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 / 3)

然唐氏女何以稱焉,或曰:其得道也。先重陽蟬蛻數十年,而後重陽至。神清左有唐四姑塚雲。

沿龍王廟南上約千米,有高約百米懸崖石壁,居中梯列九個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者直徑六米,深三米,尾擺東北,腰部幾曲向南,呈巨龍上山之勢。謂之九龍池。

九龍池天生奇險妙絕。傳說古時,東海有一巨龍,因觸犯“天規”,玉帝龍顏一怒,將其鎖於蒼山之上。巨龍不羈,與看守的河神相搏,天昏地暗的一番爭鬥後,巨龍掙脫羈絆,返回大海。山中便留下了這坎坎九池。清代詩人趙子轅曾曰:“狂性難馴吼且奔,玉匣擘破飛流瀉……張鱗爪厲相搏戰,怒流沸湧如魷穴。”士人以為此地“有龍居焉”,故名九龍池。

九龍池池水源於山澗泉水,其清澈見底,甘甜清洌,終年長流不息。春時,隻見細流涓涓,回清倒影;夏時,卻飛瀑奔濺,風激懸流,恰像一條七彩巨龍,飛流直下,撒珠噴雪,巍巍壯觀;每至秋日,但見碧波蕩漾,鱗光閃閃;三冬時日,呈現冰筍倒掛,含珠吐玉之態。九龍池瀑布冰川之長、之巨,四海罕有。景區有九龍瀑、龍王廟、龍王閣、古木瓜、仙翁石等。

龍王罰子

相傳遠古之時,膠東大地還淹在大海之中,就連昆崳山,僅僅露了一個小小山尖。後來海水後退,高山和大地才露出水麵,連成了一片。昆崳山成為眾山之首,巍然屹立於寧海一方。但不久,天河潰決,天水下泄,膠東大地頓成汪洋一片。幸得女媧煉石補天,方才把天水堵住,大地重現光明。女媧又忙派大禹前來治水,把滔天汪洋疏於大海,大地漸漸得從水下浮出,恢複了生機。

一天,大禹治水來到寧海地麵,但見膠水茫茫,巨浪滔天,毫無消退跡象。他心中納悶,當初在治水之始,觀音菩薩憫及天下蒼生,賜他“趕山撼神鞭”,憑此,可任由他差遣天下眾神。因他揮動神鞭,調來眾龍,一起治水,不久,水皆下泄。但為何寧海離海咫尺,洪水卻沒得半點消退之相?

大禹把這災情稟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立刻召東海龍王前來問詢。見老龍王進了天宮,玉皇悻悻詰問:“眾神治理天下,各盡職守,皆有大功。你龍王責在治水,旱要灌澇要排,方能風調雨順,蒼生平安。如今洪水肆虐,民不聊生,你可如何治理得好?”

龍王見玉皇發怒,喏喏道:“回稟玉皇,我敖廣深受天恩,竭盡忠誠,誌在治水。

自受命以來,不敢有絲毫懈怠。所治之地,大水皆已消退,眾生得以重返家園。若有疏漏,願受玉皇懲罰……”

玉皇聽得心煩,打斷他道:“既如此,寧海近在身邊,洪水卻滔天不去,叫苦之冤幾達天庭,令朕坐臥不寧,寢食難安。這也叫洪水消退麼?”

為讓龍王心服,玉皇大帝微啟天窗,指與龍王看。龍王順著玉皇手勢望下,隻見寧海一地大水連天,昆崳山早成孤島,除了幾片山峰,幾乎不見陸地。頓時目瞪口呆,冷汗涔涔,半天張口結舌。

玉皇素知龍王一向老實忠厚,此次疏漏,其中必有緣由,須查訪定讞,便道:“令人即刻查下去,看是誰的過失,定讞嚴懲,以儆效尤。並令其即刻治好災情。”龍王領旨後,來不及與眾神告別,發了一聲響雷,直奔東海龍宮而去。到了龍宮,急忙拿出勤政簿查看,又查了治水日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膠東一地的治水任務,是分給青龍、白龍、墨龍、蜆龍、富龍、黃龍、赭龍等九龍去完成的。大禹先讓其中五龍去萊陽治水,將水先引向五龍河,而後導入大海。另外四龍到了龍口去治水,將水先引入黃水河,然後導入大海。待兩處大水治好,再回頭一起來治寧海大水。其實大禹原想寧海一地,水雖大,但因緊臨大海,又是九龍一起來治,必是易如反掌。可九龍把各自的大水治好後,卻把寧海的治水任務給忘記了。

大禹急急趕往寧海,隻見茫茫洪水,不見九龍蹤影。龍王既已要求查明責任,又急如星火,他就發一個響雷,來到東萊上空,向東一瞧,突見棲霞牙山腳下的龍泉中,有五龍正在悠閑嬉戲;又往西望,就見蓬萊鳳山頂旁的八仙池中,有四龍正在晾曬脊梁。龍王氣不打一處出,罵一聲:“畜生!”連發十幾個響雷,直震得九龍上下翻飛。九龍知道,隻有龍王老子才有這種雷,這叫威風雷,又叫怒雷。它們這時才醒悟過來,知道尚有寧海大水沒治,定是龍王老子怪罪下來,直驚得紛紛往寧海飛躍而去。隻數日,寧海大水即告消退。

治水一結束,龍王就下令,暫把九龍關於龍宮中。說起龍王執法,向來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罰分明,決不馬虎。此次九龍之過,已驚動玉皇大帝,非同小可,若不做出責罰,如何交代?考慮再三,難以決斷,若罰重了,與心不忍;若罰輕了,與過不能相抵,不足以懲戒。最後決定把它們逐出龍宮,思過三年,視表現好壞,再做處治。

主意已定,龍王出了龍宮。說來也是龍王愛子心切,想得周到。它要親自找一個適合九龍受罰思過之地,以便他們熬過這三年光景。他巡遊四方,皆未選中。一日,來到寧海,發現昆崳山往西十餘裏,有一蒼山:山有高穀,方圓如城,四山之水皆彙其中。北有出口,懸崖千尺,飛流直下,瀉入深池。此池深有數丈,其水清冽,纖塵不染,飲之甘甜。龍王看了半天,心想:此乃天下勝景。把九龍鎖於此處,薄懲而已,既明了龍規,也圓了愛心,豈不兩全其美!

想過之後,即返龍宮,勒令九龍思過,三年功成返回東海,若再有違,終生不得回宮。九龍喏喏領命。

從此,九龍便被發往池中。此處生活雖然寂寞,但天地山川美景盡收眼中,倒也自在。閑來無事,常常爬上懸崖,噴雲吐霧,打洞玩耍。天長日久,竟然打出了九個極光滑的石洞。每日裏,在裏麵鑽來鑽去,打鬥戲鬧,好不快活。三年光景,倏忽而過。三年中,九龍困守池中,無纖毫差錯。龍王細細查了,倒也滿意,重又召它們回了東海龍宮。

三年懲戒,九龍皆長大成人,從此以後,辦事勤懇,聞雞起舞,不敢有半點大意。做得旱有灌、澇有排,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人壽年豐,天下一派升平。此也算是龍王教子有方。人們為了紀念九龍居池中三載,從此把它叫做九龍池。

無染寺坐落於主峰泰礴頂南麓,區內景觀以山澗溝穀為主,峽穀中擁有眾多秀麗迷人的岩床溪穀,連片構疊,光潔如玉,溪流淙淙,波光粼粼。由於山勢坡度各異,形成眾多的深潭和瀑布,翠峰秀嶺,花繁鳥鳴。成為膠東半島以山水觀光為主題的絕佳休閑避暑勝地。

沿無染寺內的太沽河溯流而上,就見萬米大峽穀飛流直下,上下分布著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清潭。如王母娘娘洗腳盆、翡翠池、仙女池等十八潭。此時站在高峰處,臨風而立,極目遠眺,隻覺遠山翠屏,鬆濤轟鳴。

無染寺始建於東漢桓帝永康年間,為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佛教古刹。據《寧海州誌》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清光緒十三年(1887 年),《重修無染禪院碑記》記載:其地距鄉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淨,得大解脫,故名。或曰:“染”與“鹽”聲相轉,寺內古石龕,其下空洞,相傳齊王後無鹽塚雲。寺東北處有一齊王墳,相傳齊宣王被田氏放逐東海島,死後葬於此,墳上還有一棵不老鬆,傲然屹立。唐代《無染寺碑》載:鬆蔓森邃,崖穀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鬆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梁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為養道之方,額清節庭,永晴高峰之勢。由此可見當年的宏大勝況。現寺院已倒塌,耳房尚存。

昆崳山是享譽全國的曆史文化名山,又是聞名遐邇的革命根據地。早在1935年冬日,中共膠東特委以昆崳山為中心,發動了席卷膠東的“一一? 四”暴動。特委的指揮部就設在無染寺。至此,無染寺院內僧眾四散,房舍遂成為兵工廠用房。暴動失敗後,於得水等幸存人員組成了昆崳山紅軍遊擊隊,堅持鬥爭,從而為膠東地區保存了寶貴的革命火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該地古建築徹底倒塌,幾成廢墟。如今,無染寺寺門,“一一· 四”暴動指揮部遺址,遊擊隊大隊長於得水養傷的帷幄洞、江北玉蘭王、古銀杏樹、木瓜樹等舊址遺跡仍存。

無染寺景區是昆崳山重要的旅遊景區之一,被譽為“江北小九寨”。主要景點有:水上樂園、古銀杏、江北玉蘭王、齊王墳、李龍文化廣場、王母娘娘洗腳盆、聖母宮、玉屏池、摩崖神龕、仙女池、帷幄洞等。

相傳,有一年在蟠桃會上,王母娘娘喝得酩酊大醉,卻還是舉著酒杯,執意要與八仙比個高低。身旁的仙女委婉相勸,八仙也頻頻打躬謙讓。王母娘娘卻麵生不悅,揚手擊倒眾仙女,醉眼蒙矓地搖晃著酒杯,踉踉蹌蹌道:

高粱花子乞丐種,金鑾寶殿地不平。

該向前來不向前,行路朝西麵向東。

眾仙一聽,不禁哈哈大笑,都知道是王母娘娘在嘲笑挖苦鐵拐李和張果老,便七言八語地議論,說王母娘娘說得妙極了。鐵拐李怒火攻心,張果老也直吹胡子,但又奈何不了娘娘,便頷首示意,欲要離開宴會。

坐在一旁的呂洞賓暗中急忙扯了鐵拐李衣角,示意二人坐下。然後從容地站起來,微微一笑道:

鴨子浮水靠羽毛,葫蘆無邊水上漂。

有毛不比無毛強,誰也別把誰來笑。

其實,王母娘娘此時酒醉心不醉,聽了呂洞賓的詩句,知是他在反諷自己,刹那間臉上燒了起來。在天宮,她可是一手遮天,一言九鼎。眼下,膽大妄為的呂洞賓,竟敢當著眾仙之麵嘲諷於她,感到大失尊嚴。因在蟠桃宴上,又不便發作,於是起身悻悻離席而去。仙女們見她腳步踉蹌,正欲上前攙扶,卻見她“哎喲”一聲跌倒於地,扭傷了腳髁,疼得大喊大叫,旋而又大罵呂洞賓。眾仙們見勢不妙,慌慌張張地溜走。

玉帝聞訊後,赫然而怒,他一邊安慰娘娘,一邊吩咐太上老君,把呂洞賓傳喚來殿。玉帝想,先是娘娘酒醉戲弄八仙,才挑起事端,如果過於絕情,八仙難服,隻好壓著火氣說:“朕此次赦你無罪,決不許以後再可冒犯娘娘。”跪在地上的呂洞賓連連叩謝。

王母娘娘見玉帝寬容了呂洞賓,則覺不快,又無可奈何,當著玉帝的麵對呂洞賓說:“我的腳脖子崴了,疼痛難忍,你得盡快給我治好,方可饒恕於你。”

呂洞賓趕緊應承下來。回到住處,他便找到鐵拐李,討教療法。鐵拐李道:

“這有何難?這事包我了,立馬就辦!”說完,便把山神和土地呼喚來,命令

他們設法為王母娘娘治傷。土地說:“這事容易,昆崳山遍布仙溪神泉,請娘娘洗上一洗,即可去疼除病。”“真有這等靈驗?”鐵拐李問。站立一旁的山神一拍胸膛道:“我敢保證,如不靈驗,我一人抵罪。”

呂洞賓聽了,立即返回天宮,婉言邀請王母娘娘往昆崳山一遊。開始,娘娘執意不去,她不相信地上竟有如此仙境之地。呂洞賓心裏也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轉念覺得土地、山神的話不能有假,便再三央求:“娘娘久居天宮,也許是對人間有所生疏。昆崳山風景綺麗,處處仙境,何不趁機下凡,一飽眼福呢?”王母娘娘沉吟片刻,心想久居天宮,又煩又悶,借此機會到人間散散心並無不妥。於是,就向呂洞賓應允了。

隔日,待王母娘娘準備妥當,便在呂洞賓的導引下,由眾仙女簇擁著直奔昆崳山無染寺而來。眾神仙沿著東側的無染河溯流而上,見一淺水池旁,呂洞賓對娘娘說:“此池便可,隻要娘娘在這裏伸腳一洗,腳病即刻便愈。”

王母娘娘見波光粼粼的池水中,一條條無鱗魚,競相朝她腳下擁來,像是對她發出一種熱烈歡迎似的。娘娘望著山中夢幻般的美麗景象,不覺中,對呂洞賓的氣恨消散得無影無蹤,就隨口道:“可這兒池水太淺,要給哀家備上一個小盆我才能用啊。”

“這有何難!”呂洞賓不假思索地說。隨手從肩上取出寶劍,隻一揚,就聽得寶劍呼嘯而出,至淺水池中央處,辟水而下,就見水石崩飛,眨眼間,河底浮出了一個不大不小光溜溜的石水盆。呂洞賓躬身道:“娘娘,有請。”說著,便與鐵拐李、土地、山神轉身走開。

眾仙女早就搬來石凳,攙扶娘娘坐在石盆邊,把雙腳伸進清澈見底的池水中。不消片刻,隻覺得周身一股股血液加速流轉,腳髁處微微發熱,之後便是一陣陣的灼熱感,再揉揉腳脖,確實絲毫不疼了。

等王母娘娘洗完腳後,呂洞賓上前問道:“娘娘,這水如何?”王母娘娘早就滿臉堆花,連連說道:“好水,好水,的確是仙水。難為你的一片孝心了!”自此以後,這個碧池就成了王母娘娘的禦用之物,時不時就要來沐浴一次。時間久了,人們便把它稱為“王母娘娘洗腳盆”了。

現今,慕名而來的遊客們,總要來這裏觀賞把玩一番,或是下池洗洗臉,或是幹脆跳進去洗洗澡,說是這樣身上會沾上仙氣,才不枉昆崳山一遊。

莽莽昆崳,七十二峰爭奇鬥豔,中央一峰,其磅礴氣勢猶比泰山,令諸峰肅然稱臣,這就是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巍峨聳天,軒昂挺拔,雄偉奇峻,崢嶸高峭。峰頂端或是終年白雪皚皚,或是四季白霧漫漫,故古時被稱為大白頂。後來山中建起佛寺,於是改稱大悲頂,而文人學士又以人間才高不過李白,膠東山高不過大白,諧其音而稱其為太白頂。文化大革命期間,諱“白”改稱泰礴頂。據傳是取泰山之脈而氣勢磅礴之意。在民間,百姓或因此峰貌似武士盔甲,稱為盔甲山,或因此山為昆崳山諸峰之主,似當家的太婆,稱其為太婆頂。

由於海拔高,常出現“兩重天”現象,即山頂霧而山下晴,稱“昆崳戴帽”;山下霧而山上晴,稱“昆崳穿裙”或“泰礴雲海”。登泰礴極頂,四麵群山一覽無餘,昆崳美景盡收眼底。若是春和景明,南眺北遙,滄海茫茫,東俯西瞰,古城悠悠;若遇雲霧,雲海壯觀,千柱翠峰,若隱若現,淩虛縹緲。或遇雲深霧濃,人在山巔,唯見雲煙橫流,隻聞天風呼號,驚心動魄,幾不知是仙是凡,豈知在天上人間。

主要景點有:蓮花池、杜鵑坡、生態博物館、水簾洞、天然氧吧、小木屋、山珍餐館、齊魯第一生態健身遊道等。

昆崳疊翠

“昆崳疊翠”位於昆崳山主峰泰礴頂北麓、麻姑殿東首,也稱“昆崳跌翠”。

昆崳山多山泉,春天溪流潺潺,夏日飛瀑直下。清澈的泉水像珠簾萬千,飛掠直下,將烏黑的山石打磨得千姿百態。到了冬天,隨著氣溫驟降,泉水流經山崖便會結成一層薄冰,天長地久,那數十米高,近百米寬的山崖上,淩空結出數米厚的冰川,似玉賽翠。在陽光照耀下,飛光流彩,似夢似幻。這就是有名的“昆崳疊翠”景觀。來年春天,冰雪融化,冰帶斷裂,冰淩天降,巨翠粉碎,聲響如雷,傳至數裏之外。山民們也把這一景觀稱為“昆崳跌翠”。

相傳,當年秦始皇東巡,自養馬島登陸拜謁昆崳山,隨行的皇妃臨產,經受不住山路顛簸,即下令山民趕修官道。秦始皇進山之時,正值春暖花開,冰雪融化,無盡的冰層,隨著秦始皇大隊人馬那震耳欲聾的車馬聲中,轟然而落,皇妃因驚早產。民間有“昆崳跌翠”生貴子的傳說。如今,當年的官道已無蹤跡,而昆崳山北麓仍有稱作官道南、官道北的村莊,村名該是由此而來。

姑餘山南山腰有一對相擁相抱,酷似相戀情人的石頭,被當地人稱作“情人石”。相傳,在麻姑仙女來到昆崳山之前,有一位仙女被昆崳山的美麗景色所打動,又為淳樸的昆崳山小夥所吸引,便偷偷下凡,與鍾情的小夥幽會。仙女私下凡間,觸犯天條天規,玉帝派天兵天將前來抓捕。時值春暖花開,昆崳跌翠時節,她便急用障眼法術,兩人一起變成了山南山腰上的一塊石頭。哪知“昆崳跌翠”持續了七天七夜,仙女的法力過了時效,兩人就再也沒有醒來。

曆代昆崳風光詩詞選

望昆崳

丘處機

舊隱昆崳地,東南一望嘉。

玉峰排海嶽,雲錦散天花。

氣鬱鍾三秀,神清邁九華。

時當春雪霽,盈眼白朱砂。

奉檄到寧海遙望昆崳一帶諸山

元代 按察司幕官張周卿

城廓山光翠欲流,人家疑與水相浮。

直從西北天高處,行到東南地盡頭。

三麵波濤連大海,一隅形勢限中州。

海風吹落無塵句,要向昆崳頂上遊。

寧海道中並序

元代 中書右司都事曹穆之

元至正丙午夏五月,予奉總兵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檄,東巡三齊屬郡,路經寧海,遙望州南煙霞仙境,山水絕佳,村疃如畫,因賦一律,用紀其行。

紫巒翠嶂千屈合,飛瀑懸崖一線分。

沙嘴人家趁水曲,籬根雞犬隔林聞。

海灘潮落還生雨,山市煙消又起雲。

靈境自慚留石刻,不因傳檄勒奇勳。

九龍池

明代 貴州兵備副使焦希程

誰將一片石,第鑿九龍池。

淑氣千峰合,靈源萬木滋。

境幽人不到,跡隱事難知。

料得池中物,風雲會有時。

遊煙霞次州尊彭公石上韻

明萬曆? 舉人王居敬

躡礄尋幽暫解韁,山頭有客問羊腸。

霏微青黛迷仙灶,舒卷丹霞入石床。

洞口拖陰光欲吐,天門凝翠路偏長。

吹笙子晉千年事,攜侶閑吟到上方。

九龍池

明代 高出

山巔俯山腰,貫珠垂璿源。

卻從山足繞,蔦蘿及攀援。

五池懸削壁,其四手可捫。

雲是混沌時,仙女洗頭盆。

盈涸無人見,淙響風雷奔。

始從灝氣噴,旋接玉乳翻。

塵襟稍一濯,灑然灌頂門。

居獨遠煙火,四顧絕荒村。

遊煙霞七真迷處

明代 雲南按察副使常康

遍尋蹊徑叩玄關,萬木陰濃處處山。

半信半疑非是路,一聲犬吠白雲間。

煙霞洞

清代 楊維庚

青天重疊水潺湲,聞道此中別有天。

洞裏仙人何處去,煙霞風景自年年。

寄題煙霞洞

清代 工部郎中於熙學

未入煙霞境,曾經太白巔。

三壺真可望,七子豈徒傳。

世曆金源久,人懷石落偏。

更誰乘積雪,鬆際遇高仙。

麻姑洞兩首

清代 舉人趙子轅

初雨靈風不夜天,洗頭盆子玉池泉。

山中猿鶴無秦漢,洞裏滄桑閱海田。

久駐紅霞猶舉手,重來青鵲更經年。

昆崳那似昆侖好,一曲雲謠浪許傳。

海上空來徐市船,天台無路漫雲煙。

探胸若許收雙佩,搔背何辭著一鞭。

巫峽有人真入夢,秦樓當日暫遊仙。

須知不是為金粟,清淺蓬萊又幾年。

龍池放歌

清代 舉人趙子轅

懷襄之世河海決,孽龍九種脫絆絏。

天帝一怒神符驅,鎖向空山萬年蜇。

嶙峋絕壁不計仞,直立如掌何絕□。

狂性難馴吼且奔,玉匣擘破飛流瀉。

混沌抵死鑿七竅,巨靈突怒蹠雙闕。

小池不數大池九,累累相承真奇絕。

巨石自開非人為,是何鬼栗與神譎。

去歲吾州魃為虐,海潮不盈河水竭。

道經此地聞喧豗,飛泉掛峰浪噴雪。

昨夜四山風雨驟,驚雷急走萬駑射。

曉晴嵐霽天無垠,破空一吼千尋白。

匡廬峰頂飛兩龍,灩澦堆邊怒八節。

黃河倒瀉昆侖巔,瞠目九曲如弦掣。

岸笠拍手一狂叫,驚起睡龍睡不得。

鱗張爪厲相搏戰,怒流沸湧如鰍穴。

飄沫濺珠眩我眸,崩雲屑雨咋我舌。

此時對語不聞聲,仰視奔瀑不寥泬。

手緣陡壁窮其五,深黑如墨難臆測。

踞石兀坐腰背酸,下臨萬丈悸心魄。

奇境多被怪物據,飛杖願向仙人借。

峭峰四削滑如苔,安得肉翼生兩脅。

燃犀一照赤幘驚,魚跳萬點白波滅。

人言妖物時憑陵,拔劍欲上目眥裂。

遊煙霞洞

清代 王慶霖

昆崳雄踞東海東,群山邐迱來相從。

山西古洞閟幽跡,靈光縹緲煙霞封。

我來東牟已七載,身雖未到神明通。

諸生知我老好事,想與聯轡尋仙蹤。

山石葷確時上下,遙峰指點青芙蓉。

俯仰已覺出塵世,草木掩冉來天風。

一徑蜿蜒入空翠,忽驚絕山獻高嶐。

煙雲吐納藏半腹,天然結構開神宮。

青紅炫變呈萬象,方圓鏟削憑天工。

造物隨意造圖畫,虛空著筆皆玲瓏。

仙人已去台尚在,元關無路誰能窮。

清風嫋嫋來大壑,鬆濤響答如笙鏞。

探異搜奇忘近遠,攀援不自羞龍鍾。

放懷一覽周八極,恍跨白風淩蒼穹。

自笑浮生如寄耳,萍漂梗泛紅塵中。

朅來東海為散吏,山靈許我聊從容。

壺中日月本長好,水流花放春融融。

況有良朋成夙契,人生此樂真難逢。

桃源返棹莫惆悵,天台已到非凡庸。

歸來煙霞尚滿腹,與君談笑追鴻蒙。

思海上山並序

明 左懋弟

餘二十歲遊煙霞洞,二十三遊二勞山,俯仰間將二十年矣,思之為詩。

巨峰絕頂上,恍似玉京行。

海激常雪飛,雲移時有聲。

閑居依白鶴,遠處掘黃精。

羽客逢休問,蓬丘久識名。

煙霞結草屋,鬆月橫疏欞。

古史分成架,山花插滿瓶。

雲中雙鶴舞,海上幾峰青。

夜半子規叫,昆崳頂上聽。

唐仙姑石廟並序

清代 河南知縣張崧

金大定初,有唐氏女子,居煙霞得道,石廟在煙霞東岩清風嶺上,元鞠翰林孝恭為之撰記,石刻尚存。

碧蘚重昏白石龕,芳魂不複對煙嵐。

仙山讓與西陵女,林下年年盛野蠶。

昆崳山

清代 武進士曹賢

昆崳山勢削芙蓉,蘿蔓崩崖倒掛鬆。

一氣靈鍾三百裏,半天雲擁萬千峰。

仙人已去留餘跡,古寺難尋但聽鍾。

安得悠悠謝塵網,軒軒霞裏駕蒼龍。

昆崳層巒

清代 監察禦使林鍾岱

層疊危巒起,巍然匝地橫。

亂峰迷向背,終日幻陰晴。

海曲寒雲暗,天空積雪明。

麻姑仙洞在,遙望暮霞平。

曉過昆崳山

林鍾岱

合遝群峰亂,春雲向曉生。

無從尋鳥道,何處問人行。

霞暖桃初綻,山空澗自鳴。

策驢三十裏,猶未辨陰晴。

遊姑餘山兩首

清代 貢生呂肇齡

擬買青山住,蕭蕭策杖行。

到來塵濾滌,直覺道心清。

洞古雲張蓋,花間鳥喚名。

寂寥人境外,風動閣鈴聲。

勝地元幽絕,徘徊薄暮時。

晚煙迷大壑,殘照入清池。

山靜鍾鳴遠,林深月上遲。

奚奴引歸路,筋力不知疲。

遊昆崳山兩首

清代 學者熊學煜

昆崳知勝境,別有洞中天。

路自半空人,山從絕頂懸。

置身在霄漢,拂袖落雲煙。

一望渺無際,疏鍾何處邊!

靜室聯吟客,悠然心境閑。

有時惟聽水,無處不看山。

人坐翠微裏,窗開綠嶼間。

夜深移燭盡,涼月到禪關。

姑餘山絕句

清代 王一貫

枕石聽鬆濤,白雲複其頂。

俯石汲流泉,白雲複在嶺。

昆崳山頌(民謠)

巍峨昆崳山,千峰萬道巔。

頭冠日月帽,身著白雲衫。

腳踏東海浪,懷揣渤海灣。

自古神仙在,修攀可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