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陂的北部山區,素稱北鄉。這裏丘陵疊翠,農田連綿,點點村落掩映其間,民風古樸悠閑,人傑地靈。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黎元洪,祖籍就在黃陂北鄉的黎家河。
黎元洪除擔任過首義都督外,還首任大元帥,兩任大總統,三任副總統,並出任過參謀總長、參政院長等重要職務。在民國初年的政壇上,叱吒風雲,地位顯赫。正因為如此,孫中山稱他是民國第一偉人。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避免直呼其名,沿襲古人以籍貫代替姓名的習慣,稱他為“黎黃陂”。
黃陂黎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黎侯豐舒之後,可謂曆史悠久。至於黎氏家族何時落戶於湖北黃陂縣黎家河村,則眾說紛紜。這曾經還成為了一段曠日持久、聚訟紛爭的懸案。最初在武昌首義後的第七天,《神州日報》上發表了署名為鄂中武士所撰寫的《革命軍總統黎元洪小史》一文稱:“其先世為皖之宿鬆人,自其祖與父經商於湖北,遂改入黃州府黃陂縣籍。”1911年10月21日出版的《中華民國報》第一號上發表了題為《黎元洪》的文章,所刊載的內容與《神州日報》基本相同。直至20世紀80年代,由中華書局出版,李新等人主編的《民國人物傳》第二卷中所刊載的張振鶴撰寫的《黎元洪》,仍然沿襲了《神州日報》的說法。
另據自稱是黎元洪侄女的黎君所說,黎氏原籍越南,後來遷居到湖北黃陂。黎君回憶說,曾經有一次,黎元洪三兄弟要去越南祭掃祖墳,她聞知後,便纏著父親要跟隨大人一起回祖籍看看。黎元洪知道之後勸說道:“去越南道路很遠,兵荒馬亂的,又是個女孩子家,還是不去為好。”不過,黎君關於黎氏祖籍的回憶有些破綻百出。其一,據信史記載,黎元洪的長兄元聖早夭,幼弟元澤年及弱冠病逝,根本不可能三兄弟一起去掃墓。其二,黎元洪平步青雲之後政務纏身,也不可能如此興師動眾地前去越南祭掃。更何況曆史文獻中對黎元洪的越南之行並沒有任何記載。其三,黎君回憶此事時,已是身在福利院中的白發蒼蒼的老人,暮齒華發之年的記憶恐怕會出現一些差錯。所以,黎元洪祖籍為越南的說法似乎經不起認真推敲,但也不能完全視為無稽之談,有待日後進一步的資料證明。
關於黎元洪祖籍的第三種說法,則是根據後來發現的《黎氏族譜》而來。據1914年修編的《黎氏族譜》記載,黎家唐代由開封遷到安徽,此後又遷到江西。從江西遷到湖北黃陂,大約是在明朝前期。
明初洪武年間,有黎旭、黎旦兩兄弟住在江西豫章碎瓦墩。黎旦生有五個兒子,長子舜臣、三子舜元隨大伯父黎旭遷居湖北黃陂,其餘則留在江西。黎旭始居黃陂中和鄉,複遷到黃陂北鄉。後遷往東鄉,又由東鄉遷到北鄉黎家河定居,黎元洪就是黎舜臣的第十三世孫。
由此可見,黎氏家族很早就在湖北黃陂黎家河定居這一說法較為可信。黎元洪本人也將黃陂視為自己的祖居之地,黎家河的許多老人都曾回憶說親眼見過黎元洪回鄉祭祖。
到了19世紀中葉,湖北黃陂五老山和木蘭山下,黎氏經過了幾代人的繁衍生息,已經遍布了各個村落,甚至有的已經遷到附近的縣城居住。其實早在清朝初年,黎氏家族在黃陂就已經頗有名望了。那時候,黎氏不僅富甲一方,房產廣布,田地豐盈,還一直以儒學為持家之道。一家族的人本本分分,從不恃強淩弱,很受當地村民們的歡迎與愛戴。
可是到了黎元洪的父親黎朝相那個時代時,往日的輝煌已經不再,家業也變得冷冷清清,僅有的田產連維持家裏的生計都很困難。環境所迫,黎朝相在家裏簡單的辦了個私塾。
私塾的條件簡單的已經不能再簡單了。桌子是用破木板釘成的,形狀也不規則;除了幾本書和一根竹條外,甚至連個其他的教書工具也沒有。多數情況下都是他來誦讀,讓那些好學的孩子聽,孩子們實在不會的時候,也會拿竹條寫在地上,讓他們記下來。而鄉村裏的孩子,讀個書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他們也並不奢求太多,有幾頁紙就已經心滿意足了,總是反正麵都用到,用完了再想些辦法往下擦,再接著寫字。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往地麵灑些水,把它陰濕,再用小樹枝抄下要背的文章,還得馬上去記,否則水就會在陽光的作用下蒸發了。這樣的私塾,可想而知,賺不了幾個錢,但好歹也能讓黎家勉強度日了。
在黎元洪出生的十幾年前,正是太平天國勢力強盛的時候,他們一路北進,殺官吏,奪軍糧,很快就攻破了武昌。因為太平天國是一支農民起義軍,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所到之處,就搜刮一空。當到了這個全國聞名的錦繡之地武昌時,他們深深地喜歡上了它,那繁榮的街景,富庶的土地,無一不吸引著他們;搶來的東西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他們還要占地為王。但是這時候,起義軍們已經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清王朝在震驚的同時,馬上派兵進行鎮壓。於是,在武昌,在黃陂,展開了長達600多天的拉鋸戰。一攻一守,一守一攻,太平軍三次攻破武昌,又三次撤離武昌。身為主戰場的黃陂深受池魚之殃,屋舍被嚴重破壞,一片狼藉。村民們趕忙拿著僅有的糧食開始逃亡,田園都荒蕪了,可性命都已難保誰還顧得上那片莊稼呢?黎氏家族也不能幸免,它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田廬經過滌蕩,已經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