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道教崇尚自然主義,引導人們超脫於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主張淡泊名利,隨遇而安,失去的東西不強求,來到的也不躲避,不因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歡悅,也不因貧賤的處境而憂慮,不為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挫折而情緒波動,保持心理的平衡,亦為現代人解除焦慮、困惑、迷茫的清心良藥。

遵守戒律。所謂戒律,即道教約束道士言行以防止違反教規的警戒條文,是用以約製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律,是教徒日常生活和修行實踐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的準則;違反了,則要受到天神的譴責和警告。道教奉行隨緣受戒,因人受戒,上上之人無戒所持,下下之人受戒亦無益,唯有中士以“善”導之,戒持之。依人求道的願力而有不同戒律。

在家信徒最基本的要求是遵守“五戒”。把遵守“五戒”作為平時最重要的修持。五戒的內容前已論述。這五戒為積功歸根五戒,是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壽延年,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修齋日期:

六齋月,每逢單月即是。十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這十天。三元日,即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八節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即每年自己的生日。

其餘日期尚多,不能備舉。

修齋的主觀願望,是“積德解愆”、“和神保壽”、“夷心靜然”、“內外清虛”。其儀式極為繁雜。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延壽、超度亡人等等,都要修齋,所以誦經、禮懺、祭煉、建醮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誦習道經。據本人文化水平而定,但一般都應誦習《早晚功課經》、《三官北鬥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文化水平高一些的,還可誦習《道德經》、《南華經》、《性命圭旨》等經典。

修煉功法。在家道教徒也應在工作、勞動之餘修真養性,以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以至得道成仙。其修煉功法可以從道長那裏求教。

做一個居家道教徒,雖是一種非常平凡的事,但又是非常偉大的。居家道教徒肩負多重使命,既要在社會上勞作做貢獻,又要照顧家庭養老撫小,還要完善自己真實完美的人生道路以及擔負弘教、護法的神聖使命。以發揚道教優良傳統,認真修道,弘揚道教。

膠東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很多都是源於道教的印痕。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稱“上元節”。道教說,天、地、水為三元,又稱三官,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誕辰。這天,道觀常常舉行齋會,善男信女也要去三官殿進奉香火。

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聖誕。這土地神與民眾最接近,他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

清明節,相傳由早年“寒食節”和“禁煙節”演變而來。宋代人考證說,清明節最早起源於春秋時關於介子推的故事:一個名叫“介子推”的人,為了逃避做官,隱居山中,晉文公為了讓他出山為官,放火燒了山林,但介子推寧願被火燒死,也不答應晉文公的要求。

晉文公聽說後,非常悲傷,於是,在這天斷了炊火,隻吃生冷的食物。道教因為介子推“超凡脫俗”的性格,封他為“神”。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後第105天,也斷了炊火,並以前一天做好的棗糕用柳條穿上,插於門楣。現在,清明節已演變成各家祭奠自己祖先的日子。

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最早是道教驅鬼避災的日子。古書記載,當時每逢端陽節,家家戶戶用黃紙畫上張天師或符咒,並蓋上降魔紅印章,將其張貼在大門上,以防備“閑神浪鬼”進門騷擾。後來,人們把投江自殺的楚國大夫屈原的故事聯係起來,到了這一天製作粽子投入水中已示紀念,於是變成了製作粽子的日子。

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是道教神地官大帝誕辰之日。道教徒相信,從農曆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幹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道教尊奉月亮為“太陰星君”,這一天正值月圓之日,又是一年豐收之時,最早是國家法定的祭祀月亮神的日子,由帝王親自祭祀,既是為了豐收,也是為了感謝月神對人的恩惠。後人們借用詩人“月圓如餅”句,形成了製作月餅和吃月餅的習俗。

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習俗是將灶神送往天上的祭祀活動。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間監督善惡之神,一旦發現令他不滿的行為,就暗地裏記上一筆帳,等到臘月二十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總彙報,然後降災殃於有罪之人。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在灶間擺上“糖瓜”等祭品,祈願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通過分析受道教影響的歲時節令,人們可以發現:一部分歲時節令本身就是道教的節日,隻是因為有了民眾的參與,增加了世俗的內容,從而演變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了;另一部分傳統的歲時節令,是因為有了道教傳說和祭祀儀式的參與,從而使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經過千百年來的曆史沉澱,一些道教活動儀式和慶典,已經演變成一種深層的心理意識,反過來影響著民間習俗。如今我們在歲時節令中,仍然能夠看到燃放煙花爆竹、貼春聯、踏青戴柳、門懸艾蒿等風俗習慣,實際上都是道教的禳災祛邪、驅鬼避瘟等法術的體現。

燃放爆竹,是在節慶或喜慶的日子裏必不可少的儀式,在現代人的眼裏,爆竹能增添喜慶,所以為廣大民眾所喜愛。但究其原始意義卻是從一種驅鬼辟邪術而來。人們傳說惡鬼害怕亮光、爆竹聲和紅色,所以人們利用響聲嚇退它們。不過這時的爆竹是用竹節放於火中燒裂發出巨響。當臨爐煉丹的道士無意中發明了能產生巨大聲響的火藥之後,就把它應用到驅鬼的法術中,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爆竹,以代替山竹爆裂而達到驅邪保平安的目的。

貼春聯是由掛桃符演變過來的一種春節習俗。起初,人們在桃符上題一諸如“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一類壓邪話語和符咒。五代時,後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題寫的聯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可算是最早的春聯,但民間並未普及。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不準在桃木板上題字,而改在紅紙上,並傳令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春聯”之名才通行,貼春聯之俗才大興。現在的春聯當然不僅是辟邪物,還是表現人們抒發對現實生活感受和對理想生活願望的一種特有的民間文學形式了。

戴柳插柳是清明節常見的民風。人們祭祖踏青,歸來時折上幾根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形狀戴在頭上,或將柳枝插於屋簷和門窗上,這是因為傳說柳條有避災驅毒之效。《燕京歲時記》載:“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一種在水邊舉行的除災求福的祭祀)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以後,此俗在大江南北迅速傳開。

每到端午,可以看到家家戶戶,大街小巷不少人家的門前掛有艾蒿。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農曆五月初五,正當初夏,多雨潮濕,細菌極易繁殖,是各種蛇蟲猖獗之時,而艾蒿具有提神、通竅、殺菌之功效,能驅蚊蠅,所以端午各家門前掛艾蒿。但在古人的心裏,是認為它們具有禳災祛邪的魔力。

僅從上述種種節慶民俗活動中的仙風道跡,不難看到道教對民眾生活的滲透和影響。

道教對民間生活習俗的影響,一方麵表現在平民百姓祛病消災的“法術”模仿上。古人生了病往往會請道士,道士用法術驅逐致病的妖孽鬼祟。今天,已很少看到在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道士作法驅逐妖孽的法事了,但這種習俗尚未消失,隻是與舊時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道教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還表現在喪葬習俗方麵。古代,人死後家中要請道士或和尚來做道場“超度”亡靈。另外,還有俗人令自己模擬充當舉行道教儀式的主角,自己施行某些法術。也有用道教的符篆方術,在病人的床上或家門上貼上黃紙,上寫:“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斬妖治邪”、“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諸邪回避”等文字。這些習俗的存在足以說明道教對民間民俗的影響之深。

道教養生術的產生發展同中國古代的神仙思想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係的橋梁。養生術的產生與發展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有著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係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並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係。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以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的境界。

葛洪在其《抱樸子 內篇》一書中,係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人人都是可以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地努力和辛勤地修煉。他充分肯定了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麵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采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道教養生注重現實的存在,重視生命本身,愛氣養神。具體說來有以下內容。

重人貴生。在道教徒看來,要想做到長生不死,肉體成仙,首先應當從愛護、重視和養護自身生命和軀體著手,注意現實的自身鍛煉和養護。

《太平經》、《抱樸子 內篇》、《周易參同契》等係列道教養生著作的論述,均反映了一個主旨:即要尊重人的生命,重視養生,以主動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長壽,通過各種修道養性來促進健康長壽。此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

元氣論。《太平經》認為,氣分為天氣、地氣與中和之氣,三氣“交而為合”、“相親相愛”,以養萬物眾生。《太平經》認為人是天地中和之氣的產物,人欲養生長生,應修其根本,以養氣煉氣為主要手段方法。

道教理論認為天地生陰陽,陰陽交合,乃生萬物。“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這就是說,人的情性形命皆稟自元氣。元氣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養生以煉養元氣為根本,因此,道教養生無論是導引行氣、服食藥餌、房中補導,還是日常衛生,目的無不在於煉氣養氣,使人體元氣充實、精神旺健,最終達到健康長壽,長生不死。

人天觀。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論為核心,反映了道教養生家們在養生實踐中,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道家認為人體的內環境係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係統是統一的,它們有著共同的生成、變化、盛衰規律:“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合、八方相隨,而一興一衰,無有解已也。故當豫備之,救吉凶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

道教養生家繼承了《黃帝內經》提出的“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的養生治生主張,並貫穿於養生實踐之中。道教的很多煉養方法都十分強調按季節、月份、時辰進行修煉,而服食養生和房中養生也很講究時間性和季節性。日常攝養衛生之法更有一係列對時間和環境的考究。這些方法的理論根源,都是由道教的人天觀決定的。

道教養生家以為人體與宇宙是同構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係,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係中。在他們看來,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是一個縮小的宇宙。《周易參同契》利用陰陽五行理論闡述了這一觀點: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鼎器,日月乃藥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

人體觀。道教養生的人體觀,繼承和發揚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人體結構模式,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這種觀點認為“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易傳》通過陰陽八卦體係,將天人進行了排比對應,如乾卦在自然為天,在人體為首,其地位為君、為父,其屬性為陽、為剛;坤卦在自然為地,在人為腹,其地位為臣、為母,其屬性為陰、為柔,等等。同樣,其他人體部位都通過卦象與某一自然現象和屬性對應聯係起來。

內丹家在修身煉丹過程中,總結並發展了一整套人體認知模式。認為,天地猶如一大爐鼎,日月運行其中。人體猶如一小爐鼎,精氣上下流動。他們使用八卦的乾、坤二卦來作自然人體定位,乾上坤下,象征自然的上天下地、人體的上肢與下足。然後,用坎、離二卦來表示自然之日月及人體之精氣在爐鼎內上下往複升降運動。

他們認為,陽中含陰的離卦和陰中含陽的坎卦代表著事物內部的運動屬性,這就是“易”。“易”的內涵就是陰陽坎離所代表的日月精氣的運動屬性。

養生觀。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視人的肉體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家認為,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人生最大目標應該是努力去養護、珍惜、延長生命本身。所謂“得道”,就是通過養生的手段得到長生久駐。道教將長生視為信仰的核心,所以將身體的養護和生命的延長作為日常修煉的目標。

道教養生觀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我命在我,保精受氣,壽無極也”, 是道教養生延年的積極思想。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引《大有經》曰:

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食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食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長全足,加之導養,年未可量。

道教的養生觀在養生方法上又可分為以下四種:

清靜養生觀。其具體方法,則在於“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

運動養生觀。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是說人要堅持運動而又不至於過勞傷力。

性命雙修觀點。主張在養生實踐中,將有形的物質性形體器官和精神意識合而為一,視為養生的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修煉對象。認為“高上之士性命兼達,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則命基永固,心虛澄則性本圓明。性圓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無死無生,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

眾術合修觀。道教養生家葛洪首倡“籍眾術之共成長生”的主張,認為“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偏修一事,不足倚賴也”。

形神觀。《黃帝內經》說,“形”就是現實的可感知的人體,“神”則是可悟而不可見聞的精神意識。二者的關係為,神依賴於形,形又以神為生命標誌。它在回答“何者為神”的問題時指出:“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古道家和醫家的這種“神形相依,形為神舍”的神形觀,給予道教養生思想以極大啟示和影響。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認為,“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它繼承先秦兩漢養生家守神養形的主張,提出“獨貴自然,形神相守”的見解。由此出發,《太平經》主張采用“守一”的養神練氣方法來養生:

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

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則將“形”比作堤,“神”比作水,以此來說明“神舍於形”的關係。同時,他又用燭和火的例子來闡明形與神的依附關係。《抱樸子 至理》中說:

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夫逝者無返期,既朽無生理,達道之士,良所悲矣。

導引,又稱“道引”。導,指導氣,引,指引動肢體,因此,導引是肢體運動與呼吸吐納相配合的一種健身治病的道教方術。《抱樸子內篇 別旨》中說∶“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這幾乎是把所有的肢體活動都看成了導引。史崇雲《一切道經音義》中也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導引與一般的肢體活動還是有區別的。《雲笈七簽》中說:“導引之道,務於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節。”即是說,導引之時,首先精神上必須祥和,身體俯仰之時,也要不徐不疾,肢體伸曲時,有節奏和節製。

實踐證明,導引術對於健身、療病等,確實有積極的作用。後世傳行的八段錦、龍虎功、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與道教導引術有密切的聯係。

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說:常用雙手搓麵部,可以使人麵部有光澤,並不生皺紋。每次可搓麵部十四次。另外,清晨醒來,宜平心靜氣,端正坐立,先交叉兩手,兩手按於頸項,目視南上方,手與頸項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兩者互相爭持,這樣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氣脈流暢,邪氣不入,避免疾病。還應屈曲、搖動身體,伸展四肢,並不斷搖動,使關節活絡,可各做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