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川
我同牛增慧同誌相識已有半個世紀,我們是老同事、老朋友。近年來,增慧在周圍同誌的鼓勵支持下,把他從1956年當《唐山農民報》通訊員以來所寫的分類文章搜羅起來,準備彙印成集。在付印之前,他把經過篩選和整理的全部文稿送我一閱,征詢我的意見。盡管那麼多的小五號字的複印件使我看起來很是吃力,我還是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了一遍。讀後,感慨良多。
先說這本文集的題名吧。據增慧說,他準備把這本文集題名為“老牛犁痕”。我以為,這是一個既形象又貼切的題名。增慧姓牛,他在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工作期間,省委機關很多同誌都戲稱他為“老黃牛”。這個戲稱,是大家對增慧那種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的讚揚。其實,增慧不隻在省委機關工作是“老黃牛”,在玉田縣,在唐山勞動日報社,在河北日報社,在所有的工作崗位,他都是埋頭拉犁、辛勤耕耘的“老黃牛”,都留下了道道“犁痕”。這“犁痕”,恰恰是他半個世紀來鍛煉成長的生動記錄。
說到增慧的鍛煉成長,就不能不說他的勤奮與刻苦。他隻有小學文化程度,從擔任一個電話站的話務員時開始學習寫稿,爭取當一名黨報的通訊員,到成為縣報、地區報的記者、編輯,最後成為省報的副總編輯。實現這樣的跨越,固然離不開許多同仁的幫助,但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勤奮努力。他認定了一條道理——“勤能補拙”,堅信自己雖然底子薄,靠勤學苦練一定能趕上去。在工作之餘,他把別人用來休息和玩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和練筆上了。在工作中,他更是抓緊一切機會多寫多練。他在擔任《唐山勞動日報》駐縣記者期間,采寫和發表的消息、通訊,是所有駐縣記者中數量較多的一個。1961年是三年暫時困難中最困難的一年。恰恰在這一年,他曾兼駐玉田、寧河兩個縣。這段時間,他又曾兩度被抽回編輯部參加係列報道。在這種任務重、困難多的情況下,他抓緊時間深入農村進行采訪。這一年,他采寫的消息、通訊被選入本文集的就有19篇之多。增慧這種勤奮與刻苦的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工作經曆。1994年從《河北日報》副總編輯的崗位上退休之後,他仍然不輟筆耕,參加了《河北日報》老幹部評報組,由他執筆寫了不少說理透辟、語言中肯的好文章。正是靠著這種勤奮與刻苦,增慧才實現了一步又一步的跨越。這本文集就是最好的見證。
同增慧接觸較多的人,除了對他的勤奮與刻苦交口稱譽之外,對他的熱情與樸實也都有深深的感受。增慧待人誠懇,樂於助人。無論對同事、對通訊員,還是對采訪對象,既肯虛心學習對方的優長,又能熱情幫助對方克服缺點。在待人接物上,總是那樣平和、實在。無論他擔任什麼職務,始終保持低調,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現在各種場合。文如其人。從收入文集的許多文章中,可以體會到他那種火辣辣的熱情。有熱情的頌揚,有熱情的鼓勵,也有熱情的期盼。至於文字的樸實無華,更是這本文集的一個顯著特點。那些文章,沒有裝腔作勢,不靠華麗的辭藻,所表達的都是真情實感,出之於自然,發之於肺腑。尤其是“切磋”、“探索”兩篇,文章經過了深思熟慮,字斟句酌,所以都比較準確、貼切、簡明,深入淺出,明快流暢,使人讀後耳目清爽。這種樸實的文風,正是增慧的樸實人格的自然表現。
在本文集即將出版之際,我寫了一點讀後感,勉充為序。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