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月,原名平,號昆陽子,山西潞安府長治縣(山西長治)人。生逢明末亂世,出家雲遊求道。曾在王屋山由全真道龍門派六祖趙複陽授以戒律,後又在九宮山受“天仙大戒”,也曾在華山隱居數年。順治十三年(1656年),奉旨在白雲觀主講道法,前後受賜紫衣三次,度弟子千餘人,聲勢浩大。卒後,葬於白雲觀之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賜號“抱一高士”,道教尊稱其為昆陽王真人。著有《初真戒律》、《龍門心法》等。
王常月針對長期以來教團腐化的積弊,以公開傳戒為振宗興教的關鍵措施。其戒律內容,以忠、孝、仁、信等倫理綱常為本。這種戒律自然有利於維護封建秩序,是全真派能夠再度“中興”的重要原因之一。王常月還探討了出世與入世的關係。他認為,出世之道必須從世間人道上踏實做起,先盡人道,方可論仙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日用尋常之理。若不了此八個字,人道就不全了,不可能進得仙道!
王常月的這些說教,顯然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是有利的。所以,全真教龍門派受到了清王朝的扶植。清初,龍門教風,曾為之一新,出現了陶靖庵等一批龍門高道。至清朝末年,各地全真道士靠香火收入謀生,大搞符籙齋醮這一套,與正一道已沒有太大區別了。
道教,在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哺育陶冶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體係,理奧而通達,為曆代有識之士所珍重。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義
道教的思想文化,涵蓋了道教曆史、經典、修持方法、宮觀建築、人物著述、神仙法訣、教戒科儀等諸多方麵。然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既是一種文化,並有其獨特的思想體係,有通達而完備的哲理學說,並在這豐富的思想體係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從而使廣大奉道務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標。
也就是說,思想文化帶有一定的廣義性,涵蓋著道教的方方麵麵,而在這廣義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終一貫的核心宗義,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內含的本質或一貫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當的穩定性和傳承性,這就是道教的教理。猶如一棵根係發達、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樹根和樹幹是牢固大樹並使之生命延續和繁榮的主體。
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脈延續和發展的主體。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儀式,都不能偏離教理這一根本宗義。若道教的信仰和修行偏離了這個宗義,就會被有識之士訴之為舍真而競偽、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誤入歧途。
教理教義之分別
道教的教理教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根本上說,不好從文字上給予分別。
教理教義的精神本質,就是教導人們信仰什麼,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遵循怎樣一個修行的法則,行為如何約束和規範,最終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義的要求,不偏離教義宗旨。
《雲笈七簽 道教本始部》中曾說:“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對教理教義的分別,陳攖寧先生在其著述中說:凡是一種宗教,必有一種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語言文字來說明這個理由,使人們能夠了解而容易入門者,這就是宗教家所謂“教理”;某一種宗教,根據本教中經典著作,扼要並概括地提出幾個字句或幾句話作為信徒們平日思想和行動的準則,而且對於全部“教理”都可以契合,不顯然發生抵觸者,這就是宗教家所謂的“教義”。
陳攖寧先生的這一分別,將有利於幫助我們理解教理教義。從道教曆史的角度來觀察,教理作為道教的宗本要義是不變的。教義思想隨社會的發展,卻是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因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度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時而設教,是需要在不違背教理的情況下,對教義思想不斷豐富和發展,並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道德真經》是道教信行的聖典
道教的教理教義,如道生德育、自然無為、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於太上《道德真經》。
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五千文(《道德真經》)為聖典,並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要教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係,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聖典加以充分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
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衝虛真經》,承揚太上《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加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後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而彼此打成一片。
《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道德真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真人暢玄而講神仙之術,亦當屬於太上道家之係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為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出於《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為聖典。
道教以“道”為核心教理
太上《道德真經》中所概說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稱為“道教”,《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類,《道教義樞》也以《道德義》作為開宗明義第一義,都是因為道教徒要以“道”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太上之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無形、無色、無味、無聲、無情、無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並無世不在,無處不有,是生化天地萬物一切有形的本源。本無法用有形的文字來稱說,但為了便於人們來記述,強名而為“道”。
道生化天地萬物,是通過無形的元始祖氣、並由元始祖氣分化為陰陽二氣來成就萬物的。萬物則依各自所稟賦的氣質而各成形狀,自然生長。在人類生命出現後,道又聚氣而成神尊,教育人們明白“道”的宗義,珍重生命,樹立符合“道”之體性的人生觀。“道”在宇宙尚未開辟之時,曾變化為元始天尊。在宇宙開辟有了天地之後,變化為靈寶天尊。在成就宇宙萬物的過程中,又化生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此後,太上則曆世化生,布說“道”之宗義而被尊為師,至殷武丁時化生為老子,著說《道德真經》,開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創立之後,尊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對“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義理為根本。因為無上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聖,而且有著最值得人們崇敬和體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們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樹立良好的人生觀。
“道”化生萬物,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且從不因為是萬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報答,毫無一點私自之欲,始終保持以清靜為本,柔弱為用。並像水一樣處下以利萬物,且具有江海一樣的胸懷,虛懷若穀。以用文字難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養育萬物,使自己永恒長存,不生不滅。所以,道教以“道”為教理宗義,教導人們修行“道”一樣的品德,度已度人。
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師等所有神仙真人,由於他們具有“道”一樣德行或通過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對“道”的信仰要明體以達用
太上之道的理義,精要而通達。但其根本宗義,在於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過對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闡明人類文明之架構。其思想文化體係,實即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學說。在這裏,太上之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體;人乃人倫,人倫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太上之道的理體。是由天及人,即以自然之理作為文化體係的基礎,使經教義理和人文建設不違背天道自然,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構想,達到明體以達用的目的。
體與用的關係,以太上所說,即“常道“與“可道”的關係。“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恒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可道”則為曆代師真的言傳身教的事跡,教戒規儀、經教義說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學說,但都是不違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繹的。
務道修真之士,要通過對“常道”的體悟,明白“道”的真諦,並使之落實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過循依“可道”之學說,不懈修行,積累真功,回歸到“常道”的境界,得道成真。
萬法歸宗
萬法歸宗是指道教的全部教義和經教、科教、法派、教戒、煉養方法等都要歸宗於信道修道,真思誌道。凡為學道務道之士,無論是屬哪個道派或擅長哪種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義都應是一致的。
從道派來說,道教有正一、全真兩大派,但兩派的信仰體係和經教體係卻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並以三洞四輔真經寶典為經教之本。
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誅邪偽為內涵;全真倡積真功、踐真行為本真。所要體現和倡導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煉雖有丹鼎符籙之分,但核心內容都是為度己度人。對一個道士來說,無論是正一還是全真,都應是心身與道法同修,不能偏廢。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說:此身身外本無法。也就是說,修煉道法,首先要修煉心身,積累道功,凝煉神氣以合道,達到度己(修煉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濟度他人)的目的。
科教與教戒
教戒是為規範學道務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經師三寶,以明確信仰;五戒為戒殺生以自娛、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嗜酒,則都是為提高道德修養。科教則是要通過誦經齋醮,清靜心神,使自我之心神與神明相親,證悟道真。同時,也是宣揚道教教義,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總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為核心宗旨的。作為道士,當以道德為務。龍虎山祖庭天師府中曾有聯曰:“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尊道貴德
在道教,人們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說得最多的還是道和德。道教經書也是特別注重道與德的闡說。《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要。
其實,道教對道德的高度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兩篇來垂教的。尊道貴德的教義也源自《道德經》道生德育的論說,並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麵:其一,“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聚形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靜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其四,“道”真常永恒,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間。“道”的偉大和神聖之處,可說是無處不能體現。總之,由於“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貴德。對道與德的闡釋,《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說,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的,在理義中又有差異,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須以“德”為根基,來證道成道。
從上述闡釋中可以看出,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忌妒、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湣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貴生
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現了道教的鮮明特色。所謂“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學和實有,神仙生活是逍遙無礙,長存不亡的,他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學道務道之人學習和信仰的人格化身。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長生久視。所以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重生、樂生,生存的質量提高到神仙一樣的境界,達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經》曾把這一要旨歸納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南華經》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穀,隻吸風飲露。可以乘雲禦龍,行遊四海之外。還說有一種人,千歲厭世,去而上仙。《漢書 藝文誌》則將神仙者概論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經》修真長生久視之道的理義。祖天師張道陵立教時,將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為一體,完整了道教信仰的體係。他在《老子想爾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又說“道意賤死貴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長生”,“生生不息”,從而構成了“仙道貴生”的重要教義。
道教相信人通過修煉,物質生命可以得到延續,精神生命也可以得以升華,最終成仙得道。為此,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積極探索生命修煉的途徑,總結了豐富的修養學說和修煉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精神為動力,立誌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貴生樂生和胸懷世人的人生態度。
修道以至長生成仙,就是要求人們以積極和超脫的人生態度來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靈秀之氣而化生,得之不易,當分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養和身形生命的修煉兩個方麵。道教謂之“性命雙修”,以至神形兼備。
心性品德的修養和提高,是修煉物質生命的基礎。修養心性品德的標準,是學修“道”一樣的德行,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養。同時,還要廣行善舉,利物濟人,積功累德。生命的修煉則是以品德修養為根基,寶養精氣神,通過服食導引、存思守一、坐忘胎息、精氣化煉、靜功動功等修煉方法,來促進生命的健康和長久,最終達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的最高境界。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於三洞,以三洞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經教體係無不宗元於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三洞宗元,是以“三元”為宇宙混沌之始。稱“一分為三元,三元變化三氣,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唯一,應用分三”。
這是《雲笈七簽》對三洞宗元的基本論述。概括來說,“道”氣衍化為三元,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變化為三氣,三氣分別是始、元、玄三氣,再由三氣化生萬物。其造化開辟的過程是,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運行,而後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氣化生萬物。在《道德經》中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洞宗元作為“道”化萬物的信仰宗元,還有其更重要的一麵,就是三元,即三寶君。第一,天寶君,從混洞太無元化生;第二,靈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第三,神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寶君分別治於三清境,故三寶又稱三清。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氣始青;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其氣元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氣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氣,所以,三寶君的名號雖殊,本卻同於一。
三寶君、三清,道教全稱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時還是經教之教主,為道教傳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經。《道教三洞宗元》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三洞經又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
開始入道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故後世《道藏》的編纂,就是以“三洞四輔”來分例的,並構建起了以”三洞宗元”為信仰的經教體係。
清靜寡欲
《道德經》言:“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想爾注》釋曰:“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從而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學道修道應做到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樂好清靜,這樣才符合“道”的體性。
道以其清靜的本性來化生和養護萬物,從未想過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回報或想得到什麼,無欲以待萬物。而人類社會,若亦以“清靜”的思想來治世修身,世界將會和諧而太平,人們則會得到更好的休養和生息,生命也將得到升華。所以,學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學知清靜,以常清靜為行為標準,才能實現修行而得道的追求。《清靜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把清靜之教義提高到一個重要高度。
道教的清靜教義,與濁動相互化和對應。《清靜經》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意思是說:清是濁的源頭,動是靜寂的條件。而修道,就是要通過修煉由濁而返清,由靜而生動。使人心清寧明靜,靜而精生,氣足神明,生命的原動力得到寶藏和育養,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
這種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關係和表現,也正是“道”之清靜的完整表現,《清靜經》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人修大道,體行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道理,才符合清靜之道意。教條式地理解清靜,或把死寂靜止看作是清靜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麼,怎樣的修行才能進入真正的清靜境界呢?《雲笈七簽》中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真仙直指語錄》中也說:“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其核心的法則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聲色不斷撓得人們欲望滋生,濁動不已。但作為修道務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樣,而是要真思誌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災禍的發生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謂寡欲,就是要求人們對世俗的名利、聲色、財貨的企求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要用極端的行為去獵取,不要有非分的念頭和過分的奢求,嗜欲過重不僅有害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會複雜人際關係,成為社會惡害的根源。要以寡欲為行為準則,最終達到“道常無欲樂清靜”的最高境界。
自然無為
道以自然為法則,以無為處世應物,成就了萬物,也成就了自我。其義理可謂簡易卻又深刻。自然和無為是兩個既不同又有著密切聯係的教義名詞。所謂自然,《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說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法則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人生在天地間,其行為最高法則也應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則。自然,沒有任何固定模式,道生化萬物,萬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長,無持無待,不存在強加的任何因素,從而保證了自然界的和諧。
而人修真道,就當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順應天地自然變化之規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之特性,致力於維護自然界的和諧。對於人世間的一切東西,不要強求,要順應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華。
然而,要真正進入或達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踐行“無為”的處世方法。《道德經》中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告訴人們,“道”就是踐行無為的,並通過無為的作用成就萬物,體現“道”之偉大的體性。
所謂無為,並不是消極不為,而是要反對“有為”,要遵循自然之規律,不要強求或對事物的自然發生和發展強行進行幹預,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
王景陽在《明道篇》中有詩說:“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告誡修道之人,體行自然無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執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無為”作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並指出:“若修行能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於精神,治國則有益於人們。”這體現了道教對社會政治和處世修身的基本態度。
但人生在世,對尊名榮貴、華衣美食、珍寶廣室和音色財貨總是有所企求的,若企求超出了自然無為的規律,就會出現種種有為之弊害,轉化為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靜寡欲的教義外,還應持守樸素無為的人生態度。消滅貪欲,淡泊以明誌,不有為強求,基本企求不要脫離社會實際,以全身修道為目標,卻危離咎,最終達到忘其形骸,無所執著,自然無為的境界。
對此,《雲笈七簽》中還從兩個方麵作了闡釋:一是,先當避害。遠嫌疑,遠小人,遠敬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在積極通曉自然、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更好地學道修道。
柔弱不爭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柔弱”,從字麵上來說似乎表現的是脆弱沒有精神之意,但在道教教義思想中卻並不僅是字麵的意思,其精神實質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麵。第一,柔弱,內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續的精神實質。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因為有生命才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則更是如此。沒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現出的則是剛強的僵硬。《道德經》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垂教人們修道,維護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長生久視。道教在繼承和闡揚這一教義中,要求人們重視柔弱的修煉,始終持行“專氣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澤細微;應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靜,弱其氣,持養身神。
第二,柔弱,內含著積極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為用,主張一切行為都不要太剛強,剛者易先受摧缺,強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應是以靜待動,守柔弱而不妄動,從而開闊自我容讓的胸懷。學習水之柔弱而能攻堅強的精神,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處世應物,健養身神。
而道教“不爭”的教義,與“柔弱”思想有著相互的聯係。所謂“不爭”,《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天地萬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為,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為的教義思想非常相似。所以,又有“無為不爭”之說。不爭的教義精神,《道德經》通過對“水”的論說,就“不爭”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闡明。《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爭的性格,哪裏低就流到哪裏,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無私地澆灌萬物,供人們利用,福育人和萬物生長。無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可謂至善臻美。
祖天師張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別倡導太上不爭的教義,把不爭作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準則。《老子想爾注》中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長生者,也應做到“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後來曆代道教高真,避世利榮名,甘隱深山,儉樸修行,並發善心濟世利人,就是“不爭”教義的體現。因此,對於一個真正學道修道者來說,就應體行柔弱不爭的教義,以柔弱不爭修養自我,不與人爭名利榮華,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為善自賞,常懷濟世利人之心,從而戰勝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會的和平和發展。
返樸歸真
道教學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複到始初的狀態,道教稱之為“返樸歸真”。道教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純樸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及至年長,成年人思慮欲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
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這裏的“樸”就是指本真,引申為“道”的質樸狀態,是指真常之道的本來體性。然而,要返樸必須要抱樸,《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欲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這裏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守公德,生活要儉樸,使本性漫漫返複到淳樸的狀態,與道相合。
在生命修煉過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通過修煉進行修複,使身體健康。進而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內煉功夫,使生命回歸到真道的狀態,成仙得道。
在返樸歸真的修行道路上,諸多高真大德的踐行,曾為後世學道修道者樹立了榜樣。漢末魏伯陽真人,“挾懷樸素,不樂權榮”而專心修煉。葛洪真人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終日默然,被邦人鹹稱為抱樸之士。並提出應“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晉代嵇康好道,亦以“賤物貴身,誌在守樸,養素全真”為修行宗旨。
天道承負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淨化人心,使人心神寧靜,好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為社會和人們的和諧共處起到積極作用。道教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觀上構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即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其主旨則還是圍繞生死問題,承揚於《老子想爾注》中“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