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媽祖文化的傳播分為南北兩個中心,南方以媽祖的故鄉湄州島為源頭,北方則以長島、蓬萊為核心向周圍地區輻射。山東煙台自古處於南北海運中樞位置,為媽祖文化的生根開花提供了肥沃土壤。

宋代建隆年間,福建莆田有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因其智慧超群,樂善好施,又多次在驚濤駭浪中搶救船員、漁民生命,在她死後,人就把她幻化成一位永不泯滅、永保海上平安的神祇。並為她立廟祀奉,還送她一個最親切的稱呼——媽祖。媽祖文化隨之產生,並不斷向四海傳揚。

宋末元初,媽祖文化開始向膠東沿海地區滲透。尤其是在元朝建都北京後,膠東沿海地區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媽祖熱。元祖在京大興土木,閩粵一帶的皇糧輜重皆靠漕運沿海北上,浩浩蕩蕩的帆船經泉州入長江口,繞成山角,過登州水道,由天津河進京。而船民常常在膠東沿海一帶,避大風、待和風、補給養。期間,登上陸島祭拜媽祖成為必修的“一課”。在膠東一帶,媽祖被稱為海神娘娘,媽祖廟為娘娘廟。漸漸地,媽祖文化的興起,逐漸替代了龍王祭拜。

媽祖廟在膠東地區分布廣泛,單長山列島的30多個島嶼,不管是否有人居住,島島皆有規格不同的媽祖廟。整個煙台地區的媽祖廟中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有四處:沙門島天後宮、蓬萊天後宮、煙台天後宮、煙台天後行宮。幾百年以來,沙門島天後宮(今廟島顯應宮),香火不斷,香客不絕,因此被稱之為“北方第一海神娘娘廟”。天後宮始建於宋宣和四年(1122年),係福建船幫商賈醵資興建。沙門島建天後宮後,島名改稱廟島。

蓬萊天後宮,位於丹崖山上,宋宣和四年(1122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毀於火災,現建築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四進院落,沿南北軸線依次為正門、鍾鼓二樓、戲台、前殿、垂花門、東西兩廡、正殿、東西耳房、寢殿,皆為廟宇式建築。到宋朝的時候,登州港已成為傳播北方媽祖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此為中心向華北、東北乃至東北亞、北美洲地區傳播。

近年來,長島積極參與或舉辦國際性媽祖文化交流活動。2007年9月,國內外的媽祖宮廟代表、文化名人及知名企業家1000多人陸續會聚長島,參加這裏舉行的首屆“中國?長島中華媽祖文化節”。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宮廟代表,對媽祖文化的曆史沿革、沿海各地媽祖文化的特點、媽祖信仰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以及媽祖文化促進國際性區域經濟協作等方麵,進行了學術交流探討。

有專家估計,全世界現有媽祖廟宇5000座,信眾近2億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島縣博物館館長郭賢坤說:“媽祖崇拜是一種文化現象,媽祖文化已成為整個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以“和平、勇敢、關愛”為核心的媽祖文化,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世人的關愛與敬仰。

媽祖文化肇成於宋元,興盛於明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著一種海洋文化的特征,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褒稱。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說為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是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據史料較多的宋代記載,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賢良港。

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終胎又是一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的傍晚,鄰裏鄉親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紅光四射,晶瑩奪目。鄉親們議論紛紛,說此嬰必非等閑之女。父母自是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因其出生至彌月間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自幼好學,聰明過人,八歲從師讀經,過目成誦,聞一知十,潮汐氣象不學自通。雖生長在漁村,卻偏吃素食,從不殺生吃葷,豬羊雞鴨,漁蝦蟹貝,一概不食;隻吃五穀雜糧,鮮果蔬菜,特別喜食海藻菜類,飲雨雪露水。雖體態纖弱,卻水性極好。為人心地善良,樂於助人。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搶險排難,救死扶傷。深受村人漁家的愛戴。

一天,父兄出海打漁,她和母親正在做飯時,突覺天氣大變,黑雲翻滾,大風驟起,巨浪翻湧,雷雨交加。正在燒火的默娘卻恍似沉沉睡去。母親見她睡中咬緊牙關,蹙著雙目,手扒腳蹬,一副拚命掙紮的狀態,非常吃驚地叫到:“默娘、默娘!”連喊數聲,見她也不醒,便使勁推了她幾下,才見猛然醒來。就聽她連連叫道:“不好、不好了!”母親驚問:“我兒,出了何事?”女兒戚然應道:“剛才女兒夢見父、兄在海裏翻船落水,女兒手拉著哥哥,口咬著爹爹,正向岸邊拚命遊來,母親突然推我之時,張口一‘啊’,似把爹爹丟了,隻救下了哥哥。爹爹怕是凶多吉少。”說罷,泣涕漣漣。母親急道:“我兒不要胡思亂說,時候不早,快去海邊看去。”

娘倆剛要出門,隻見哥哥渾身是水,失魂落魄地進門,撲倒在母親麵前,哭訴道:“我和爹爹正在拖網撲魚,天氣突變,風大浪急,爹爹砍斷網綆,我們搖櫓加棹,緊急收港,可風浪越來越高,隻兩三個巨浪就把船掀翻,一起摔進了海浪窩裏,不一會就渾身無力,遊不動了。這時就覺得有人拽著我的衣服往岸上拖。開始爹爹和我還在一起,不知何時,爹爹突然不見了。天黑了,我上了岸,到處找爹爹也未找到,隻得回來。”娘仨哭得死去活來。

自此,母親知道女兒不是“凡人”。而“默娘救親”的故事也在漁村傳播開來。許多船家漁民憶起往日遭風遇難,總好像有燈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脫險平安。便議論猜測,那必是默娘所為,紛紛前往拜謝,祈求保佑。一時門庭若市。

消息迅速傳遍沿海及諸島,驚動了地方官府。天機一經泄露,默娘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對哥哥道出實情:“我本是東海龍王之女,脫離龍宮,下凡人世,為的是濟危救難。現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難久於世上。近日,我多次夢遊神往北方一處寶地,意在那裏留居升天,便我濟難助人,普救眾生,望兄助我!”

於是,兄妹駕一小舟,沿漫長海岸線,曉行夜宿,溯流而上。渡過長江口,穿越連雲港,開進膠州灣;駛過“天盡頭”,進了龍須灣;看過養馬島,駐足芝罘山,繞過煙台山;船過老爺山,遙望黃渤海交彙處的一列群島上空,紫光籠罩,瑞氣繚繞,峰巒清幽,岩澗陡峻,鬆柏參天,修竹茂密。默娘雖未到過此地,卻好似夢牽魂繞的仙山佳處。

兄妹急忙趕進群島,環遊數日,但見居中一小島,仿佛是一隻巨大的五彩鳳凰,靜臥水中。默娘輕移蓮步,登上仙境,但見雲遮翠嶺,霧障清巒,曲水如韻,碧綠欲滴,立於“鳳凰”頸項處,隻見兩山前後夾一川,海水左右分兩色,格外雄奇清麗。再放眼四望,東有南、北長山島,西鄰大、小黑山島,北對一線排列著的猴磯,瑭琅諸島礁,南望遠山是朦朦朧朧的蓬萊大陸,群島環抱這一遼闊的海灣碧塘,即使錨泊成千上萬的船隻,也不會遭受風掀浪湧之擾。而島礁之間尚有五六個海域通道,伸向四麵八方,廣連五湖四海。這一天然良港福灣,豈不是普度眾生,保佑南北往船的福祉之地。

福祉選定,默娘向兄長道別:“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親麵前多盡孝道。我雖不在你們身邊,但魂靈永隨左右。今後,你們有啥急難之事,隻要喊我三聲,我會即到相助。我在此寶島良灣,坐守黃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靜心致誌為船家漁民排險解難,隨我終生夙願。”說完便閉目靜坐,不吃不喝,無聲無息,打坐三日,化為一尊石像。

遠近船家漁民聞訊,齊聚小島,撮土焚香,頂禮膜拜。大家響應倡導者,紛紛捐金集資,建造了一座廟宇,供奉著默娘的石像,後被尊為海神娘娘。從此,神廟名揚四海,傳遍神州。小島也因此叫做“廟島”。

海神娘娘升天以後,乘風踏浪,靈遊四海,普救眾生。哪裏有難,她便哪裏顯靈,哪裏遭災,她便哪裏出現。娘娘顯靈救難,祖祖輩輩,家喻戶曉。海難中求助於娘娘,更是人們戰勝劫難的一種精神力量,四海船家無不對海神娘娘虔誠恭敬。人們對她的仰慕和愛戴較之生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類似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與日俱增,在船家漁民中,祖祖輩輩,延綿不斷,越說越多,越傳越廣,越講越神。據《天後誌》記載的有15宗,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16宗。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於東海遇到風浪,八船七沉,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紮,忽見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於上,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之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此為廣為流傳的媽祖顯靈《神女救船》的故事。媽祖顯靈的傳說還有有甘泉濟師、澎湖助戰、托夢建廟、聖泉救疫等等。

傳說最多最廣的當數海難中“娘娘賜燈”故事。茫茫的大海之中,當遇狂風肆虐,惡浪排空,天海難分的危難時刻,每有船隻遇難,隻要連喊三聲:“娘娘保佑!”那船頭的不遠處,準有一盞紅燈,仿佛是娘娘擎燈引路,船頭前麵,即刻閃開一條金光平靜的海水通道,跟著紅燈走,沿著金光行,總能化險為夷,安全抵達海岸,就是再大的風浪,也保準平安無事。

在無數海島漁村裏,更有“娘娘歌舞鎮風浪”的傳說。每當海上風起浪湧、海難天災臨頭、船隻遇險未歸之際,漁村老少便擁向海邊,跪拜灘頭,焚香燒紙,為出海親人祈求平安。隻要大家高聲喊:“娘娘保佑!”海神便乘風駕雲而至,聽她輕聲吟唱,翩翩起舞,風便悄悄地息了;海神的裙裾飄過,海浪便慢慢地平了,海上的親人便好生地回岸歸港。

在北方沿海,特別是在長島,媽祖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是十分久遠而深刻的,她是黑暗中的燈火,她是危難中的希望,是戰勝困難和危險的一種動力。因此,自宋朝以來,在近900年的曆史長河中,雖經世事變遷,朝代更替,但媽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如一。而廟島顯應宮一直香火鼎盛,人氣極旺。人們行船遇風或生病災,均向媽祖祈禱許願,脫危後到顯應宮還願。或刻碑,或送匾,送船模,送鬥篷衣物,或捐錢財。新中國成立後,廟島顯應宮存有曆代碑刻300餘方,匾額300多塊,船模400多隻。

1964年,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長島時,看到廟島顯應宮有如此眾多的文物,感歎之餘,囑咐對這些文物,包括顯應宮本身,一定要好好保護。

自宋朝以來,隨著航海家們的足跡所至,媽祖其影響遍及我國沿江沿海及東南亞各國,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媽祖文化。媽祖,成為船民們一致認同的海神。

林默卒後,其鄉人於同年在湄州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州媽祖廟。宋朝天聖年間(1023—1032年),媽祖廟進行了擴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褒封林默為靈惠夫人。此為皇帝第一次賜封。到清朝同治年間,曆朝皇帝共賜封36次,並被列入國家祀典。隨著媽祖廟的擴建和皇帝的褒封,媽祖的名聲如日中天。不計其數的航海者舟內均載有媽祖像,朝夕拜祭。鄭和下西洋,每次行前均到媽祖廟祈禱。

由於蓬萊與長島為中國南北和東西方水路交通樞紐,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媽祖,有船必有媽祖祈像”這種古代傳統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萊閣天後宮和廟島顯應宮所肩負的使命可想而知。

就在湄州媽祖廟擴建後不久的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船民就把媽祖像帶到北方,供奉在廟島的沙門佛院。這就是媽祖文化向北方傳播的開始。過了三年,福建船民又移送媽祖銅像一尊至廟島,於廟中供奉。這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尊宋代銅身媽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前後,由閩、浙船民於原址重修廟宇,改佛院為專門奉祀媽祖的道場,俗稱海神娘娘廟。從此奠定了廟島媽祖在北方媽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的長島顯應宮,在中國北方媽祖廟宇中占有顯要地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麗恭湣王的賀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國時,在讚美登州海道的《留沙門島,奉呈同行評理相君》一詩吟道:“沙門翹首立多時,暮景撩人欲賦詩。神妃享祀應需報,海若潛形不敢窺……”

蓬萊閣天後宮建於1122年,比“世界三大媽祖廟”之台灣北港朝天宮和天津天後宮及台灣最早的澎湖天後宮早200多年;比中國第一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天後宮(1196年)亦早數十年。史料載:“宋徽宗時,敕立天後聖母廟,乃於閣之西營建焉。時在宣和四年(1122年),計建廟48間。作為媽祖廟之“鼻祖”的湄洲媽祖廟,建廟時僅“落落數椽”,直至清乾隆年間,才逐步形成99間齋房。由此可見蓬萊閣天後宮建造時的規模。

媽祖文化的北傳及其能在渤海形成中心,當然是時代使然,是曆史發展的結果。當時,廟島是南北海上航運的中心,其功能主要有:一是避風。廟島塘是天下聞名的天然良港,可避各個方向的海風,船隻在此停靠最為安全;二是交易。時值宋遼兩國交惡,渤海北岸為遼國,南岸和西岸為大宋,中間廟島一帶雖為宋地,但官府鞭長莫及,兩國商船或國內商船在此交易,早已相沿成習,常是商賈如雲,阜物如山;三是等風。過去行船靠風,南方船隻春天北上靠南風,秋季南下則靠北風,往往一等就是幾個月,大量的船隻在廟島附近停泊。因此,廟島就成為南北商人彙集之地。

正是這些條件,加快了媽祖文化的北傳,擴大了媽祖文化在船民中的影響,鞏固了媽祖海神的地位。但這僅僅是開始。到了元朝,由於建都北京,國家也得到空前的統一,為海上運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記載,在元朝,每年從南方運往京城的皇糧有400萬石,其他商品貨物更是不計其數,海運規模非常浩大。大批船隻彙集於廟島,船民向媽祖進香朝拜,蔚然成風。

明朝,媽祖在北方的影響不斷擴大,由廟島傳播到整個黃、渤海沿岸,並遠達朝鮮和日本。據撰於明朝的《朝天錄》、《燕行錄》等韓國史料記載:“往返於中國的使臣,海行必至沙門島”,“使多齎國書,詣廟祀海神”。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有高麗從使畫工繪製沿海島嶼圖,詳細描繪了廟島山川形勢和海神娘娘廟盛況。由此可見,此時媽祖文化在朝鮮已有相當大的影響。

明崇禎元年,詔立官廟,由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崇禎皇帝禦賜匾額“顯應宮”。至此,廟島顯應宮的名聲和規模達到鼎盛時期。在清代,官府又對顯應宮進行了多次增修和擴建,鹹豐皇帝還禦賜匾額:“神功濟運”。皇帝的賜封和撥款增修,無疑對媽祖文化的傳播和影響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媽祖文化日益成為正統的、無可替代的文化源泉。

在我國北方,除廟島顯應宮外,供奉媽祖的廟宇還有很多,但建廟時間均比廟島顯應宮為晚,在曆史上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廟島顯應宮。廟島顯應宮就其曆史的長久及其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方麵,都無愧於北方媽祖文化的中心之地位。

媽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終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地區。作為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傳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誌七下》載“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是以登州港為起點,分為兩條,一條是從登州港出發,渡渤海海峽到遼寧旅順口,再沿遼東半島到鴨綠江口,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另一條從登州港出發,經八角、芝罘,再渡黃海,到朝鮮仁川,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隋唐是我國古代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尤其唐中期以後,登州以其特殊區位優勢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與朝鮮半島及周圍諸國的外交與貿易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宋時遼國屢屢北犯,但由於內地通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被阻隔,兩國間的交流勢必靠海上船隊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及指南針的發明與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線距離明顯縮短,兩國的使臣和貿易來往頻繁,銳勢不減。北宋滅亡,南宋與金爭戰於山東半島,海上航線南移。元朝主要發展陸上交通和海上漕運,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束縛。但是,由於從鬆都附近港口橫穿黃海至朝鮮半島的航線太長且十分危險,曾多次遭遇海難,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麗國王的請求,答應改道經遼南渡海至登州,並於1376年升登州為府。據《明實錄》載:“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麗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

那裏有船,那裏就有媽祖,那裏有華人,那裏就有媽祖廟。信仰無國界,“海上女神”由蓬萊、長島隨船沿登州海道漂洋東渡,為遠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廟島,一座神秘的島嶼,她的神秘在於島上有890多年曆史,且為中國北方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專門供奉媽祖的廟宇——“廟島顯應宮”。目前,全世界約有媽祖廟5000多座,分布在26個國家和地區,而叫做顯應宮的廟宇隻有兩座。

顯應宮的含義就是媽祖顯靈,有求必應。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宮式建築,由外垣和內廷兩部分組成。外垣部分包括台階、戲樓、三元宮、財神廟,內廷則分為三進院落。前院由山門、鍾鼓樓、前殿組成,中院以萬年殿為主體,後院有壽身殿、莆陽殿、朝天殿,包括前軒和東西兩廡。形成了典型的“亞”形宮室,名曰:“前朝後室”。

早期的娘娘廟規模很小,屬沙門佛院的一部分,僅有茅屋三間。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由福建南日島船民將媽祖像請入宮內以主神供奉。從此時開始,象征海神娘娘意義的廟島名字漸漸取代了沙門島的古稱,就是今天的廟島群島。

隨著香火聲名的日益隆盛,顯應宮名揚海內外,宮內鎮宮之寶,為銅身媽祖和一麵銅鏡,已有890多年的曆史,備受海內外媽祖信眾敬仰。顯應宮的規模與範圍也因此不斷擴大。據《廟誌》記載:“蓬萊北環有數島,其最著者鳳凰山也。山之麓,舊有多剎,其最靈者天妃宮也”,“島因地勢可以藏舟,故立廟其地,而島因以名焉”。

到明朝時,廟島塘已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軍事港口。崇禎帝登基以後,國家動蕩,戰事吃緊,京城的糧食、物資無法保障,來往漕船進京時必經廟島,受媽祖庇護屢屢是化險為夷。為了祈求媽祖護國庇民、顯靈禦敵,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禦賜“顯應宮”廟額並詔立官廟,由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自此,顯應宮作為官廟改由官修官建。

自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開始,省、道、府、縣等對顯應宮進行多次修葺,增修了“三元宮”、“關帝廟”、“戲樓”等。以顯應宮為中心,占地20多畝的古廟群,時稱“沙門九廟”,後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擴建整修,顯應宮越發巍峨壯觀,聲名鵲起。

山門前28級台階,象征媽祖28歲升天,是步入宮廟的主階。古代稱為“升”, 一般用白色石材鋪設,因此也稱為“玉階”。穿過山門,東西兩側是鍾鼓樓,早上撞鍾鳴晨,傍晚擊鼓報暮。而撞鍾也能撞到好運,撞三下代表平安,撞六下代表順利,撞九下代表吉祥。?前殿上方橫匾“百穀王”三字,取之老子一書中,“百”為數量詞;“穀”為有水的山穀。百穀王的意思就是,隻要有水的地方皆是海神媽祖的管轄範圍。可見媽祖的權力之大。前殿亦稱“護法殿”,兩側威武的神像,是嘉應、嘉佑兩位護法門神。他們曾是為禍一方的水妖,被媽祖降服後收歸帳下聽用。他們手裏攥著的和腳下踩著的,分別是秦檜和他妻子王氏。寓意是警示後人要多做善事,否則,就會像秦檜一樣永世不得翻身。

大殿尾脊處,寶葫蘆下有兩個金光閃閃的“聖旨”二字,這是官廟的標誌。2002年,顯應宮香緣880年之際,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為本宮題詞“德被海疆”;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為本宮題詞“福佑萬民”,分別懸掛在大殿上方。

大殿正堂上鋪九塊青黑色的大理石,為品級石,名曰“九卿石”。這是皇帝祭拜媽祖時,陪同的九位大臣所跪拜的地方。他們之間的五步台階叫做“丹陛”,為“五重六步”,與九卿石相結合,成“九五之尊”之儀。大殿中央白色的漢白玉,是專為皇帝祭祀媽祖而設。皇帝站在漢白玉上,大臣則在九卿石上三拜九叩。這種建築格式是普通宮廟所沒有,隻有皇封官廟才有所設置。當代的遊客當然可以站在上麵,體會一下身為天子的美妙感受。

大殿亦稱萬年殿,端坐在正位神龕龍墩寶座上,麵容慈祥莊嚴的神像,就是天上聖母——金身媽祖神像(法身媽祖)。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媽祖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顯孚顯神讚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後。字數長達64個字,達到封贈極致。

大殿是媽祖理事之所,在媽祖身後兩側仙班是文官武將,他們分別是千裏眼、順風耳、黃峰兵帥、白馬將軍,東、西、南、北四方水路判官和忠臣、老臣、少臣、輔臣。抬頭就見一塊題有“神功濟運”的金匾,這是鹹豐皇帝的禦筆。金匾闊九尺,高五尺,寬六寸三分,邊飾寬八寸八分,以合“陰陽二儀”之數。邊飾為九龍五序,而呈乾相,左右鳳凰,以彰坤德。四麵有如意之文,八陌有萬年之頌,極盡莊嚴富貴氣象。

據廟史記載,鹹豐五年(1855年9月),運送皇糧的江南海運船隊,在廟島海域遇風,祈求媽祖神靈庇護,脫險後將此情奏之鹹豐皇帝,鹹豐皇帝感念神靈護佑,禦賜匾額“神功濟運”。以謝媽祖之恩。“功”字沒有出頭,是鹹豐皇帝刻意寫的,它昭示媽祖功德無量,沒有盡頭。?金匾下有楹聯二,是同治九年山東巡撫丁寶楨題寫:

驚濤駭浪,飛帆穩似康莊相;

風恬波靜,行客慌如周道仲。

媽祖神龕前兩側擺設著長明燈,上麵貼滿許多信眾的名字,這是他們為媽祖廟捐入的功德,以求媽祖保佑平安。

莆陽殿供奉的是從湄洲祖廟分靈的一尊媽祖,亦稱元身媽祖。朝天殿供奉的是從台灣北港朝天宮分靈的媽祖——黑臉媽祖,亦稱化身媽祖。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媽祖經常在海上救苦救難,將臉曬黑了;另一種說法是媽祖廟香火太旺,將臉熏黑了。顯應宮供奉的三身媽祖(金臉媽祖、粉臉媽祖、黑臉媽祖),蘊藏著和平、關愛、勇敢的媽祖精神。

壽身殿亦稱後宮,是媽祖的寢室。建築風格為歇山式,典型明代建築特點。這裏是信眾祈求家庭和睦幸福的殿堂。正位神龕寶座上是銅鑄媽祖神像,鑄造於宋宣和七年(1125年),為擁圭坐姿像,外飾雲衣,主衣為博袖女裝禮服,腰束官帶,中飾紳拔,衣褶自然飄逸。媽祖像高140厘米,寬90厘米,重約430千克,距今89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媽祖銅像。是顯應宮鎮宮之寶;後宮東暖閣披著綢布的銅鏡,名為九花青銅穿衣鏡,鏡高146厘米,寬76.3厘米,厚1.3厘米。距今890多年。1992年,銅像與銅鏡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家級文物。

媽祖床前擺設著許多精美的鞋,這都是信眾應願後還願送給媽祖的。自元代至今,家中如有嬰兒出生或想求一子,母親就親自縫一雙鞋放在媽祖床前,而鞋與“邪”字同音,相傳能祛病消災,孩子就能健康長大一生平平安安,所以拜拜媽祖能求子並能保子一生平安。

後宮內巨大的檀香木根雕“鳳凰來儀”,樹齡有1000多年,雕刻生動逼真。根雕陳列在後宮,有兩層含意:一是象征媽祖如百鳥之王鳳凰一樣美麗高貴,二是廟島從地形上看如一隻展翅高飛的鳳凰。廟島北麵有座小島名叫太陽島,遂形成了丹鳳朝陽,是塊絕佳的風水寶地,而顯應宮正是修建在鳳凰的脖頸上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媽祖文化的交流也在逐步開展。廟島顯應宮作為北方媽祖文化的代表,在南北及世界媽祖文化交流中均居於極重要的地位。

由於媽祖與航海是密不可分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稱號。1985年經文化部批準,成立了長島航海博物館。2004年10月,重新將顯應宮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又被國台辦正式公布為“中國北方對台媽祖文化交流基地”。2006年,山東省政府將顯應宮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以來,陸續有新加坡、日本及國內南方一些省市的媽祖文化代表團前來廟島顯應宮進香。長島媽祖文化代表團與其進行了廣泛的交流。2002年5月上旬,長島縣舉辦了媽祖誕辰1042周年暨廟島顯應宮香緣880年慶典活動。同年10月11日,台灣島內信眾最多、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專程向廟島顯應宮贈送一尊黑臉媽祖貼金銅像及“四海同光”匾額,並在廟島顯應宮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安座儀式。11月25日到12月1日,應台灣北港朝天宮董事會的邀請,長島組成媽祖文化赴台考察團,對台灣朝天宮等地進行了訪問和學術交流,並贈送給朝天宮天後銅像(複製品)及鳳冠、轎、五色土等。

2006年,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和宮廟代表齊聚長島,對媽祖文化的曆史沿革、沿海各地媽祖文化的特點、媽祖信仰在海峽兩岸的傳播與影響以及航海業發展與媽祖信仰的傳播等進行了學術研討,加深了海峽兩岸的血肉情結,促進了兩岸間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