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考古發現(3)(1 / 3)

有些人不同意杞梁妻演化成孟薑女這種觀點,他們的根據是現在山東北部長城鋪村的傳說。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在泰山西邊有一條由齊國通往魯國的交通要道,在這條大道的咽喉處,南北排列著幾個村莊,最南邊的叫界首,中間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莊叫鋪子。當時這裏正是齊魯兩國的交界點,魯國為了防禦強大的齊國,就在邊界一帶由西向東修建了一道邊防寨牆,隻在路口處留有寨門,並屯兵把守。不久,就形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就叫界首。以後為了經商的方便,齊國商人便把貨物運到兩國邊界附近的地方安頓下來,並在這裏建商鋪客店,很快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稱為“鋪子”和“店子”。

這個傳說並非沒有任何根據。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 549年,這時的秦長城還沒有修建。而根據我國曆史學家的考證,齊長城西段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就已完成。《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裏。”可見孟薑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至於山海關附近的孟薑女墓,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貞女墳改成的孟薑女墓。齊長城考察隊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麵考察後,認為孟薑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孟薑女埋完丈夫後,回到長城鋪,痛哭一場,投村東紅石江(現有殉情遺址)。

孟薑女故事的原型到底是誰,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顧頡剛是我國研究孟薑女故事的專家,他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係統的考證,寫出了《孟薑女的故事轉變》和《孟薑女故事研究》,從縱橫兩方麵提出了故事的曆史係統和地理係統,對孟薑女的傳說進行了係統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從孟薑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曆史麵目了。所以顧頡剛提出唐代以來孟薑女故事由春秋時杞梁之妻演化而來的說法,即第一種觀點。不少學者同意顧頡剛的上述論點。例如鍾敬文先生就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化,正是這種文學的重要特點。”“孟薑女這個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全國,它的變化多姿是必然的。”“孟薑女傳說,由原來的齊國杞梁之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之前,急劇轉變為孟薑女哭倒埋夫屍的萬裏長城,正是口頭文學這種規律的表現。”

當然,並非所有的專家都同意顧頡剛的觀點。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裏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在分析各種有關孟薑女的作品時,並沒有把民間文學創作與人民的生活聯係起來。”“顧頡剛認為孟薑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近期,國內部分文物專家聚會山東省長清縣齊長城遺址,參加“中國齊長城文化藝術研討會”,與會專家確認了在我國流傳久遠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長清縣境內。

孟薑女故事的原型,專家尚且存在爭議,我們就更不清楚她到底是誰了。

董卓盜墓未果反受辱

從中國盜墓史上的一般規律來看,墓塚在100年至200年內被盜的占80%以上。前有厚葬之風,後必出現盜墓高潮。厚葬之風到西漢時期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漢滅亡後也會在中國盜墓史上形成盜墓第一波。

事實證明,這種推測是客觀存在的。

在中國曆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次,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這一曆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遊戲般地交替頻繁,世道很亂,饑民遍野。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民間盜墓成風。

這一時期,盜墓狂人出現比較集中,除了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不同的是,董卓沒有曹操那樣專業,但董卓手下能人多,規模亦很大,西、東兩漢的帝王陵墓多被他盜掘了,與其為人一樣,“惡”名在外。

董卓原為漢時河東太守,曾帶兵征討黃巾軍,官至西涼刺史(相當於省部級行政首長)。公元189年,即漢少帝光熹元年,董卓在大將軍何進授意之下進京鏟除宦官,可何進卻被殺了,讓董卓得了一個大便宜,借機收編何進部隊。又采李儒之計贈赤兔馬,收伏呂布。從此,董卓稱霸朝野,不可一世。

董卓生性殘暴,濫殺生靈,最受史學家指責的是廢漢帝一事,當時少帝劉辯登上龍座僅5個月,就讓董卓廢為弘農,改立劉協為獻帝,朝臣礙於淫威也敢怒不敢言。董卓最後中了“美人計”,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嬋所害。司徒王允將貂禪許給呂布,再獻董卓,離間這對“父子”,致二人反目,最後王允與呂布合謀殺死了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