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外文武火,是用後天之火引出先天之火。二火合一,既能剔出在煉精化氣中的渣滓,澄潔藥物,又能化五穀飲食之精,剔出五髒之病,使人益壽延年。了空祖師曰:“外武火者是移火也;外文火者是以火也。” 這是專為剔出五髒內之渣滓化淚流出之法,又是煉四相和合、五行攢簇歸根(五行即金肺、木肝、水腎、火心、土脾。用外文武火使五行攢簇,五髒之精華集中二目,五氣歸根,為以後五氣朝元開路,又促使金木合並)、回光返照、日月合並之功。

在初步靜坐的基礎上,收心入靜十分鍾後,夜間須燃香一炷(白天可用紅頭筷子一根),雙手捧香或筷子,放在目前三寸許,高低與二目齊平,二目睜開同視香頭。約兩三分鍾後,兩眼似辣椒水洗一樣難受,此時必須堅持強睜二目,待眼淚鼻涕一同流出來為止,然後將香火捏滅,眼淚擦淨,閉目養靜,是為文火。

進陽火,退陰符,卯酉周天炁合神。

閉目四九子進陽,開關四六午退陰。

左旋上升照乾頂,右轉下行照臍輪。

爐中有火金可化,釜內無水莫增薪。

鉛投汞,合神,采內藥,保命根。

周天三百六十五,卯酉沐浴始通心。

采藥煉丹皆比喻,離開神炁別無真。

此是自身陰陽配,休向身外錯問津。

在下手煉精化采藥歸爐後,緊跟著用進陽火,退陰符,卯酉周天,煉合神,又謂采內藥。千峰老人曰:

此法是采內藥,左旋右轉,一起一伏用目下照。從左上照乾頂,從右下照坤臍,至中心為一度。如此三十六轉是為進陽火。開關從午卯子酉轉一回,如此二十四轉為退陰符。

此五步功夫,一三五七九是單練,二四六八十是緊密相連用的。經四步下手煉精化采藥歸爐後,緊接著用六步卯酉周天采內藥煉氣合神的功夫。其用法:坐如初,收神內斂,閉目養神片刻,二目外閉而內睜,凝神下照坤臍,閉目轉睛由下向左上右下轉,睛轉頭隨,轉一周為一次,每轉九次稍停,閉目看光。如此轉四個九次為進陽火三十六,然後開關,即睜開眼從上往左下右上轉晴,轉四個六圓周,每轉六次稍停,閉目看光。如此轉四個六次為退陰符二十四。在外兩個眼球左旋右轉,在內則金本交並,陰陽和合,神炁合一。藥歸爐後,非用陽火陰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火候,不能將精炁化為榮光,成為內丹之苗。在人身上:子是生死竅,午是泥丸宮,卯是夾脊關,酉是絳宮,卯酋通心,故稍停為沐浴。曹還陽祖師雲:“子卯午酉定真機,顛倒陰陽三百息。”

龍虎精,烏兔髓,凝結翕聚煉光輝。

坎離交媾天地泰,戊己合時成刀圭。

三花聚頂三心天,四相和合萬象飛。

皓月當空心宜靜,慧光遠去意莫隨。

玄關走,眼莫追,休教前功一風吹。

凝神聚光急收劍,子卯午酉子收回。

津液為主氣當伴,眼鼻同吸意同歸。

送歸土釜牢封固,日月合並照紫微。

此七步功夫是日月合並,守中抱一,翕聚祖炁,聚光、煉光、收光之法,道家也謂之煉丹法。

從初步收心求靜到四步為下手法。從五步到九步為煉丹法。此七步功夫是在前六步的基礎上通過小周天轉法輪采藥收炁降龍、開八脈、下手煉精化炁、文武火、卯酉周天進陽火退陰符等非隻一次的自身采補。此時身上百病皆無,神清目明,精炁神足,三花聚於目前,如皓月當空,這即是玄關。玄關者,乃玄妙之機關也。此時必須存無守有。所謂存無是存無為,無人無我,忘心忘形,萬籟俱寂。所謂守有,即守中抱一,在虛極靜篤之時,一輪明月出現目前即玄關。

朝北鬥,對明星,吸呼綿綿意守中。

回光返照自動,一點一點意引行。

下降不可過丹田,上升隻能到絳宮。

久動而靜入竅,大定得之蟄藏功。

心腎交,神凝,氣歸元海壽無窮。

乾坤日月要和合,戊己坎離交升。

小定七日不食睡,大定七七呼吸停。

識死性活根蒂固,形神俱妙四大空。

蟄藏功法,是道家養生功法中的高級功法。所謂蟄藏,正像蟄蟲冬藏於地下,不食不動,似死非死。小定數日,大定能達數十日。這種功夫隻能適用於過去入廟出家之人。而對我們當代人來說,是不適宜的。

大周天,神宜凝,呼吸往來在蒂踵。

消息引動相兼連,法輪自轉是正功。

真氣上升後天降,真氣下降後天升。

四個呼吸不用鼻,功到氣足自然靈。

細引氣,慢扇風,息往息來神入中。

且忌烈火煮空鐺,江裏有水船可撐。

真人蒂踵呼吸法,道家稱為煉丹程。

功夫到此防夜漏,閉關上鎖再加封。

蒂踵呼吸法,是道家內丹術的煉丹法,丹即是神炁的和合凝集。道家把下手煉精化炁謂采藥,把煉炁合神謂之丹,是取其藥能治病,丹能延命之意。

第十至十三步(略)。

道教養生法是一個範圍廣大的係統,它除了要求人們按照行氣、導引、胎息、辟穀等特殊方法進行修煉,還要求人們在日常起居時注意休養,並提出了諸多禁忌和注意的事項。

一、道教藥餌服食。服食是道教養生術中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和藥物,來達到長生久駐的目的。

道教服食,包含養生和成仙兩大內涵,在葛洪看來,服食藥物分草木之藥和金石之藥。草木之藥的功效在於“救虧缺”,亦即治病補養,而金石之藥的功效在於不死成仙。又依《抱樸子》和《博物誌》所引《神農四經》的說法,服食的藥餌分為上、中、下三等,上藥令人身安命延,中藥養性,下藥治病。所謂“救虧缺”,意在補養元氣、滋陰壯陽、調利五髒、和榮精血以及治病療疾。所謂服食金丹羽化登仙,是早期道教的煉養之術,在實踐中逐漸被道教養生家所拋棄。

道教養生家著重研究那些有明顯補養功效的藥物,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道教服食養生學。如《太玄寶典》論茯苓之製法服法:

服之得法,能生神明,輕便四肢。茯苓末之爛,研青鬆葉水和煮之,惟茯苓碧綠色透為度,暴幹以末,蜜和丸,日三服如橡子大,清旦水下。通神不老不饑,辟穀去五味。服之三百日,體生青毛,無寒暑。更加梨子,無暑,加浮萍,無寒矣。

《太玄寶典》還指出:柏木仁可以秘精不泄,椒子可以通神明目,甘菊可以生精益髓,地黃可以榮血脈澤肢體。並皆有配方與服法。

二、道教飲食養生。俗語雲:“藥補不如食補。”此說明飲食營養是身健體康的根本。在古代養生家看來: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這是說,藥物的作用隻在“攻邪”,而人的機體要得到補益,精氣要獲得充實,必須服用“五穀”(粳米、麥、小豆、大豆、黃黍)、“五果”(桃、李、杏、栗、棗)、“五畜”(牛、羊、豕、雞、犬)、“五菜”(葵、藿、薤、蔥、韭)。金元時期的醫學家李東垣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全在脾胃健旺,元氣沒有損耗,而達到這一點的根本就在於胃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把營養物補充進人體。所以,人們必須不斷地攝取營養以求健康長壽。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中國飲食養生術首先要求飲食的清淡。古代養生家指出:“人們嗜食肥美厚味,容易產生半身不遂、痿厥、氣精喘逆、癰瘡等疾病。”孫思邈指出:“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度,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所以,粗菜淡飲實際上就是最好的養生食譜。

古代養生家告誡人們,日常飲食安排主食宜用五穀雜糧,副食則以豆類、蔬菜、植物油為主。此外,飲食不僅要“素”,還要“淡”,滋味不要太過、太猛,喜食味道濃烈的食物容易誘發多種疾病,於養生不利。清代養生家陸以恬於《冷廬雜識》一書中,從對人身體的好處和害處著眼,分析了各種食物的利弊:

醫家謂棗百益一損,梨百損一益,韭與茶亦然。餘謂人所常食之物,凡和平之物,如參、苓、蓮子、龍眼等,皆百益一損也;凡峻削之品,如檳榔、豆蔻仁、煙草、酒等,皆百損一益也;有益無損者惟五穀。

道家飲食養生還推崇食而有節。飲食不僅要清淡,而且要節製,暴飲暴食,對人體害莫大焉。李東垣曾指出:

飲食自掊,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也。

明代何良俊承繼孫思邈的思想,提出了一種“食後將思法”,雲:

平旦點心訖,即自以手摩腹,出門庭緩行五六十步,稍息之。中食後,還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食飲不宜急行走,不宜大語喚遠人、嗔喜、臥覺、食散後,隨其所業,不宜勞心力。

道教飲食養生術還要求人們應該定時進餐,養成習慣,是十分有道理的。古人還十分強調烹調食物要得法,注意調和五味、陰陽、寒熱等。古人將食物按味分為酸、苦、甘、辛、鹹五種,它們又都有著陰陽的屬性,叫做“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掌握食物的這些性質,加以適當的調配,就能夠達到養生的目的。

中國飲食養生術還包括豐富的食物療法,許多方法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有奇效。清代養生家曹庭棟雲:“以方藥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認為用藥物治病,不如在起居飲食上加以調理,使病無從生,何須用藥物?

中國古代的食療強調按人體質的性質不同,進食相應的食物,一可補充營養,二能調整體內的陰陽,從而增強脾胃功能,既強身健體又可治病。這就需要人們根據各自不同的體質,掌握食物的不同屬性,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來指導進食,就能獲得良好的養生效果。

起居養生是道教養生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道教的攝養之道範圍很廣,幾乎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坐、臥、社交,從身體到精神等各個方麵。其包含的內容可以分為:避免傷害身體、攝養形神、生活保健、堅持煉養等幾方麵。

避免各種傷生害身之事,是道教日常養生之道的基本原則。道教養生家們認為,人若想要健康長壽以至長生不死,要避免各種有可能傷身害生之事。葛洪所謂“不傷”,孫思邈強調“自慎”,都是在闡述這一養生原則。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中引《仙經》雲“養生以不傷為本”,並認為“此要言也”。孫思邈說:

故養生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與論養生之道也。故以自慎為首焉。

葛洪還列舉了一係列傷生之事以警世人: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駑,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之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在道教養生家眼中,這些都不是空乏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行為原則和實踐準則。 攝養形神是道教日常起居養生中的主要內容,亦即從身體到精神兩個方麵去積極養生。道教所流傳的攝養形神方法很多,諸如導引、行氣、按摩、養神、飲食、散步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