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旁人眼中的黎元洪?其人其事(14)(2 / 3)

饒有意味的是,黎的經營活動多是以“大德堂”名義進行的。他要矢誌不渝地把“大德”弘揚到底嗎?

有德的富豪會把賺得的錢回報給社會。黎元洪就並不像其他下野同居天津的軍閥巨頭那樣當守財奴,他還真有點像八百年前的“及時雨”宋江哥們兒,仗義而又疏才。在繁多的善舉中,他特別熱衷於投資教育,尤其是故籍湖北的小學、大學,隻要有求,他都捐款,且動輒成千上萬。

他告訴過天津的記者:

政界人物除素舊交外,概不接見。至教育界、實業界新舊人物,俱所樂與交遊;而此兩界之後進,更願竭力提攜。

天津南開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那天,讚助人黎元洪曾親臨學校祝賀,並與欣然的學子們合影留念,他的大女兒也在那群學子中間。與女兒同班的一位叫周恩來的英俊少年當然不會引起他的注意,但周卻對黎說過的話耿耿於心——1949年11月,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裏宴請一些實業家們時,得知鄰座的中興輪船公司老板即黎元洪的長子後,主動提及與其大姐是南開第一批男女同班同學的往事,而且還風趣地回憶起黎元洪當年說過的“有飯大家吃”的名言。不知周恩來先生是否知道,就在他在廣東成了國共兩黨都十分倚重的一代俊傑之時,開明的黎元洪曾下令敞開黎公館大門,讓躲避兵燹的南開的女生及部分教員家庭入住家中。

黎元洪在天津市政協大廈所在的這個地方一直住到死。

他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晚在家中猝逝的,死於腦溢血。

那一刻,正是張作霖被迫離開北京的時候。次日晨,張作霖被日本人預埋的炸彈所斃命。

兩位北洋時代的元首,竟死於差不多同一時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之死被普遍視為整個北洋時代的實際終結,而天津英租界裏的前總統的噩耗就成了無關政局發展的局外事。

在一陣緊似一陣的北伐軍的槍炮聲中,黎元洪的遺體被安放在了漆著黑漆的楠木棺材裏,他的壽衣既不是傳統的長袍馬褂,更不是一身北洋將軍的戎裝,而是那身大總統禮服,胸前還綴著大總統的金牌——他自認是無愧於這一職務的。

他的死,何嚐不也是北洋時代壽終正寢的象征?

他死後的第五天,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第十天,國民政府通知中國駐外使館改掛青天白日的新國旗;第十七天,直隸處改稱河北省,北京市因失了京城地位而改叫北平。

盡管奉軍還在張作霖之子張學良的統轄下,但是,北洋時代真的結束了。

推翻了“反動軍閥政府”的國民黨政權,獨對擔任過這個政府首腦的黎元洪表示出敬意。因為,他們對這位下台元首之死有難逃之責——北伐軍打到魯南時,先要沒收黎元洪的中興煤礦(今棗莊煤礦),後又向該礦攤派軍餉一百萬元並限期繳清。黎元洪受此重創,心緒大壞,在馬場看賽馬時忽然昏迷,幾天後便溘然辭世。

6月8日,戰火尚未熄滅之時,國民政府就頒布了優恤令:

前大總統黎元洪,辛亥之役,武昌起義,翊讚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利誘威脅,義不為屈,凜然大節,薄海同欽。

所有喪葬典禮,著內政部詳加擬議,務示優隆,以彰崇報元勳之典。

他的那位國士朋友章太炎則以一幅挽聯說盡故人一生:

繼大明太祖而興,玉步末更,綏寇豈能幹正統;

與五色國旗同盡,鼎湖一去,譙周從此是元勳。

最令人愕然的是,同在天津洋人租界裏當寓公的段祺瑞突然趕來吊唁。兩位北洋老人,互不原諒久矣,雖說同居一地,老死不相往來。但聞黎元洪過世,剛強的老段卻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他麵對長眠了的政敵,不禁老淚潸然!

用國民政府提供的萬餘元喪葬費,家人們把這位喜歡西方文明的前總統安葬在了他自家洋房的院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