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昆崳山最有名的要數全真教祖庭神清觀。這座始建於八百多年前的宮觀,雖曆經劫難,今天又以壯觀的雄姿矗立於昆崳山間。

神清觀位於煙霞洞東。金佑貞年間(1213—1217年)創建,先是由東牟彭城先生,在煙霞洞下五百米處修建“全道庵”;後由丘處機改宮名為“神清觀”。全真道創立後,引起了金廷重視,至元時,全真道達到鼎盛,七位祖師被元廷賜封為“真人”,從此,全真教蔚成大教,煙霞洞、神清觀被奉為祖庭。至今在海內外道教信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元明兩代間,先後增修。觀中亭舍幽敞,林泉環繞,氣象壯觀。

觀內原有一碑,高達七尺,敲之錚錚如銅器聲,故名“銅碑”。碑側有古柏一株,粗可合圍,樹幹蒼老,堅硬如鐵。觀西有石井一眼,井水清澈,終年不絕。相傳當年七真修煉時就飲用此水,故有“丹井”之稱。觀西一裏許的煙霞洞,時有霞光出現,五彩斑斕,絢麗壯觀。素為昆崳名勝之冠。

重建落成的神清觀,矗立在昆崳山北麓的煙霞山中,建築麵積680平方米,由三清殿、五祖殿、七真殿等組成。古色古香,道韻悠長。沿著白色石階拾級而上,兩側石欄上盛開的白蓮,讓人頓覺步步蓮花,漸入善境。進得山門,拜過山神,步入嫋嫋青煙升騰中的道觀,便是神清觀正殿。正殿居中的是三清殿,神龕內供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東為五祖殿,奉有道教五位仙祖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西為七真殿,全真七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的法像供奉於此。山門東西兩側是鍾樓與鼓樓,白雲青山之中不時傳來鏗鏘激揚的晨鍾暮鼓,似在召喚世間凡俗,又像在不斷警醒夢中過客。

小民升仙的故事

位於神清觀西南不遠處的巨石上,有一處升仙台,亦稱棋盤石,高約數丈。“八仙過海”神話中的呂洞賓和鐵拐李皆幸臨此地。

據說,很早以前,昆崳山下的西柳莊村住著一個叫宮三的青年。有一年,他帶上斧頭、扁擔、繩子等物什,要到煙霞洞去砍一些木質堅實的柞木條子回來做連杖(拍打麥子的農具)。就在他走到這塊巨石下的時候,忽然從上麵掉下一個桃核,他好奇地揀起來瞅瞅,像被人剛剛吃過似的,禁不住用舌頭舔了舔,頓感甘甜如蜜。他好生驚奇,心想,現在是剛開春時令,桃樹連花未開,山上怎會長出鮮桃呢?

這時,他聽到巨石上傳來說話的聲音,便顧不得砍柴,扔下手中的物什,不費吹灰之力“噌、噌”地爬上岩石。定睛看時,眼前兩位老人正在對弈,一個身旁放著一把閃閃發光的雌雄寶劍,一個肩頭背著一個碩大無比的大酒葫蘆,地上還擺有幾個鮮桃。他倆邊吃桃子邊下棋。當看到有人上來,便不再扔桃核,隻顧下棋了。

宮三走上前去,蹲下看下棋,順手拾起桃核啃吃了兩口。背葫蘆的老人見狀,便遞給他一個囫圇鮮桃,並說,他倆是呂洞賓和鐵拐李,隻因明年端陽節時,王母娘娘要舉行蟠桃會,儒、釋(佛)、道三家要進行棋賽,故須在民間選拔訓練高手,想在明年三教中奪魁,現巧遇上你,願收你為徒,不知意下如何?宮三回道:“小民承蒙仙翁厚愛,本應相從,隻是家中有等待完婚的戀人,實在難以從命。”

二仙也不挽留,臨別時,呂洞賓從懷中取出兩個鮮桃,說此為王母園中蟠桃,吃後可返老還童。宮姓青年驚問其故,鐵拐李道:“你在這裏已有三個時辰,世上早已過了幾十年。你能想象得出你的戀人變成老太婆的模樣麼?見你厚道誠實,就成全你吧。”小青年轉身看,見一把斧頭已鏽得隻剩半截,斧柄、繩子、扁擔早沒了蹤影。

宮三辭別仙翁,起身下岩,回到了村子。就見村頭有好多人在曬太陽,可他一個也不相識,就連幾個白胡子老人也覺陌生。他上前問道:“老人家,請問宮三在不在?”一老者若有所思,捋著銀灰色的胡須道:“聽老人講,過去有這麼個人,有一年春天,他到煙霞洞砍連杖,不知其故,就一直沒再回來,大概早不在人間了。”

宮三聽後,頓時醒悟過來。當他找到昔日的戀人時,更是大吃一驚,見已是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了。他忙從懷中取出蟠桃,說了原因,讓她吃了,戀人竟真的返老還童,相貌變得如幾十年前一樣如花似玉,美麗動人。此後,人們便把這塊巨岩稱做“升仙台”。

現今神清觀的“七真殿”裏,除有王重陽和七真人的塑像外,東邊還有一個手持斧頭,地下放著扁擔、繩子的小仙塑像,據說,這小仙就是那個吃桃子成仙的宮三。

神清觀十六絕並序

金貞祐二年 丘處機

姑餘之西,蒼山之東,全道庵者,形勢之地也。氣象恢弘,峰巒巉絕,大石長鬆,莫知其數。蓋貞元元年,東牟彭城先生首創也。(至)大定六年,自棲霞而來,洎八年,重陽尋至。後因西邁,偶曆關中二十餘年,重遊此地,睹其嶔岩突兀,千變萬狀,不可名目,選其磊落孤高出群者標以名耳。(煙霞之東),全道庵北,東西橫岡曰長鬆嶺,嶺之東角曰望海台。台之下一大石曰葆真岩。岩之西曰海潮岩。岩之西南有石曰升仙台。台之西南曰風雲石。石之西南曰雲陽頂。洞之前絕頂曰連雲峰。洞之西北隅,嵯峨大石曰落霞石。洞之背曰瑞煙岩。洞之東半裏許,有一大石曰獅子石。庵之東橫岡曰臥龍坪。庵之前橫岡曰仙遊嶺。大澗之東,半峰並起,曰天門山。其餘群峰,不能盡舉。

我昔拋家住此山,潛身幽穀大定間。

六年舍俗來遊洞,九載隨師去入關。

不到山家十五年,山中何事不更遷。

故人迤邐消磨盡,獨有群峰上刺天。

山雲勃勃湧驚濤,海水漫漫浸巨鼇。

極目下觀千萬裏,扶桑依約見蟠桃。

陝右真仙到海崖,海山豪傑盛參隨。

居庵化作神清觀,大教流行滿四維。

謖謖長鬆匝作圍,峨峨怪石吐雲飛。

雲飛下入東洋海,導引靈仙鶴駕歸。

白石磷磷繞澗泉,青鬆鬱鬱鎖寒煙。

碧桃花發朱櫻秀,別是人間一洞天。

鬆風別有一般清,入耳何人不快情。

高臥碧岩懷抱冷,遊仙時複夢魂驚。

麻姑不自蔡經傳,隻是東方學後仙。

仙骨至今身尚在,三州敬奉一千仙。

碧洞煙霞苦不深,紅塵車馬卒難尋。

清溪道士無人識,坐嘯雲中閱古今。

海上名山不可名,山饒草木及黃精。

昆崳峭拔連雲漢,地產鬆巢與茯苓。

羅列群山培塿多,姑餘高聳出陂阤。

太平直與搘天翠,五嶽高標未見過。

東海周流如碧環,三洲蟠曲幾多山。

不如此地多靈顯,解使他州悉往還。

雲旗冉冉下清都,羽蓋飄飄出太虛。

直至洞前山頂上,坐觀溟渤講天書。

西北神光燦爛開,金仙阿母下瑤台。

靈幡絳節東南指,頃刻祥雲又到來。

蓬島仙家住處深,燕趙漢武不能尋。

忽聞上帝雲輿降,控鶴齊來聽法音。

海曲山阿洞府低,蓬壺閬苑海東西。

仙人玉女時迎集,不讓桃園過客迷。

道教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本土宗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曆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起源,雖有多種版本的解說,但起源於商周時代的神話傳說及秦漢時期的方仙道卻是道學界的共識。膠東半島因其特殊的半島地域環境,自古以來就神話傳說盛行,在先秦時期發展起來的方仙道,借助於秦皇、漢武力量的推動,在秦漢時期就達到了它的極盛。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的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學術界一般認為,道教的第一部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但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其實自戰國時傳播的“方仙道”與西漢時托黃帝而言神仙之術、托老子而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此種宗教信仰在我國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期以來已成為民間習慣的宗教觀念,所以至今在部分群眾中仍有一定的影響。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

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麵展開教義係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之居。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被難之所。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祀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係統。

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漢族,在羌族、白族、壯族中等少數民族中亦有傳播。

我國的鬼神崇拜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在原始社會就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

殷周以來,人們認為天帝(或稱帝、上帝)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此外,人們還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或成神,或變鬼,鬼神在冥冥之中可以加害於人,也可以庇護於人。與天帝、鬼神觀念相聯係,我國古代巫術盛行,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向上帝請求答案。

之後,原始的鬼魂崇拜已發展成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巫覡被看成能與天帝、鬼神相交通的人,可以決斷吉凶、預卜未來。到周代,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的一整套鬼神係統。這些,後來都為道教所沿襲繼承,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來源。

膠東半島三麵環海,日、月似從大海中躍出,特別是那神秘莫測、時常出現的海市蜃樓,明滅變幻,虛無縹緲,更是激發了半島先民無限的遐思與豐富的想象。幻想海上有仙山,仙山之上有神仙,神仙長生不老。隨之產生了有著區域特色,極富想象力的半島神仙文化。這種神仙文化的影響,在先秦時期就已擴散到半島地區之外,自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以來,皇帝遣使至渤海尋找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膠東半島神話傳說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很大影響。

膠東半島沿海地區,遠離秦、漢時期的都城,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及車輛、道路條件所限,往返一次至少得一兩個月,而且要耗費大量人財物力。但膠東半島的神仙文化卻對秦皇、漢武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些由皇帝親帶領,大規模的祠神求仙活動,極大地擴散了膠東半島神仙文化在全國的影響。

膠東半島神秘而充滿幻想的神話傳說,秦皇、漢武等東巡祭海求仙的故事,“數以千計”、“萬數”,“不可勝數”的龐大方士隊伍,使膠東半島處於濃厚的宗教神秘氛圍之中。這種氛圍,構成了孕育道教文化產生適宜的土壤。以膠東半島為主要地區而盛行的探險求仙的方士之術,形成了後來的神仙家,即方仙道。早在漢武帝時期,半島地區的方仙道家們,就有了自己的傳道活動場所了。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一書言:“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為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士。”當然,這種“衍化”經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漸進過程,但方仙道是道教的思想源頭,方士衍化為道士的觀點,已是中國道教界的共識。

南懷瑾的《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一書中道:“道家的神仙方士之術,到漢武帝之世而昌盛,開啟後來東漢、魏、晉道家神仙方術思想的基礎。再變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

劉鳳鳴在《膠東半島——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源頭》一文中指出:“道教產生後,繼承發展了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使之成為最核心的教義,道教的教理教義和各種修煉方術,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的。”

神仙傳說與方術,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來源。所以說膠東半島神仙文化的影響,並未因漢武帝對方士“皆罷斥遣之”而終止,它隻是改換了一下“門頭”形式,融入了道教文化,為東漢時期中國道教文化的興起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以更高的文化形態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現在許多學者認為,創立“五鬥米道”的張陵(張道陵)擁有的《太平洞極之經》是《太平經》的另一版本,五鬥米道的重要經書《老子想爾注》的內容也多與《太平經》相合,有的專家甚至斷言:《太平經》的出現和傳播,即標誌著道教的形成。

這至少說明了《太平經》是道教形成的一個重要思想源頭。《後漢書 劉焉列傳》也記,“修法略與角同”,說漢中張修(張陵之後,和張陵之孫張魯同時)的五鬥米道與張角的太平道大略相同。也說明“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屬於同一思想體係。

這些都足以說明出自東漢末年膠東半島琅邪的《太平經》,對全國道教文化的傳播和道教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為後世道教所繼承;後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戴黃冠,用符水、咒語等道術為人祛病消災等等,也都承襲太平道的規製。

劉鳳鳴教授認為:東漢時期早期道教的兩大教派,“五鬥米道”的創始人張陵(張道陵),“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雖說都不是膠東半島人,但半島地區濃厚的民間宗教氛圍,秦始皇、漢武帝在膠東半島組織的大規模的祠神尋仙活動,以及龐大方士隊伍,包括《太平清領書》對“太平道”創立者張角的影響,膠東半島對道教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所帶來的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作用,都是當時中國的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膠東半島催生了中國道教文化,是中國道教文化產生的重要源頭。

由於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和農民起義或農民政權聯係在一起,部分教義僅能反映農民的思想和利益。另外,其教理、教義、儀式、組織等各方麵還尚欠係統、嚴密,所以被稱為早期道教。

早期道派五鬥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形成。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產生於東漢,道教最早的組織——太平道和五鬥米道,也都出現在東漢。一般都將這一時期看作是道教的初創時期。

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钜鹿(河北省巨鹿)人張角,張角發動的黃巾起義,雖然在各地地主武裝的鎮壓下失敗了,但卻給東漢王朝以致命打擊。太平道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也銷聲匿跡,其師傳授受無可考察。道教由於受到黃巾起義的牽累而遭到當局禁錮鉗製。不過,其影響並未泯滅。

張陵創教時的五鬥米道,是一種具有主神崇拜特征的多神教,以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張陵在世時,五鬥米道已有道書、教義、教儀、組織和戒律。張陵死後,張陵之孫張魯高舉五鬥米道“大旗”,雄踞漢中近三十年,後率眾歸順曹操,被封為鎮南將軍,閬中侯。五鬥米道取得合法地位,影響日大。後五鬥米道雖不像太平道那樣被公開禁止,但也受到限製,道教陷入低潮。

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基本信徒是民間百姓,其傳播手段又不仰賴官方,故後世稱它們為民間道教。又因其教義比較簡單,組織單純,被稱為原始道教。

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的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不安,道教仍然借以繼續流傳並緩慢發展。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學者,是晉代的葛洪(283—343)。《抱樸子》是葛洪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史上劃時代的著作。葛洪係統總結了初期道教的理論和漢魏以來的神仙方術思想,充實和發展了神仙道教的學說,促使道教轉向以追求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葛洪死後不久,中國北方道教史上的著名領袖人物誕生,他就是後來成為北方天師道領袖的寇謙之。葛洪是從理論上充實和完善神仙道教的教義學說;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世代信奉天師道( 五鬥米道) 的寇謙之,則改革了五鬥米道的教義,提出了以封建“禮教”為主要內容,以禮拜煉丹為主要形式的新教義。

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在性質上,由原來帶有濃厚原始巫術色彩的民間道教,變為符合儒家倫理綱常,符合士大夫貴族階層口味的道教,成為適合統治階級需要的工具。為同以前的舊天師道相區別,經他改革的道教被稱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從葛洪到寇謙之,道教以完備成熟的宗教集團形式,從民間走向官方正統宗教舞台,從而得以與儒家、佛教鼎足而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時期的道教

經過改造的貴族道教得到了統治階級的欣賞,統治階級把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都看成是教化人民得心應手的思想工具。從隋唐起到北宋,道教便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隋代統治者無論是文帝,還是煬帝,對道教都是持扶植和利用的策略。這既有政治上的目的,也有信仰的成分。隋統治者對道教的政策,為唐代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高祖李淵為了抬高李氏皇室社會地位,神化其統治,自稱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以道教為其家教。武德八年(625年),高祖規定,朝廷重要典禮活動中,道教排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最後。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是位精明強幹的皇帝,他即位後繼續重申高祖尊崇道教的規定。因佛教勢力在南北朝至隋時期大大超過道教的緣由,唐初采用崇道政策,也有借道教遏製佛教的意圖。

唐代道教達到興盛頂峰是在唐玄宗時期。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統治期間,是唐代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麵。玄宗從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進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促進了道教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時期。

據說,玄宗自己每天晚上都要禮拜老子,繪製老子像頒發全國道觀供奉,曾三次不斷給老子封爵加號。玄宗還經常召見道士,拜官賜物,甚而親受法籙,以道士為師。還以特別的行政條令來提高道士的社會地位。他規定,凡道士女冠有犯法者,須按道格處分,州縣官吏一律不得擅行決罰,違者處罪。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詔令全國每戶必備一冊《道德經》,將它放在各種經典之上。玄宗還親自注釋這本書。玄宗又設置崇玄館,規定了道舉製度,設置玄學博士,以“四子真經”(《老子》、《莊子》、《列子》、《文子》) 開科取士。玄宗對道教音樂特別欣賞,自己親製《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薦獻於太清宮。後又自製《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還親自教諸道士步虛聲韻。

唐玄宗的崇道既有政治目的,也不能排除其個人信仰原因。在玄宗的推動下,道教在全國範圍內迅速發展,進入全盛。唐後期,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唐僖宗仍大搞崇道活動以期望老君顯靈,但已於事無補。僖宗之後十餘年,唐就滅亡了。

唐代是道教的鼎盛時代,湧現出孫思邈、成玄英等一批著名的道教人物。初唐時期著名的道教學者和醫學家孫思邈,華原(陝西耀縣東南)人,生卒年不詳。他自幼研讀老莊及百家之書,對佛教也有研究。隋朝滅亡,他隱居終南山,專心於道教修煉和醫學研究。

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已五十多歲的人,竟然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少年,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豈是虛言?”皇帝想授予他爵位,被孫思邈拒絕了。

很多當朝名士皆作了他的學生。著名詩人盧照鄰就曾拜他為師。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愈疑難的疾病,為何?”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之深。

他說:“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髒,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誌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之常度,人體氣血上衝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淤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征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豈非如此?”

孫思邈在祖國醫藥方麵成就突出,被人尊為“藥王”。同時,他對養生也頗有研究。他認為,養生之本,要在節製私欲,適當勞作運動和重德行善。他在《攝養枕中書》中說:常人不可無欲,又複不可無事,但約私心,約狂念,靖躬損思,漸漸自息耳。封君達雲: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恒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捐喜怒,除弛逐,慎房術。春夏施瀉,秋冬閉藏。又魚膾生肉諸腥冷之物,此多損人,速宜斷之,彌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謀詐惡事,此大辱神損壽也。孫思邈將傳統醫學與儒釋道三教之長兼容並蓄,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養生學體係。其著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度;“心小”是指如履薄冰,如攀峭壁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製敵先機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

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代代相傳。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專門立題討論。而他本人就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曆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備至的偉人。

宋元時期的道教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至1368年明王朝開國,這四百餘年,史稱宋元時期。其間有宋、遼、西夏、金、元等政權並存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這一時期的統治階層對道教皆采取了崇奉扶植的政策。在這種特殊的曆史背景下,道教進入了又一個大發展和大變革的新時期。

北宋曆代帝王對道教都很崇奉,其中宋真宗、宋徽宗最為突出。

宋初,太祖、太宗雖亦祭祀老子和建觀設醮,對道教著名人物蘇澄隱、馬誌通、張守真等賜“先生”、“大師”稱號,但基本上實行的是佛、道同等對待的政策。

宋徽宗崇道的狂熱、妄誕程度,曆史罕見。其崇道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其耗資之巨、妖妄之盛、影響之深、危害之大,均達登峰造極的程度。由於徽宗的大力推行,道教又一次達到興盛高峰。結果卻是誤國殃民,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後來這位自稱天神下凡的皇帝成了金國俘虜,異域他鄉,命喪黃泉。

宋元之際,道派繁衍甚多。這一時期道教繁衍的趨勢和特點有二:一是,出現了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局麵。如張伯端之南宗內丹學,即道禪融合的哲學體係;全真道北宗更是主張三教合一,認為三教同源,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經》為主要經典,仿效佛教禪宗,不立文字,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內丹修煉,反對符篆與黃白之術,以修真養性為正道。

二是,在三教融合的基礎上,道教修持方法發生了根本轉變。宋元時期,內丹學的創立和成熟是道教史上邁上的一個重要台階的根本標誌。隨之,內丹學成了道教主要的修持方法,道教麵貌為之一變,宗教素質有了根本提高。由此創立的一些新道派,幾乎無丹不成道,道派與丹派逐漸合一。

魏晉時《抱樸子 內篇》諸道書中,把老子的長生久視之說解釋為不老不死。而宋元一代的內丹家,則以為“長生”就是延長生命,提供修道的時間,隻有煉成永存之“元神”與道融為一體,才是修煉的目標。這個修煉觀念的變化是道教教義的根本性轉變,使金元全真道的麵目,與以前宣揚肉體不死信仰的道教,有了本質的區別。

內丹學的興起,也使舊的符籙道派逐漸擺脫了原始巫術的束縛,以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為指導思想,加強修煉本性“元神”功夫。道教在內丹學的影響下,呈現出一派新氣象。

明清民國時期的道教

元代中葉以後,道教各派漸漸合歸於正一和全真兩大派。明太祖推翻元朝統治後,對道教兩大派采取揚正一抑全真的態度,使正一道逐漸興盛,在明初到中葉之際,取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統領明代道教。

這是因為以齋醮祈禳為職事,擅長符篆法術的正一道,更符合明王朝統治者,利用道教為其政治服務的需要,也更適合漢民族的風俗習慣。

明初統治者在對道教崇奉利用的同時,製定和完善了道教管理製度,使得道教在明初發展步於正常軌道。但是,隨著明統治者對道教信仰及方術的迷戀,那些規章製度漸次被汰。而受統治者重視的正一道,宗教素質又很差,教理、教義也沒有什麼新的發展,故而埋下了衰頹的種子。明中葉以後,正一道在上層的地位日趨衰落。

全真道在元代受統治者的重視,政治上地位極高。入明以後,全真道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全真道跟元統治者一直走得很近,二是因為明統治者認為,它隻顧個人修煉,無補於國家和社會。因此,全真道在明代快速歸於寂寂無聞局麵。

張三豐是元、明時期著名道士。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他的內丹丹法,基本上屬於北宗先性後命、性命雙修一路,然又有主張陰陽雙修的之論,故其後學有清修和雙修兩派。

清朝初年,全真龍門派道士王常月(?—1680年),以振宗興教、恢複祖風為己任,傳戒弘教,使全真龍門在沉寂二百餘年之後,又出現了一派中興景象。

至明末清初,因清軍入關,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很多人不願意清朝仕進,紛紛投向全真道。全真道龍門派第七代宗師王常月,取得了清朝皇帝的支持,改變了以前丘處機製定的單傳密授的老辦法,公開發放度牒,發展信徒,使全真道出現了“中興”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