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評人物。曆史主要反映的是人類活動的曆程,曆史學自然離不開對人物的研究,本人也因各種機緣寫過一些評論人物的論文。其中有關張賓的一篇,是本人的本科畢業論文,雖然還不夠成熟,但畢竟是正式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可反映本人走上史學研究道路最初的狀況。關於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的三篇文章,是當年為友人擬編撰的二十世紀傑出人物專書而寫,但該書未能出版,故陸續發表於期刊。評論胡適的一篇,是閱讀黎虎先生主編的《黎昔非與獨立評論》(學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後有感而發。陳垣先生是劉乃和先生的老師,而本人又是劉乃和先生的入室弟子,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撰寫懷念前輩學者和恩師的論文自在情理之中。黎虎先生是本人的授業恩師,本科畢業論文即由黎先生指導,畢業後仍然保持密切聯係,三十多年來,得到了黎先生多方麵的指導和幫助,撰文探討先生的學術道路及史學成就當然是作為學生義不容辭的職責。上述人物盡管有古有今,且不屬同一類型,但均在相關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均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將這幾篇人物評論收入本文集。
上述三個方麵雖然各有重心,但又互有聯係。談文明要有史料支撐,自然會涉及文獻;論文獻不能脫離文獻學家,不免談及人物;評人物必論其曆史作用及貢獻,又與中華文明的的發展相聯係,三者實際難以截然區分。強行劃分並非不可,隻是未必科學,故本文集隻是將所收論文按三個方麵內容大體排列先後,不再作出明顯的分類。
本人曆年出版的著作,有些曾引起學界的關注,或對某些內容加以引用,或對某些著作進行評論。本文集收錄了幾篇學界同仁對本人撰著及主編著作的書評,作為“附錄”放在論文之後,以利讀者諸君對本人的治學狀況有較全麵的了解。
本文集收錄的文章,是不同時期發表在不同的刊物上,論文格式不盡統一,為存原貌未作統一加工處理,特此說明。
本文集的出版,得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李世琦先生、王嵐女士的大力支持,謹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王煒民
201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