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學主張以靜養神,以動養形,並且往往是以養神統禦養形,以靜為主,以動為輔。這種養生原則是受先秦道家無為尚靜思想的影響。
道教養神的方法很多,諸如靜坐、行氣、存神、誦經等等,最關鍵的還是屏棄聲色名利等外界欲望的幹擾,使魂神安靜,精神恬淡。古代道教養生家們認為,如此便能促使形體安康。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一書中指出:
夫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具,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氣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聖……
至於養形之法,道教養生家一方麵繼承道家“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的思想,另一方麵亦主張一定量的體力活動和運動。
東漢末年,活到一百七十多歲的隴西方士“青牛道士”封君達,不但是當時著名的醫學家,也是當時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深通老子、莊子之學,懂得醫術醫道,還掌握了一套不同凡響的養生之術。他常騎青牛行醫,不管認識與否都給予治療,而且治療效率很高,深得群眾稱頌,人稱“青牛道士”。
魏主曹操十分重視養生之道,當他打仗途經今陝西省隴西地帶,聽說當地有位年過百歲的長壽隱士,就慕名前去拜訪。當他見到封君達身板硬郎,精神矍鑠,健步如飛,毫無老態,心中驚歎不已,就虛心誠懇地向他討教長生之術。封君達手捋長髯,不慌不忙地道出十二句養生真言: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去肥濃,節酸鹹。絕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春夏施瀉,秋冬閉藏。
曹操欣然接納封君達的養生真言,身體力行,行之有效。
生活衛生保健亦是道教日常養生的重要內容。《養性延命錄》指出: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
堅持煉養就是堅持氣功導引等術的積極鍛煉。欲想煉氣,進行導引按摩,以及養成良好的養生習慣,都需要長期堅持,方能奏效。因而,道教養生家們很強調長期堅持煉養的重要性。葛洪認為“勤能致壽”,他說:
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
道教日常養生之道的方法浩若煙海,諸如叩齒、梳發等等,難以一一詳述。然而道教養生學中關於日常起居養生保健的內容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煙台山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煙台的標誌和象征,是煙台的母親山。在煙台乃至整個中國近代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煙台市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於明洪武31年(1398年)的“烽火台”,坐落於山巔,煙台山和煙台市由此得名。
煙台山位於煙台市區北端,三麵環海,景色迷人。山、海、城、港連為一體的特色和萬噸巨輪擦山而過的壯觀景象,唯此獨有。山上樹木蔥蘢,紅樓青舍;海邊礁石嶙峋,參差奇異;山體巨石叢生,造化奇特。如有靈氣貫通山脈,引來觀光遊客川流不息。
早在清康熙年間,在煙台山上看“芝罘日出”就被譽為“福山八景”之首;在煙台山上,有“龍王廟”、“忠烈祠”、“烽火台”為代表的民俗建築群;又有“燕台石”、“造化奇觀”、“盟情崖”等神奇景點;有文人墨客的題詩、刻石勒碑;還有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令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煙台山還是煙台開埠曆史的見證。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法聯軍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1861年8月22日,將通商口岸改為煙台,煙台正式開埠,成為近代山東省對外開放的第一個通商口岸,也是當時渤海沿岸最早開放的“北洋三口岸”之一。煙台開埠以後,英國率先在煙台山上建立了占地60多畝的領事館。此後,法、美、日、德、丹麥等17國相繼在煙台山及其周圍建立領事館。外國人占據了煙台山一帶,形成一個西起碼頭,東至東炮台全長約2.5公裏的外國人居住區,形成了亞洲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外國領事館群。2006年6月,“煙台山近代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炮台海濱風景區位於煙台最美麗的濱海路段。這塊海域曾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稱為“可與地中海沿岸相媲美的海域”。她西與煙台山呼應,北與芝罘島遙望,東可看崆峒島,南可見玉岱山,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景觀資源。景區占地24公頃,並擁有遼闊的海域。風光旖旎,植被繁茂,海水清澈,礁石奇異,是集海濱自然風光、古跡遺址、曆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新興大型海濱旅遊景區。
現發展成為具有古炮台、月亮灣、海景園、揀拾灘四個區域的綜合性旅遊勝地。其中每個區域各有特色、獨具風格。
東炮台得名於清朝末年興建於此的一座古炮台。珍貴的曆史遺跡古炮台,
是我國北方罕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海防設施,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價值。
百年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經過考證,發現這裏是難得的海防重地,於是奏請光緒帝在此興建炮台,並請德國技師督造安裝了當時技術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這裏有麵積多達600平方米的展室,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銅像、最近出土的文物、曆史照片以及首次麵向社會展出的珍貴文獻。古炮台不但可供人們觀賞,還可以進行軍事炮火演習,重現當年曆史,激發人們的緬懷之情,同時也是煙台近代曆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景園裏蜿蜒起伏的環海棧道,像一條玉帶圍繞著東炮台的北麵海濱別致的小亭、彎月形的吊橋,而海螺狀的塔樓就像飄帶上綴滿的明珠。揀拾灘是體驗“漁家樂”的好去處。趕海、垂釣、野炊、和大海親密接觸,盡享海洋給人們帶來的無窮快可。此外,景區還擁有兩艘長達21米的豪華觀光遊船,乘坐舒適、安全的遊船在海上觀光是您最好的享受。
漫步東炮台,每一處景點都閃耀著迷人的光環,每一個景色都抒散著大海的豪情。山光、海色、人文、遺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增添了東炮台的無限魅力;陽光、沙灘、碧海藍天、美景神韻展現出了東炮台詩情畫意的風景線。
毓璜頂公園位於芝罘區偏南的一座小山上的毓璜頂公園,因有玉皇廟而得名。毓璜頂鬆柏掩映,殿閣儼然,宛如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畫,其主要建築有小蓬萊坊、玉皇廟和玉皇閣。清光緒十九年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提議更名為毓璜頂。“毓秀鍾靈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的對聯鐫刻於玉皇廟紅漆大門之上,對聯的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靈秀之氣彙集於此,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美玉寶石。
毓璜頂公園位於芝罘區偏南的一座小山上的毓璜頂公園,因有玉皇廟而得名。毓璜頂鬆柏掩映,殿閣儼然,宛如一幅清秀淡雅的水墨畫,其主要建築有小蓬萊坊、玉皇廟和玉皇閣。清光緒十九年重修玉皇廟時,由文人雅士提議更名為毓璜頂。“毓秀鍾靈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的對聯鐫刻於玉皇廟紅漆大門之上,對聯的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靈秀之氣彙集於此,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美玉寶石。玉皇廟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重修和擴建,終於形成了現在布局協調的建築群。毓璜頂風光非凡,俯瞰大海,人在其間有如進入了蓬萊仙境,故人們又稱這裏為“小蓬萊”,大自然的瑰麗景色和煙台市區的美麗風姿,遊客在此都可盡情飽覽。
公園是煙台市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坐落在市區中心偏南的位置上,海拔72米。自古即有“四方之遷客騷人,遂無不以遊斯境為幸。”之感慨。其挺秀之氣在不連崗而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占地雖不過百畝,但曲徑通幽、綠樹成蔭,背對南山,麵向北海,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煙台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
毓璜頂廟會,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九日,在毓璜頂公園舉辦。毓璜頂是一處道教廟宇,建於元朝,廟內供奉玉皇大帝。傳說正月初九是玉帝生日,每年這一天,總有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來此乞求玉帝保佑。久而久之形成廟會。現在的毓璜頂廟會早已不在是過去的封建迷信活動,各種文化娛樂內容豐富,有京劇表演,有大秧歌,有民間藝人的雜耍、剪紙,有糖球、糖葫蘆、各種風味小吃等,場麵十分熱鬧。
煙台塔山旅遊風景區位於煙台市中心區——芝罘區東南的塔山懷抱之中,是一處集觀光、遊覽、休閑娛樂和宗教活動為一體的AAAA級旅遊度假區。為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景點包括:太平庵、三和塔、龍王殿、太平晨鍾鍾樓、觀音閣、觀音峰、龍脈、雲石穀等人文、自然景觀以及競技館、國防教育館、兒童遊樂場、熱帶雨林館、鱷魚館、小動物村、七層疊水瀑布等休閑娛樂景點。
塔山因其主峰早年建有一座寶塔而得名,它東攜岱山、西牽南山,如同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將繁華的市區攬護懷中堪稱人間仙境。塔山自然風光秀麗,有著濃厚的宗教、民俗文化底蘊,加之緊鄰鬧市區,交通方便,來此觀光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目前已成為一處集風光遊覽、競技娛樂及宗教活動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景區。整個景區分為山上太平庵風景區和山下娛樂區兩部分。太平庵風景區主要景點包括:太平庵、三和塔、龍王殿、太平晨鍾鍾樓、觀音閣。觀音峰、龍脈、雲石穀等人文、自然景觀。其中,太平庵和三和塔始建年代不詳,眾說紛紜。經考證塔頂有刻石載:“重修寶塔,補塑聖像……為大元至元三十年”。也就是說早在公元1923年以前就建有塔和廟,距今至少有700多年曆史。太平庵是一座全真教庵堂,正殿同堂供奉“儒、佛、道”三教教主,此種供奉格局在國內極為罕見。重修之後的三和塔,立於塔山之巔,海39米,3米,共7層。造型古樸,鍾靈毓秀,為煙台市區第二標誌物。整個太平庵風景區景色怡人,安逸幽靜,具有濃鬱的山林宗教文化氛圍。可謂“青山綠水開畫景,太平靈庵悟天機”。
山下娛樂區包括:歐式大門、競技館、國防教育館。兒童遊樂場、熱帶雨林館、鱷魚館、小動物村、中心雕塑——“支撐”、七層疊水瀑布等景點。其中,競技館為目前國內首家大型專業化競技館場館,館的頂端建有目前亞洲最大的裝飾“皇冠”。競技館擁有專業化的演出隊伍,演出富有刺激性和傳統民俗特色的鬥羊、鬥雞、鬥狗等動物競技表演,以及“龍舞”、“獅子舞”等大型表演節目。
山東省首家熱帶雨林館,展出麵積達1200平方米。館內種植著百種珍貴的熱帶、亞熱帶及沙漠植物,盡顯異域奇妙風光。鱷魚館內養殖著揚子鱷、泰國鱷20餘條,是目前山東省內最大的鱷魚養殖、觀賞基地。兒童遊樂場設有仿真方程式賽車、海盜船等大小30餘種娛樂設施,既是孩子的樂園,也吸引了許多成年人流連忘返。
芝罘,古稱之罘,位於黃海之濱,距煙台市北5公裏,是一個典型的陸連島。從平麵上看像一把雨傘伸向黃海,又似一株靈芝仙草生長在萬頃碧波之中。
芝罘島是個基岩島,狀如長梭,東西長9.2公裏,南北寬1.5公裏,麵積約10平方公裏,島上最高峰海拔294.1米。北岸峭壁懸崖,懸崖高達70米,迎擊著北黃海的急流險浪,每當風急浪高之時,身臨其境,大有排山倒海之勢。懸崖前還有突兀海麵之上的海蝕柱,高出海麵十四、五米,像一座海上的袖珍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