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在我國曆史上是個有名的地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芝罘,在這裏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秦始皇第一次東巡是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第二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統一中國的文治武功。銘文為丞相李斯所書,碑石早已不見。傳說是由於曆代官紳頻頻來此訪古探勝,人民不堪其擾,把石碑推進海裏去了。
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在離開芝罘西返鹹陽的途中,病死於沙丘。芝罘島留下了始皇帝“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
秦始皇周遊天下時,曾建廟祀八生,即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和四時主。其陽主廟即建芝罘島的陽坡之上。在秦始皇心中,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值得禦駕登臨、祈福禮祀。其後,秦二世、漢武帝也曾分別登島祭廟。
芝罘島出土玉器,經過考古鑒定為秦代,玉器級別和規格極高,為帝王所用。另外在芝罘島大疃村附近,還發現了秦代的大型祭神建築使用的瓦當和鋪地磚,這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用的,根據史書記載,當時隻有皇帝所用,皇帝出巡,都要建行宮、住所,因而皇宮所用的大量秦磚漢瓦,能出現在芝罘島也不足為奇。
芝罘島主峰雖不很高,但險峻難登。從陽主廟東側,踏上一座高約百米的山岡,卻頓時海天開闊,使人襟懷舒展。在這裏俯首下望山的背後,隻見岩石壁立,十分險要。受海水衝蝕所形成一道道的寬大石縫,似刀斬劍劈一般,遍布石崖之上。這裏的岩石主要由片麻岩組成,給人一種神秘深邃之感。驚濤轟然擊岩,卷起浪花無數,水煙陣陣,又為芝罘島增加一種仙境般縹緲的景象。
在澎湃的浪潮中,有一塊礁石,形似老婆婆盤坐波浪中,人稱“婆婆石”。與婆婆石相對的海麵上,原來也立著一塊礁石,酷似漁翁,人稱“公公石”。民間傳說這是一對老夫妻。可惜這位“石公公”受不住日潮夜汐的衝擊,早已“遺恨九泉”了,隻剩下那孤零零的“老婆婆”還像在等候著什麼,成為芝罘島上的一大景觀。
島上有兩處勝景,一名“石門春波”,一名“芝罘日出”。“石門春波”的石門在該島西部山腳下,原為一石壁,長期受海浪衝鑿,逐成一個很深的礁洞,洞口如門。急浪驚濤,撲洞而來,前浪未出,後浪又來,以致洞口處激流騰旋,濤聲如雷,立高崖上俯視,令人目眩,驚心動魄。當春暖風和,翠草如茵之時,依石門而觀光,柔風拂麵、春波蕩漾,使人流連忘返。
芝罘奇景如何形成?地貌學家對此作了科學的解釋:約在6000年以前,芝罘島還是四麵環海的島嶼。由於海浪和海流的作用,大量沙礫在島嶼和大陸間沉積,日久天長,逐漸形成了一條連陸沙壩,芝罘島便與大陸“握起手來”,成為中外最典型的陸連島。它是煙台港的天然屏障,也是著名的風景區。
養馬島旅遊度假區,地處黃海之中,總麵積約10平方公裏。距煙台市區30公裏。島上丘陵起伏,草木蔥蘢,山光海色,秀麗如畫。海島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勢南緩北峭;島前海麵寬闊,風平浪靜;島後群礁嶙峋,驚濤拍岸。東端碧水金沙,是優良浴場;西端水深浪小,為天然良港。島上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8℃,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美稱。島四周盛產海參、扇貝、鮑魚、對蝦、牡蠣、天鵝蛋等海產品。久負盛名。
“養馬島”之名的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傳說公元前219年秋,秦始皇東巡,經芝罘沿海東進。一天正午,大隊人馬來到莒島對麵,隻覺人困馬乏。突然,一陣清風送來陣陣馨香、嘶嘶馬鳴。眾人放眼望去,隻見島上峰巒疊翠,草木蔥蘢,一群駿馬在島上狂逐嬉戲。始皇情不自禁讚道:“好一個養馬寶島!”遂封此地為“皇家養馬島”。並下旨各地送馬派員,進島馴馬,專供禦用。後百姓不滿秦始皇的統治,故去掉“皇家”二字,直呼為養馬島。
二是明朝初年,倭寇騷擾沿海一帶居民。為了避倭,莒島居民大量遷往內陸,一時土地空閑。因土質肥沃,防倭將士就利用此地養馬,因而留下養馬島之名。
一進島嶼,就見一個白馬雕塑,淩空騰飛,白馬巍巍聳立於30多米高的鐵塔之上。這是養馬島的標誌性建築,周圍是占地7.2 萬平方米的白馬廣場。廣場四周鬆柏翠綠,花團錦簇;巨大的水景牆瀑布汩汩流瀉;12生肖玉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巨大的秦皇雕塑,讓人依稀感受到始皇帝當年的雄風。
白馬廣場東約1公裏,就是占地19萬平方米的養馬島賽馬場。這裏先後承接了全國馬術賽、國際馬聯障礙賽、六運會馬術賽等11次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不但是一處重要的體育場所,還成為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每天,養馬島都要舉行賽馬活動,還要開展騎馬、古式馬拉車、射箭、射擊等活動。
早在1984年,養馬島就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區。1991年,被國家定為84個旅遊景點之一。1995年1月,被山東省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目前島上建有各類賓館、休養中心40多座,天馬廣場、賽馬場、海濱浴場、海上世界、禦筆苑等大中型綜合娛樂景區點15處,著名景點有跨海大橋景區、深海溫泉洗浴中心、秦皇體育娛樂中心、西遊記宮、海濱浴場、鹿苑景區、封神榜景區、海底洞天景區等。形成了以海濱娛樂、度假休養為主,輔以觀光瀏覽秦漢文化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勝地,每年吸引著幾十萬人次的中外遊客來島觀光、旅遊。
沿海漁民有供奉龍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節日和出海前,擺設供品,點香燒紙,祈求平安。新船下塢,船主擇“黃道吉日”,船頭披彩,船桅掛紅旗,還要設供品,點蠟燭,焚香紙,鳴鞭炮,行大禮。船主用朱砂筆為新船點睛、開光、高呼“波靜風順”、“百事大吉”。每逢初一、十五,漁民家屬於海邊為親人祈禱、祝福。漁船滿載歸來時,於船桅掛“布挑子”,向鄉親報喜,鄉親們上船祝賀。
養馬島物產豐饒,盛產海參、扇貝、鮑魚、對蝦、牡蠣、紫石房蛤等海產品,久負盛名。其中,黑刺參、櫛孔扇貝、紫石房蛤被譽為養馬島“海中三寶”。各類店堂名吃也成為吸引諸多遊客前來的因素之一。像一道久負盛名的“烏龍戲珠”大菜,就是采用養馬島特產黑刺參及鵪鶉蛋、大櫻桃等加工製作而成。10個黑刺參如同烏龍,拱繞著20顆紅白相間的“龍珠”,戲耍其間,令人賞心悅目,食欲大增。其他諸如“珍珠白汁嘉吉魚”、“三吃大蝦”、“芙蓉原殼天鵝蛋”、“鴛鴦天鵝湯”等皆為海內外遊客所青睞。而坐落於養馬島的海鮮一條街將會讓您品盡各種生猛海鮮。
日月圓深海溫泉。日月圓溫泉坐落於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煙台養馬島,是集溫泉、餐飲、洗浴、客房、健身、按摩、休閑於一體的日式溫泉會所。是全國首家深海溫泉,溫泉水取自1500 米的地下,采深海精華,富含矽、磷、氮、鉀、鈉、鈣、鎂等微量元素,有養心、祛病、健身、美容之奇特功效。溫泉會所配有日式、韓式特色料理及風格獨特的日式海景客房,品茗其間,藍天碧海盡收眼底,完美的體現自然休閑的理念。
雷神廟戰鬥遺址位於牟平城東南王賀莊村南50米處,本來是一座小廟,俗稱雷神廟。1938年2月13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隊在此打響了膠東武裝抗日第一槍,直至光榮犧牲。1977年12月23日,雷神廟戰鬥遺址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神廟戰鬥遺址既是一處文物古跡,也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雷神廟戰鬥遺址分為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花園,史稱為範園,是金朝寧海州學正範懌的花園。範懌,字壽卿,一字明叔,金朝進士,殿試及第。大定年間,任寧海州學正。園內原有玄都宮,又名玄都觀、花園觀。1936年版《牟平縣誌》載:“玄都觀,在縣南二裏範園中。原係範懌花園,範與馬鈺友善,又嚐與王重陽會於此,逐施為鈺庵,鈺歿,丘長春繼之,廣為玄都觀,及長春應召,奉旨改為宮。”範園內“奇葩異果,藤架芳叢,靡不可人。最為嘉處,有亭翼然,號曰‘怡老’”。明清以降,此處均被列為牟平十大景之一,稱為“範園春曉”;東院為廟舍,由正殿、南廳及東西兩廂組成一對稱式四合院。正殿坐北朝南,自東向西由三清殿、嶽王廟、雷神廟組成。兩院總長(東西)82.3米,寬(南北)41.1米,麵積約為3000平方米。
三清殿,原為玄都宮。金大定七年,王重陽自陝西來寧海(即今牟平),收馬鈺、郝大通、邱處機等七人為徒,傳教布道,創立了“全真道”。後世稱馬鈺等七人為“海上七真人”。當時,範園的主人範懌與馬鈺、三教堂的和尚竺律禪師及當地名士交好,時常在範園怡老亭內“清吟大唱,酌酒撫琴,遊宴於其中”。馬鈺入道後,七真師徒也常應範懌之邀在此遊樂宴飲,講道禪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馬鈺送師歸山、西遊還鄉之後,範懌便“施此昔遊之圃,永為清化之庵”將範園送與馬鈺為修身養性之地;馬鈺歿後,金泰和六年(1206年),邱處機“鶴駕東來,宅斯仙境,敬丹陽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門人邱誌堅貿其觀,額目曰‘玄都’”;金貞二年(1214年),寧海發生混亂,廟宇寺觀多經火焚,玄都觀也未能幸免,在戰火中化為一片瓦礫;混亂平息後,玄都觀旋又重建,至興定三年(1219年)丘處機應金世宗召見之後,“遷善者風靡,學道者雲蒸……大教傳芳,羽流相繼,雖經暫廢,而複崇成。”;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玄都觀奉旨改觀為宮。至此,玄都宮不但成為全真道的一所重要宮觀,而且也成為遠近凡俗拜神許願、交結善緣的一個香火盛地。直至清初,由於統治者崇佛黜道,玄都宮漸至敗象,並因與清聖祖玄燁(康熙)名諱,改名為元都宮。清康熙年間,元都宮圮毀,遂移至雷神廟東3米處重建,並改名為三清殿。內塑上清、玉清、太清等道教神祇塑像,外懸“三寶天尊”匾。
雷神廟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是年,寧海州大旱,知州饒登率大小官員去城南八裏金龍廟祈雨,歸途中經過範園,適逢電閃雷鳴,暴雨大作,認為是雷神顯靈,於是便在此建起雷祖殿,俗稱雷神廟。有廟堂三間,內塑雷神、雨神、閃神等神像,香火供奉。廟門外正中懸“玉柩寶殿”匾,西懸知州饒登書“其應如響”匾,東懸後任知州陳一朋書“位育兩間”匾。清康熙年間,西鄰範園中的玄都宮坍塌,遂於雷神廟東側重建,易名為三清殿。雷神廟反賓為主,使三清殿附屬於己,將西院(範園)劃入廟產。
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京城開茶館的王賀莊村人王心丹,與一太監親密,訛傳娘娘夢見嶽飛要巡視山東,於是,由當時雷神廟的住持沈立誌主持,在三清殿與雷神廟之間的風道上增建嶽王廟一間(又稱武穆殿)。內塑嶽飛、嶽雲、張憲等神像,外懸“至德顯忠”匾,並刻有一聯:
思二聖之不歸,十年中鐵騎長驅方期立雪南都恥
指三關其將複,旬日內金牌牒降終恨未清朔漠師
至此,三清殿、嶽王廟、雷神廟連成一體。此後,又陸續建起門廳及東西兩廂。至清末,整個廟舍已統稱雷神廟。現存所屬文物有金馬鈺《歸山操》碑一通、殘元《重修玄都宮記》碑碑頭7塊、明《太上日用經》碑(嵌於雷神廟牆內)一塊,清修雷神廟碑、嶽王廟碑各一通,惜碑文多泐而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