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2 / 3)

一係列活動的開展,大力弘揚了媽祖文化精神,促進了南北文化學術的交流,特別對海峽兩岸的溝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台灣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說:“我們不應單單把媽祖當成神靈來看待,她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一種真善美的化身,是人民群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深入研究媽祖文化,大力促進海內外媽祖文化的交流,是對真、善、美的發揚與光大。對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對全世界華人的團結與進步都具有積極意義。”

媽祖信仰已深深紮根在台灣民眾的精神生活中,成為溝通海峽兩岸同胞親情、鄉情的精神紐帶。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全國台聯名譽會長、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說:“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隻要信奉媽祖,大家都會得到媽祖的庇護,事事平安。媽祖信俗已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標誌著媽祖文化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當張克輝說到媽祖信俗“申遺”成功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媽祖信眾不約而同鼓起掌來,連聲叫好。

長島位於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地處渤海海峽,南銜蓬萊,北接旅順,西靠京津,東望日韓。曆來被稱為京津門戶、渤海咽喉。是山東省和環渤海地區唯一的海島縣。全縣由32個島嶼和8700平方公裏海域組成,島陸麵積56平方公裏,海岸線長146公裏,列島南北長72.2公裏,占渤海海峽總長度3/5。境內轄9個鄉鎮街,43個村(居),總人口4.3萬人。

長島天藍海碧、林秀崖險、灘潔礁奇、風光旖旎。這裏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1.9℃,夏季平均氣溫24℃,氧離子含量2萬個/立方厘米。素有“海上仙山”和“天然氧吧”之稱。是避暑、休閑度假的勝地。

長島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與文化資源。海島地質、海洋生物、氣候天象等自然景觀發育良好。史前文化、地質文化、媽祖文化、漁家文化、神仙文化等海洋文化博大精深。原始的生態資源、神奇的島嶼海岸、淳樸的漁家風情、燦爛的曆史文化形成了六大旅遊景源:有海市蜃樓、海滋幻影、平流霧三大天象奇觀;有八仙過海、張羽煮海、精衛填海、媽祖護海等神話傳說的起源地;有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這些獨特的地質觀光、漁家風情、媽祖香緣、文化古跡等旅遊線路,深受遊客青睞。長島也因此獲得“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中國最佳避暑勝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4項國家級榮譽稱號。主要景點有:林海景區、九丈崖景區、月牙灣景區、烽山景區、廟島媽祖廟景區、望夫礁景區、砣磯島、漁家樂、仙境源、釣魚島區、北莊史前遺址博物館、海豹礁、車由島、長島曆史博物館等。

長島是全國唯一海島型國家地質公園,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漫長的地質年變,形成了長島特異的地質遺跡資源。以九丈崖為代表的海蝕崖;以寶塔礁、望夫礁為代表的象形礁;世界地質奇觀黃渤海交彙處;龍爪山、聚仙洞及彩石岸、球石等地質地貌景觀,古老滄桑,絢麗多彩。

長島是候鳥天堂,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每年春秋兩季途經遷徙的鳥類累計19目58科320種,有數百萬隻之多。長島又是廟島群島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屬地。每年的3-6月份,數百頭憨態可掬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成群結隊而至,戲波弄浪,樂不思歸。

長島曆史悠久,古文化燦爛。有上百年的漁俗文化,上千年的媽祖文化,上萬年的史前文化,上億年的地質文化。曾經出土了距今3.5萬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大黑山島北莊史前村落遺址距今6500年,被考古專家譽為“東方的半坡文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與農耕文明的代表西半坡有等同的曆史價值;發掘整理出古村落、古墓群、古城等遺跡30多處;曆史博物館收藏出土文物1萬餘件,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製石器、龍山時期的蛋殼陶、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唐代三彩到宋代瓷器等等,皆傳承有序。

長島海域遼闊,水質肥沃,擁有146公裏的海岸線。海水水質和大氣質量均達國家一類標準。盛產30多種經濟魚類和200多種貝藻類。又因位於北緯38度,水深流大,清澈透明,岩礁密布,海藻豐富,是出產鮑魚、海參等海珍的天然佳地。被譽為“中國鮑魚、扇貝、海帶之鄉”。?

長島是西伯利亞和內蒙古季風南下的通道,年平均風速6.86米/秒,有效風速8200小時,風能密度平均比陸地高20%~40%,是我國三大風場之一。長島近海5~20米水域,可供風電開發的麵積達2400平方公裏,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獨特的地理、生態,使長島步入了節能型經濟發展軌道。

長島丘陵起伏,植被茂密,是國家級森林公園。146公裏的海岸線形成了多林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森林防護體係。該縣實施造林工程,打造“山體油畫”,加快推進風機路、林園帶和旅遊觀光路這三條色彩帶建設。使海島既綠又美,城區綠地覆蓋率達47%,人均林地綠地700多平方米。優雅的環境為南北遷徙的候鳥提供了棲息之所,構成了“人愛鳥、鳥護林、林涵水、水養人”的良好生態鏈條。

“吃海鮮,到長島”。長島人祖祖輩輩“靠海吃海”,創造出許許多多吃“海”高招。且不說那名堂頗多的海珍佳肴,單是帶有“海”味的海菜包子、鮁魚水餃、海鮮麵、鮮魚丸子、海兔醬、“喝”海蜇等家常便餐和烤魷魚等風味小吃,就將海島人吃“海”的風味體現得淋漓盡致,形成了濃鬱的海島漁家特色。

海島旅遊因其神秘性、浪漫性和冒險性而成為世界旅遊熱點。近年來,長島旅遊從原來單純的觀光遊逐漸向崇尚個性、突出參與性和體驗性的休閑遊轉變。“漁家樂”旅遊項目的推出正是迎合了遊客的這一需求,使長島成為旅遊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吃住在漁家,暢遊在海上,覽勝於景區,娛樂在漁村”是長島漁家樂最大的特點。長島因此成為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

漁家民俗風情是長島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濃鬱而獨特的大海氣息。出海祭祀、婚喪嫁娶、民間節慶讓人耳目一新,漁家秧歌、漁家號子別具一格。“漁家號子”已有300多年曆史,其粗獷渾厚的特點,被譽為海上“信天遊”。2008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優美的海島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吸引了大批文化藝術界名人來海島觀光采風。彭麗媛、宋祖英、關牧村、毛阿敏等著名歌唱家,來島演唱或灌製《相約長島》、《走進長島》等以長島為題材的歌曲。一批影視作品如《激情燃燒的歲月》、《大校的女兒》、《換位遊戲》等紛紛選擇長島作為外景拍攝地,許多作品大都以長島為創作題材。

長島球石名聞天下。在長島,幾乎每座島嶼都產美石,尤以北長山島月牙灣產的球石最為著名。這些經億萬年海水磨礪而成的球石,大過拳頭,小似珍珠,晶瑩剔透,珠圓玉潤。是一種天然藝術品。其神奇的圖案惹人愛不釋手。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北海十二石記》中讚譽長島球石“五彩斑斕,秀色粲然”。

中國道教名山昆崳山,古名根餘山,唐後改稱昆崳山。《齊乘》載:昆崳山“秀拔為群山之冠”;古人還稱其為“異秀峭拔,為東方之冠”。《寧海州誌》載:自隋唐以來,寺觀林立,洞庵毗連,香火繚繞,朝暮不斷。自始皇東巡以觀滄海,麻姑飛升而遺仙蛻,釋徒募化於侯門異域……這些古代帝王大士的“聖跡”,無一不在山中留下印痕。形成了眾多的古跡遺址、名人史蹤、碑碣石刻等人文景觀。具有重大的曆史研究價值。

昆崳山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金大定七年(1167年),全真祖師王重陽東來寧海(今牟平),在昆崳山一帶傳經布道,創立了曾一統中國道壇的道教北宗——全真道。先後收馬鈺、王處一、郝大通、譚處端、丘處機、孫不二、劉處玄等七人為徒,世稱“全真七子”或“海上七真人”。他們以昆崳山為根據地,向四周各縣乃至整個北方發展擴散,以至成為著名的全真教發祥地。因此,眾多的全真道遺跡,形成了昆崳山區名勝古跡的一大突出特色。而占據中國道教半壁江山的全真教,恰是昆崳山宗教文化的靈魂。

昆崳山還是我國生物學上一道奇特的南北分界線,是我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和天然物種基因庫。山中有分布於我國最北界的刺杉,最南界的紅鬆,千年樹齡的杜鬆、古銀杏,有頗具欣賞價值的鵝掌楸、華山鬆、美國火炬鬆等一千多個樹木多種;有鳥獸和昆蟲1100多種。其中,許多野生動植物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之列,是聞名全國的天然生態博物館。

昆崳山橫亙煙威兩地,方圓百裏。主峰泰礴頂海拔923米。昆崳山森林公園生態優越,峰巒聳立萬仞鑽天,山係綿延林深穀幽,古木參天清泉飛瀑,水質潔淨空氣清新。擁有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赤鬆林,是中國赤鬆的原生地和天然分布中心,被譽為“膠東植物王國”。

每到春日,山中綠草茵茵,山花爛漫;盛夏之時,漫山濃蔭蔽日,涼爽宜人;金秋時節,紅葉似火,層林盡染;隆冬降臨,萬裏雪飄,銀裝素裹。昆崳山是北方難得的天然氧吧。是一處原始、純自然、無汙染的生態旅遊區。

2011年1月,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保護區被賦予了行政管理職能,成為煙台的一個區,是山東省第一個森林生態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姑餘山位於昆崳山泰礴頂的北側,海拔355米,峰巒秀拔,林木茂盛,著名的嶽姑殿就建造在這茂林覆蓋的山頂岩石上。其勢如鸞鳳展翅欲飛,似烏龍昂首而舞。

姑餘山原是因麻姑而得名。嶽姑殿原為麻姑殿,傳說為建昌麻姑修煉之地。麻姑是東晉人葛洪所著《神仙傳》中的一位女神。書中說:漢桓帝時,神仙王方平下凡到蔡經家裏。一會兒,麻姑也來到。麻姑十八九歲的模樣,頭挽發髻,烏發垂肩,身著緞衣,光彩照人。賓主坐定後,麻姑招呼從人送上禮品,盡是些金盤玉杯盛的各種花果,香氣襲人。接著分肉幹給大家吃,說是麒麟肉幹。麻姑淺淺一笑道:“從上次相見以來,已經看到東海桑田三變。剛才到蓬萊仙島,見東海之水驟然而退,時日方過一半,莫非又要變成陸地丘陵麼?”方平笑道:“聖人都說,東海又要幹涸,行將揚起塵土呢!”

到了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為昆崳麻姑傳記立碑。五代時,昆崳山中有了麻姑塚等仙跡;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下詔賜封麻姑為“虛緲真人”,並立碑記之。自此麻姑備受崇拜,成為普羅大眾崇拜的長壽、健美、聰明、正直、純潔的化身;金朝時,碧霞元君(泰山之神東嶽大地的女兒)嶽姑,東遊昆崳山時,發現此處仙氣甚盛,以為是難得的修煉勝地,速從泰山遷入。

宋朝時,在此修建麻姑殿,祭祀麻姑。後來為供奉嶽姑,當地百姓修築嶽姑大殿等廟宇72座108間,現存遺址和碑林鑿刻等。新修複了麻姑廟、三官殿、財神殿、月老祠。另有景點如麻姑塚、昆崳疊翠、華泉、碧霞亭、嶽姑大殿等。殿院西巨石東側,還鐫刻了“泰山支脈”四字,其山名也改稱嶽姑頂。嶽姑殿的香火逐步取代了麻姑祠。以至後來登山瞻拜者隻知有嶽姑不知有麻姑。

麻姑救生

相傳東漢時候,有個姓麻的官吏,夜裏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從江水中垂釣得一株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誕下一女嬰,貌美不凡,聰穎過人。女嬰三日後便可咿呀而語,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她一把米從手裏撒到地上,竟然變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這一年,皇上要修長城牆,派她父親做監工官。數天勞作下來,役工們累得筋疲力盡,叫苦不迭。有的役工病倒了,食水不進。而工頭仍用皮鞭不停地抽打,

逼迫他們去抬石推磚,晝夜不停。麻姑悄悄看著,實在不忍,暗暗想出一個“點子”。等天黑下來以後,她便仿效公雞啼鳴,一聲緊接一聲。啼鳴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於是,役工們便可早早停下手中的活,多得一些休息時間。

可是,麻姑的“點子”很快被役工頭兒識破,報告給了她的父親。盛怒之下的父親便把她抓起來送了官府。父母多次派人進獄勸說,讓她認錯悔改。剛強的麻姑對來人說:“請回複我父親,女兒自知無錯。”來人勸道:“你是官家小姐,認錯後回家,樂相隨,福相伴。”麻姑辯解說:“沒有農家哪有官家?福樂何尋?你們把眾人一個個折磨得死去活來,這顯然錯在你們。”

來人稟報他父親後,氣得麻官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令她繼續坐牢,嚴加看管。麻姑知道自己是不會被放出來了。她觀察獄卒是個見財眼紅的家夥,便計上心頭。一天,獄卒開門給她送早飯,麻姑趁機從兜裏掏出一把米,把手高高地舉到空中,獄卒盯著麻姑的手驚恐地問:“啥,啥?”兩隻小眼睛賊溜溜地望著。她笑眯眯地說:“自己往地上看。”說著,將手中的米粒往地上一撒,頓時閃光的珠寶遍地滾動。獄卒見後瞪大眼睛追呀、撿呀,啥都忘了。麻姑趁機逃出,向一條山路急匆匆趕去。

她一路急行,忽然見麵前橫出一條溝穀,深不見底,寬不見邊。這時,身後不遠處傳來人喧馬嘯的追趕聲響。麻姑定睛看時,果是父親帶著的大隊人馬追趕過來。麻姑在溝穀邊急得直跺腳,做好了“寧可投穀一死,也不回頭”的準備。這時,王母娘娘駕祥雲往東海遊蕩,正巧路過此處,俯見一位姑娘處境危難,便拔下玉簪朝溝穀擲下,霎時間化作一道玉橋橫空而立。麻姑見後,快步走過。等麻姑回頭看時,卻見玉橋早已消失,將她父親追趕的人馬遠遠地擋在了對岸。過了溝穀以後,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遨遊了九天九夜,來到了海上一座仙山處。隻見這雲繚霧繞,鬆青柏翠,坡上桃林碩果飄香,穀底泉水叮咚作響,似簫管笙韻。麻姑很快就愛上了這一方淨土,定居下來,開始潛心修煉。修煉之餘,她一邊汲水澆灌桃林,精心培育仙果,一邊采集靈芝仙草,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煉成仙,就選了三月三日吉日良辰,帶著自釀美酒和采摘的鮮美蜜桃兒,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以報答她的救生點化之恩。如今,在昆崳山的巨大岩石上,麻姑仙女當時修煉用過的“鍋碗瓢盆”遺跡,仍依稀可見。

麻姑賜衣

麻姑成仙之地是在昆崳山。在古代典籍之中,特別是昆崳山周邊的村落中,至今還保留著許多關於麻姑與昆崳山的美麗傳說。清人趙子轅有《麻姑洞》二首,詩中描述的麻姑洞就是昆崳山的麻姑洞。據傳麻姑在此修煉成仙,昆崳山北峰姑餘山因此得名,但如今麻姑洞已杳然不知何處。不過在姑餘山東坡,還能看到麻姑塚、麻姑祠以及破敗的麻姑梳妝閣、顯異觀等景觀。麻姑與昆崳山的難解之緣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麻姑的傳說,昆崳山麓的許多長者都能信手拈來。牟平莒格莊鎮有兩個分別叫東仙姑、西仙姑的村落,兩村不遠處有一座仙姑頂山,是出之昆崳山支脈。傳說村名因峰而得,峰名因麻姑而來。當初,麻姑在山中修行,外出行至此處,被山中酸棗棘倒刺掛破了裙裾。麻姑想百姓置衣不易,如被刮破損失不小。於是巧施法術。自此這裏的荊棘至今不生倒刺,成為一道罕見的自然風景。

百姓為感激麻姑,特將此峰稱為仙姑頂,峰下的兩個村也改名為東、西仙姑村,以紀念麻姑的恩德。

昆崳山周邊村落中流傳最廣的是“麻姑賜衣”的故事。據傳在遠古年間,膠東地區水旱災害頻仍,加之官吏盤剝,山裏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又遇嚴冬臨近,百姓怎抵嚴寒?山中有一個叫王老五的老伯,經常祈禱麻姑降福百姓。一天深夜,剛剛入睡的王老五,朦朧中見一仙女翩翩而至,聽她口吐仙音道:“欲避風寒,去往南山……”王老五驀然醒來,心想南山上自古盡是柞嵐,豈能有衣?一轉臉就又睡過去了。誰知剛一落枕,仙女再至,情景一如前夢。如是有三,王老五犯了躊躇,莫非麻姑真的顯靈托夢,施舍衣物給我鄉鄰?他起床穿戴,五更不到,就上山了。來到東南山上一看,哪兒有什麼衣物?隻見一片黃葉瘦柞,上有數不清的毛蟲蠕動著,有如雨打芭蕉沙沙作響。王老伯失望地回了家。之後數日中,他還偶爾想起那天奇怪的夢境,以及那一大片蠕動的毛蟲,特別是那沙沙聲,經常把他從夢中驚醒。又一日,他決定再到南山上去瞧一瞧,結果,眼前的景象更讓他目瞪口呆,柞葉上的毛蟲一個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白蛋蛋。王老五采了幾個白蛋蛋,回家召來鄰居們看,並把夢中的事說與大家聽。大家爭搶白蛋蛋的時候,突然有人從白蛋蛋上抽出幾根細長的絲線來。王老五見狀,頓時大悟,大聲道:“原來這是絲線啊,往後咱就不愁沒衣穿啦。”

從此,昆崳山的百姓再無受凍。後人在贈送一些繡品時,還多有繡上麻姑以作紀念。

煙霞洞,位於昆崳山西北隅,於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橢圓形,深七米,高三米,洞壁上刻“煙霞洞”三個大字。風景秀麗,靜雅清幽,為修道棲真之勝地。洞內供奉著“七真人”雕像。“煙霞洞”每遇陰霾之日,雲海如浪,煙霞縹緲,霞光明滅,浮青滴翠,景色奇絕。清代楊維庚有詩雲:

青天重疊水潺湲,聞到此處別有天。

洞裏仙人何處去,煙霞風景自年年。

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自終南山雲遊東下,收馬丹陽等七個弟子,號稱“北七真人”。聚徒講道於煙霞洞中。以此為中心,王重陽在寧海(牟平)、文登、萊州等地傳道,創立了道教中的一個新的宗派——全真派。全真教發起於王重陽,成熟於七真,大盛於丘處機,長春真人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國師,尊為“神仙”。成為統領全國道教的一代宗師。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國盛行。

丘、譚、馬、王拜師王重陽後,為了使馬鈺能下定決心,舍棄塵緣,拋卻世事,安心修道,金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底,王重陽率馬鈺、譚處端、丘處機、王處一四名弟子,來到了昆崳山,開鑿了煙霞洞居之。

《牟平縣誌》言:“昆崳山,在縣東南四十裏,一名根餘……山橫亙牟平、文登二縣界,南北約百裏,東西約八九十裏,為海上諸山之祖。”王重陽有《煙霞洞》一詩言:

古洞無門掩碧沙,四山空翠鎖煙霞。

天開玉樹三清府,池湧青蓮七子家。

闡教客來傳道法,遊仙人去換年會。

可憐此地今誰管,春暖桃夭自發花。

在開鑿煙霞洞的過程中,王重陽屢示神異,《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王嚞》

言:師領馬鈺等住昆崳山。始至,指而言曰:“是中有煙霞洞,我先世修道之所也。”

命鑿之,其器具之朽者與玉池井尚在。《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載:八年三月,鑿洞於昆崳山,於嶺上采石為用,不意有巨石飛落,人皆悚栗,真人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近服其神變。受王重陽這些神異表現所驚駭與感化,丘、譚、馬、王四人愈是信服崇敬,同時也進一步堅定了他們跟隨王重陽修道的決心與信心。王重陽在昆崳山煙霞洞居住的時間並不長,從大定八年二月末至同年八月,共五個月。後遷往文登薑氏庵,又至寧海、福山等地。

王重陽於昆崳山所收弟子中,一開始,先是王處一的母親來到昆崳山參禮王重陽的。王處一幼年亡父,與母相依為命,同參老氏法。大定八年二月,王處一在全真庵拜王重陽為師,其母周氏並未與他同時出家。大定八年三月至八月間,周氏往昆崳山煙霞洞,始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其訓名德清,號玄靖散人。周氏不僅成為王重陽所收的第一位女弟子,也是第一位全真道女冠。王處一曾有《寄呈母親》詩一首,言及其母出家之事。因周氏道行平平,後來全真道徒少有提及,而馬鈺之妻孫不二,不僅道行高於周氏,而且還有著作問世,聲譽蓋過周氏,成為全真七子之一。但無論是王處一母子同禮王重陽,還是馬鈺夫婦同位全真七子之列,這在全真道教史上,乃至整個道教史上,都是少有的佳話。

第二位來昆崳山正式拜師王重陽為師的是郝大通。在大定七年九十月間,郝大通曾經受到過王重陽的感發,但因家有老母原因,當時並沒有立即隨王重陽出家。第二年三月,郝大通之母離世,再無後顧之憂的他,便往昆崳山煙霞洞,投奔王重陽出家。《甘水仙源錄》卷二《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言:明年,母捐館,師乃棄家入昆崳山,禮真君於煙霞洞,求為弟子。真君納之,賜名璘,號恬然子。仍解衲衣,去其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蓋傳法之意也。

馬鈺是煙霞洞修真過程中最為艱難曲折的全真弟子。王重陽曾言:“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當尚未東行之時,王重陽已預知自己的壽命不過五十八歲,而大定八年,王重陽已是五十七歲。他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但道業未傳,心急如焚。雖然丘、譚、馬、王、郝等五人,都跟隨他在煙霞洞修煉,但他深知,自己殘存的餘生及精力所剩無幾,麵麵俱到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他便選定馬鈺作為衣缽傳人。因此故,在煙霞洞半年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馬鈺的教誨上。但當初度化馬鈺時,曾頗費周折。被王重陽的耐心所感動,又被其神通所吸引,馬鈺才勉強出家。雖然,為了使馬鈺能夠斬斷塵緣,王重陽斷然離開全真庵,來到煙霞洞,但馬鈺塵心仍然未死。同時,由於王重陽急切希望馬鈺能早成丹道,繼其衣缽,便急急把內丹心法傳授與他,這反倒欲速則不達,促使馬鈺在練功過程中產生了偏差,患上了偏頭疼病,不得不下山回家休養。

在馬鈺回家治病後,一天,王重陽忽然對弟子說,馬鈺破了酒戒,弟子們不信,於是便往馬鈺家去驗證,才知師傅所言不謬。原是馬鈺為達治病效果,以酒做藥引,不料用之過量。這件事雖然是王重陽故示神異,但由此可知,在王重陽收徒之初,就已經給弟子們製定了嚴格的戒律,其中一條便是不許飲酒。王重陽不遠千裏而來,費盡多般周折才度化馬鈺成功,他當然不會讓馬鈺就此放棄,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三千裏外尋此知友,寧複至於此極乎?為其信之不篤,故感此疾。與法水即可愈矣。”王重陽親自為馬鈺治病。他對病因非常清楚,對症下藥,不久治愈。

在煙霞洞修真期間,王重陽腰間生疥,被馬鈺發現,馬鈺勸他及早治療,王重陽作《黃鶴洞中仙》詞一首作答。詞言:

有個害風兒,海上尋良價。隻為心頭忒緊圖,意馬隘,惹出渾身疥。款款細搜求,日月年時賽。遂得中央四寶珠,祿馬快,走入關西界。

詞前小序言:餘在煙霞洞與丹陽抵足同眠,向曉因令丹陽舒過手來,摸我後腰間近日生起疥,有半指厚,緣我急圖爾等,作黃鶴洞中仙。馬鈺也有《丹陽次韻》相和,詞雲:

三髻馬山侗,未稱真奇價。恣縱心猿放耍顛,馬兒隘,憋出吾師疥。驀想死生危,宿世因緣賽。寶內忻然占一珠,馬風快,奔赴秦川界。

因有王重陽的自述及其《黃鶴洞中仙》詞為證,可見此事當為確鑿。從王重陽言“隻為心頭忒緊圖,意馬隘,惹出渾身疥”來看,他自己認為,他之所以生疥,是因為教授馬鈺過於心急,致使心火過旺,從而生疥。因此,馬鈺也才言,“恣縱心猿放耍顛,馬兒隘,憋出吾師疥”。無論是馬鈺練功出偏,還是王重陽生疥,都可以證明當時王重陽教授弟子的急切心情,而這一切又都與他已經預知其時日不多直接相關。

神清觀煙霞洞遊記

清·周正

煙霞洞昆崳山之西北隅,神仙窟宅其間,古木叢茂,嶺峻壑幽,視向所遊岠嵎院諸山觀,大小異矣,於子介繁為餘言且曰:吾兄茂先嚐與林子青嶽鍾山訂遊焉。今偕諸君複其言:三月晦日,過孤梅山,偕林子直北行百餘裏,由昆崳山西北麓入東行二十裏,折而南,又折而西,又折而北,其折北也,連岫蔽日,聳柯出嶺,重蔭漫溪,氣候如盛夏。

時蟬喧樹間,聲幽細入耳不厭,他穀無有也。屈曲而上二裏許,神清宮殿宇數區,依岩迤岡,夾階古柏三株,皆數圍,上拂雲。西偏鴨腳樹一株,合有三柏之圍,高如之,枝覆數畝;粘棗一株欹階下,一圍許,長尋,臃腫輪囷,一枝旁出,長鬆彌山,雜以槐柞楷楓杏檜之屬,其高圍俱不減柏。宮東南岡,脊平衍,構石亭於上,東姑餘西蒼山,坐而收之。東北登望海岩,岩三麵巋崎千尺,西麵盤曲可緣而登,上容七八人坐,北望海,西徑長鬆嶺三裏許,南下觀飛泉,泉在宮西北二百餘步,複西北上六七裏登獅子峰,望東南諸峰,羅立高下,參差可數,獨一峰,峻極依雲,餘下獅子峰南裏許,脅息攀援而上,陟其巔平,臨太白頂。

太白頂者,昆崳山最高峰也。俛仰其上,嘯詠久之,風甚寒,沁肌骨。徐步由雲陽頂宛委東北下,薄暮抵宮,林子出所,攜酒脯幹果,飲啖柏下,命童子歌,酒酣,忽聞洞簫聲聲出山半,輟餘飲跡之,陟數百步阻石,不辨蹊徑,伏石上聽之,激朗清邁,不知身之在塵濁歟?霄漢歟?夜中子規亂啼,簫聲亦歇,餘恐遽歸幾躓者再,明旦,起尋之,失其處。

煙霞有二洞,一在宮東北一裏而近覆以閣,莫考。所自或曰:鄉有唐氏不嫁,學神仙之術居此,一在宮西北四五裏,荒僻無居人,舊曰王重陽辟之服氣煉形,授丘、馬、譚諸真人道於此,有丹井焉。餘讀王、馬、丘、譚諸公之傳,其與人接無他畸行,及語人孝弟日用而已,無他異說,人皆化之,所居成都。吾以為若而人,隱君子也,生不逢盛時,糠秕流俗,澡雪垢滓,非幽巒無以悅誌,非邃穀無以遠塵,故伏處此,蓋有讬而逃焉者也,世不察,以為神仙,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