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末年一對形貌誠樸、衣著寒素的中年平民夫婦,手裏拉著一個年約五、六歲的女童,匆匆忙忙的跑進一座寺廟中。
他們一見到正在佛殿上打坐的僧人,便忙不迭地奔到他身邊。
“大師,聽說您答應那些日本國人的要求了?”那名中年漢子急促地開口
問道。
那位僧人聽得有人說話,便睜開雙眼,抬起頭來。
隻見他慈眉善目、容止祥藹,兩道長眉皓然如雪,清窪的容顏有幾絲歲月所留下來的滄桑痕跡,儼然是一位年老而有道的高僧。
他緩緩地起身,雙掌合十。“阿彌陀佛。確實是如此,老衲的確答應了日本國的北條大將軍,動身前往日本。”
這位高僧,是受到當時日本鐮倉幕府的北條大將軍禮請,欲遠赴日本鐮倉為一寺院開山住持的臨濟宗高僧。
“大師,日本國是海上國度,離我們唐土又這麼的遠,為什麼您要答應他們的邀請,去他們那個什麼寺的做住持呢?”中年婦人不解的問。
“阿彌陀佛。老納之所以答應,原因無他,隻是因為北條將軍建造這座寺廟的原意,乃在於開吊蒙古韃子兩次征伐日本所造成的數十萬無辜傷亡者。老衲想這宗旨原是好的,沒有拒絕的理由,因此老衲便決意去了。”那位大師緩緩地說道。
西元一二六八年,蒙古帝國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派遣使者逼迫日本對蒙古帝國朝貢,遭到日本朝廷的嚴厲拒絕,所以在西元一二七四年的時候,忽必烈派遣船艦九百艘、兵士三萬多人遠征日本,一番激戰之後因暴風雨而退兵。
這是蒙古第一次的征日作戰。
在西元一二七九年,忽必烈冉次遣使赴日,命令日本朝貢,但受到當時的鐮倉幕府大將軍——北條時宗的拒絕、並斬殺使者周福等人,因此又有西元一二八二年的二度征日戰爭。
這一場戰役中,忽必烈派出東路軍四萬、江南軍十萬赴日,但在作戰過程中又遇上大風暴,導致元軍的船艦沉沒損毀,將士折損大半。
這兩場戰役的發生,對元、日兩方都造成嚴重傷亡,許多人在這兩次戰役中失去了生命。
而為了吊祭這數十萬的傷亡軍民,鐮倉幕府的大將軍特地起建了一座寺廟,並禮請中國宋朝的高僧前往開山住持。
“這……既然大師您心意已決,我們也不好多說什麼。隻是,大師您這一走,這個丫頭要怎麼辦哪?”中年漢子說出他們今天的來意,指著身邊那個瘦小的女童問道。
“是啊,大師,舍兒當初是您所收養的,現在您要到日本那麼遠的地方去,舍兒要怎麼處置?”那個婦人也跟著急忙問道。
“這……”大師聞言,麵露難色,低頭看了那名小女孩一眼。
那個年方五、六歲的小女童也正抬頭望著他,一雙靈動慧黠的大眼異常清澄。
宋朝年間,國勢一直積弱不振,屢有外患進犯。特別是現在,蒙古帝國在中原境內為禍擾民,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民間販賣子女以求生存的有之,失去父母親友、流離失所的孤兒也不少。
五年前,大師在雲遊四方之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繈褓中的女棄嬰。大師憐憫棄嬰瑩然一身、孤獨無依,便大發慈悲收養了她,取名為舍兒。
因為大師是出家人,無法撫養小孩,因此就將嬰兒帶回他所修行的寺廟,拜托鄰近的居民夫婦代為養育,他們就是眼前的這對楊姓夫婦。
不過,雖然舍兒是由楊姓夫婦所養育,但這五年來,舍兒一切的生活所需仍舊全由大師供給,楊姓夫婦隻不過代為照顧罷了。
所以現在大師要離開中國,舍兒要交給誰繼續收養,就是很大的問題了。
“大師,您可不能把舍兒就這樣丟給我們啊!您知道我們是窮苦人家,連自己的孩子都快養不起了,怎還有閑錢養別人家的小孩?”中年漢子急忙說道。
那個婦人也跟著說:“當初您將這撿來的小孩托由我們照顧,我們是很樂意,就當是做件好事嘛。但如果大師要把舍兒丟給我們收養,那我們夫婦可萬萬做不到了,我們沒那麼多錢。”
大師聞言,歎了一口氣。“你們說的,老衲都明白。”
如今時局艱難、百姓窮困,連自己的孩子都養不起的多得是,他自然很能了解楊姓夫婦的苦衷。
“你們放心吧,老衲不會麻煩你們收留舍兒的。”
楊姓夫婦聽了,這才鬆了一口氣。
其實,他們也不是真的不願意收養舍兒,隻是確實無能為力啊……“那大師打算怎麼做?”他們關心的問道。
“為今之計,也隻好將舍兒一起帶到日本。到了那裏,老衲再另想辦法。”大師說完,低頭望著靜立一旁的女童,問道:“舍兒,師父要到一個好遠好遠的地方去了,可能不會再回來,舍兒願意追隨師父嗎?”
雖然明知除此之外也無路可走,大師還是征詢一下那個小女孩的意願。
小女孩神情平靜的望了大師一眼,乖巧地點點頭。
她隻知道點頭,卻不知道在那遙遠的國度裏,有著什麼樣的未來在等著她,等著改變她的一生……☆☆☆
日本鐮倉幕府時代西元一一八五年,當時的兩大武士氏族——源賴朝族及平清盛族,戰於壇之浦,平氏一族大敗,源賴朝入京受日本天皇封為大將軍,在鐮倉這個地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形成所謂的鐮倉幕府。
鐮倉幕府原是屬於源氏一族的政治力量,但在源賴朝死後,鐮倉幕府的政權為源賴朝的嶽父——北條時政,及其嶽母所奪。此後,鐮倉幕府便成為北條氏一族的勢力,由北條氏出掌其最高統治者——大將軍一職。
由於當時幕府的上層將士崇尚佛教,曆任幕府大將軍又都是佛教的虔誠信徒,現任的這位北條大將軍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禮請宋朝的高僧來到日本,同時大興佛寺,而幕府中將士們也常在戰後到寺院中打坐沉思。
大師受到大將軍的禮請前來日本之後,便在元覺寺擔任住持。
他請人在寺廟外另建了一棟簡單的小屋,作為舍兒的住所。舍兒來到日本以後,便一直獨自住在那棟小屋,但日常時候仍會在元覺寺裏走動。
一日,年僅六歲的小舍兒向大師問起一個問題:“師父,為什麼您要搭船來到這麼遠的地方,替這些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的人誦經呢?”
大師微笑著回道:“舍兒,你還小,所以還不懂。我並不是替這些日本人誦經,我為的是超渡那些在兩次對日戰爭中犧牲生命的軍民。戰爭是殘酷無情的,許多人因為戰爭而失去他們原有的幸福,戰死的人更是無辜堪憫,所以師父要為這些亡魂超渡祈念。”
舍兒聽了,似懂非憧的點點頭。
“舍兒,你真的能明白嗎?”大師知道舍兒本性聰敏,相當有慧根,可是她畢竟年紀還小,也許還不能了解佛法中的所謂大愛。
“不是很懂,但師父說過的話,舍兒會記住,慢慢的舍兒就懂了。”舍兒乖巧地說。
大帥慈愛地摸摸她的頭。“舍兒乖。在那兩次戰役中,也有許多的傷亡是我們宋人同胞,如果你有時間的話,也多為那些無辜戰死的人們誦經祈福吧。”
“是。”舍兒答應了。
或許在那些死於戰火的無辜軍民中,也包含著舍兒的親生父親。大師感傷的想著,但卻沒有說出來。
收養舍兒這麼多年了,他從來不曾向舍兒提起她的身世,聰慧的舍兒也不問,將她在佛寺長大視為理所當然一般。
她不知道她的親人是誰,隻知道師父是養她的人,所以她一直很聽從大師的話。像現在師父叫她誦經為戰死者祈福,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