的力量。老教師正是通過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種信念,才成就了孩子們不一樣的未來和前程!

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這與洛克菲勒的觀念不謀而合,關於信念,洛克菲勒也對自己的兒子說過這樣一段話:“采取‘我暫且試試看,但我想還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態度,最後一定會招致失敗。‘不信’是消極的力量。當你心中不以為然或產生懷疑時,你就會想出各種理由來支持你的“不信”。懷疑、不信、潛意識要失敗的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都是失敗的主因。心中存疑,就會失敗。相信會勝利,就必定會成功。”是的,信念左右成功。強者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堅韌、不倒的信念。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沒有什麼困難和艱險能夠阻礙他們邁向成功的腳步。

智慧箴言

信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實現目標、達成理想的強大動力。有了信念,就會滋生出勇氣,爆發出熱情,不被困難所困,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閃爍出睿智,最終成為強大的勝利者。

最可怕的是精神破產

在自然界,一顆無心灑落的種子,憑借對陽光的無限向往,破石而出。沒有肥沃的土壤,沒有精心的嗬護,一點點雨露,就已經足夠!這究竟是怎樣的神奇力量?答案就是精神的力量。由物及人,人總該是有些精神的,對於精神世界不倦的追求是人最寶貴的品質之一,一個精神力量強大的人,即便窮困潦倒,即便身體垮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依然是屹立不倒!

法國著名哲學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人也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有思想、會思考注定了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物種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生活中,凡是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的人,一定懂得用希望代替絕望,用樂觀代替悲觀,用堅韌代替膽怯,用決心代替猶豫。

一次,洛克菲勒的兒子約翰投資失敗,賠進了100萬美元,為此,約翰深深地感到羞愧和恥辱,以至終日悶悶不樂、憂心忡忡。而洛克菲勒則勸誡兒子說:“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沒有順遂的人生;相反,卻要時刻與失敗比鄰而居。也許正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無奈的失敗,追求卓越才變得魅力十足,讓人競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即便如此,失敗還是要來。但是,一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更不會在你的腦門上貼上無能者的標簽。”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充滿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能夠驅走任何挫折和苦難,迎來希望和勝利。洛克菲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把失敗當做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澀,吐出來的卻是精神。”

在與洛克菲勒同時代的人中,鮮有上過大學的,洛克菲勒當然也不例外。16歲那年,洛克菲勒就告別了學生生活,充滿信心地開始了他的淘金夢。在酷熱的夏天,他躊躇滿誌地翻開全城的工商企業名錄,仔細尋找那些知名度高的公司。

雖然他高中尚未畢業,毫無工作經驗,但他堅信,隻有那些大公司才適合自己,而且他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個想法。他去了銀行、鐵路公司及批發公司,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他根本就沒有考慮。他去那些繁華的商業區找工作,沒有絲毫的膽怯,他總是直接要求見老板,或是一個真正“管事”的人,對那些助理一類的人,他從不和他們多費口舌,而是直截了當地說:“我懂會計,我要找個活幹。”

可想而知,一個連高中都沒畢業又沒任何工作經驗的人,不斷的碰壁是在所難免的,但洛克菲勒卻毫不氣餒,每天早上八點鍾,他已經穿戴整齊,開始了新一輪的預約麵試。有些公司他甚至去了三四次,換了別人或許早就放棄了。不過這可不是洛克菲勒的作風,他是一個倔強的人,困難越大,他的鬥誌也越高,決心也越堅定。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過或即將麵臨求職的考驗,而且對大多數人來講,這樣的經曆不會是特別愉快的。但是對於洛克菲勒,這段經曆卻是他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那個炎熱的夏天,成為洛克菲勒一生事業的開始。他回憶說:“路麵又熱又硬,我不得不走很長的路,常常雙腳發痛。那時候,父親曾對我說,如果我找不到事,就叫我回鄉下去,那是我所不願意的。我隻想依靠我自己,而且也堅信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那時我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的,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

這場麵試的“持久戰”,持續了6個星期,他從沒有放棄,終於有一家商行錄用洛克菲勒為記賬員,從此開啟了洛克菲勒傳奇的一生。

洛克菲勒自己有一條座右銘,即:“人始終要保持活力、永遠堅強、堅毅,不論遭遇怎樣的失敗與挫折,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事實上的確如此,缺少決心和毅力,是什麼事情也做不成的,而保持積極向上的思想,比那些沮喪、絕望、猶豫的情緒有利得多,它能肅清一切心靈上的障礙。

“兒子,如果宣布精神破產,你就會輸掉一切。失敗是一種學習經曆,你可讓它變成墓碑,也可以讓它變成踏腳石。沒有挑戰就沒有成功,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停下腳步,戰勝自己,你就是最大的勝者。”洛克菲勒對約翰這樣說道,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勉。一個人如果抱有樂觀的態度,他陰霾的心靈就會被陽光驅散;相反,一個人思想若被恐懼、猶疑、絕望所占據,他就難以走出悲愁與痛苦的困境,成功更是天方夜譚。

生活中人們所謂的絕境,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生存的絕境,而是一種精神的絕境。其實,隻要你在精神上不垮下來,外界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把你擊倒。

智慧箴言

精神的力量是強大無比的,積極向上、永不言敗是快樂和成功的精髓所在。因此,我們的人生無論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都要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精神不倒,人生便沒有失敗可言。

相信成功的種子握在自己手中

堅定的信念是獲取成功的不竭動力。很多時候,成功都是在最後一刻才蹣跚而來。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應半途而廢,哪怕前行的道路再苦再難,都要堅持下去,並且始終相信:成功的種子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人說:“要是我有某人那樣的才能就好了。”其意思無非是:“如果我能有某人那樣的能力,有什麼是我幹不了的呢?”這實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很久以來,許許多多的人都在以最大限度的削弱自我的方式思考、說話和行動。殊不知,信心是人生最珍貴的寶藏之一,信心蘊含巨大的能量,它可以使你有勇氣去麵對人生中的艱辛,戰勝困難,達到目標。

洛克菲勒曾說:“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應該認識到,成功的種子就撒在你自己身邊。隻要認識到這一點,他就能獲得想要得到的東西。”有一次,洛克菲勒收到了一封一個立誌要成為富翁的年輕人的來信。這位年輕人在信中懇請洛克菲勒回答他一個問題:我缺少資本,我該如何去創業致富?

洛克菲勒給他的回信明了而富有哲理,他是這樣說的:“從貧窮通往富裕的道路永遠是暢通的,重要的是你要堅信: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資本。你要鍛煉信念,不停地探究遲疑的原因,直到信念取代了懷疑。你要知道,你自己不相信的事,你無法達成;信念是帶你前進的力量。”

在信中,洛克菲勒還耐心地給那個年輕人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波斯人,名叫阿爾·哈菲德,住在印度河不遠的地方,他擁有一大片蘭花園、數百畝良田和繁盛的園林。他是個知足的人,而且十分富有——因為他很富有,所以他十分知足。有一天,一位老僧人來拜訪他,坐在火爐邊跟他說:“你富有,你也生活得安逸,但是,你如果有滿滿一手鑽石,你就可以買下整個國家的土地。要是你能擁有一座鑽石礦,你就可以利用這筆巨富的影響力,把孩子送上王位。”

哈菲德聽了老僧人這番極具誘惑力的話之後,當天晚上上床時,他就變成了一個窮人——不是因為他失去了一切,而是他開始變得不滿足,他覺得自己很窮;也因為他認為自己很窮,所以得不到滿足。他想:“我要一座鑽石礦。”所以,他整夜都難以入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去找那位僧人。

老僧人一大早就被叫醒,非常不高興。但哈菲德完全不顧及這些,他滿不在乎地把老僧人從睡夢中搖醒,對他說:“你能告訴我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鑽石嗎?”

“鑽石?你要鑽石做什麼?”

“我想擁有龐大的財富,”哈菲德說,“但我不知道哪裏可以找到鑽石。”

“哦,”老僧人明白了,他說:“你隻要在山裏麵找到一條在白沙上穿流的河,就可以在沙子裏找到鑽石。”

“你真的認為在這樣一條河嗎?”

“多得很,多得很呐!你隻要出去尋找,一定會找到。”

“我會的!”哈菲德說。

於是,他賣掉農場,收回借款,把房子交給鄰居看管,就出發尋找鑽石去了。

哈菲德先是去了月光山區尋找,而後到了巴勒斯坦,接著又跑到歐洲,最後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變得一文不值。他如同乞丐般站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海邊,看到一道巨浪越過赫丘力士石柱洶湧而來,這個曆經滄桑、痛苦萬分的可憐蟲,無法承受精神的折磨,就隨著浪峰跌入大海,終結了一生。

在哈菲德死後不久,他的財產繼承人拉著駱駝去花園喝水,當駱駝把鼻子伸到花園那清澈見底的溪水中時,那個繼承人發現,在淺淺的溪底白沙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他伸手下去,摸到一塊黑石頭,石頭上麵有一處閃亮的地方,發出了彩虹般的色彩。他將這塊怪異的石頭拿進屋子,放在壁爐的架子上,又繼續去忙他的工作,完全忘記了這件事。

幾天後,那個告訴哈菲德在哪裏能找到鑽石的老僧人來拜訪哈菲德的繼承人。他看到架子上的石頭發出的光芒,立即奔過去,驚訝地叫道:“這是鑽石!這是鑽石!哈菲德回來了嗎?”

“沒有,他還沒有回來,而且那也不是鑽石,那不過是一塊石頭,是我在後花園裏發現的。”

“年輕人,你發財了!我認識鑽石,這真的是鑽石!”

於是,他們一起奔向花園,用手捧起溪底的白沙,發現許多比第一顆更漂亮、更有價值的鑽石。

這就是人們發現印度戈爾康達鑽石礦的經過。那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鑽石礦,其價值遠遠超過南非的金百利。英王皇冠上鑲嵌的庫伊努爾大鑽石,以及那顆鑲在俄皇王冠上的世界第一大鑽石,都是采自那座鑽石礦。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免為阿爾·哈菲德歎息,假如哈菲德能留在家鄉,認真挖掘自己的田地和花園,而不是去異鄉盲目尋找,他也就不會淪為乞丐,以至躍入大海而亡!他本來就擁有遍地的鑽石呀!

洛克菲勒就此故事告誡自己的兒子小約翰說:“並非每一個故事都具有意義,但這個故事卻給我帶來了寶貴的人生教誨:你的鑽石不在遙遠的高山與大海之間,如果你決心去挖掘,鑽石就在你家後院。重要的是要真誠地相信自己。”

是的,一個人要想收獲成功的果實,就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始終相信自己會成功。

智慧箴言

“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曾填滿記憶,隻因為始終相信,去拚搏才能勝利……”正如歌詞所言,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挫折與不如意,但無論怎樣,都要堅定地相信自己經過努力和拚搏,一定會成功。人最可貴的心理品質之一就是自信心。隻要擁有了堅定的自信心,就能使自己不屈不撓地攀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不要害怕失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生活總是無法避免失敗,失敗無所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會有失敗的可能。”確實,在生活中,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遭遇挫折、失敗的可能,最關鍵的是遇到這種情況,要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要灰心,更不要害怕失敗,隻有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洛克菲勒曾經給予了自己的孩子們這樣的忠告:“人人都厭惡失敗,然而,一旦避免失敗變成你做事的動機,你就走上了怠惰無力之路。這非常可怕,甚至是種災難。因為這預示著人可能要喪失原本可能有的機會。隻要不變成習慣,失敗是件好事。”

“隻要不變成習慣,失敗是件好事。”洛克菲勒這句質樸平凡的話蘊含著豐富深邃的哲理。綜觀曆史,那些出類拔萃的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往往都是因為他們能夠正確麵對失敗,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真正踏上成功之路。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計其數,一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在發明電燈時,光是尋找燈絲材料就失敗了1200多次,這時有人勸他放棄:“你已經失敗了1200多次了,難道還要繼續失敗下去嗎?”“不,我並沒有失敗。我已經發現1200多種材料都不適合做燈絲了。”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可以說,他的每一項發明成果都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