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說過:“須承認,經濟學構成一種特殊困難的情況,因為在這門學科中,相對於其它任何學科而言,普通常識比我們能夠積累的科學知識要走得遠多了”。
昆曼的十大經濟學原理正是具備了通俗易懂的特點,用經濟學原理解釋普通的社會生活現象,將經濟學鮮活化。
重溫田忌賽馬——“權衡取舍”原理
“取”和“舍”是每個人都麵對過,或者正在麵對,又或者將要麵對的。但是,怎樣考慮才能在取舍的時候實現利益最大化呢?這就是“權衡”的問題了。昆曼將“權衡”與“取舍”相結合,站在經濟學的高度,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生活知識。這就是昆曼提出的十大經濟學原理的第一個:人們麵臨的權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今以君之下駟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的第六十五卷《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中記載的一段話,講的是田忌賽馬的故事,這句話正是改變田忌賽馬結局的關鍵。從經濟學角度講,就是一場人們對事物的“權衡取舍”過程,也是人們麵臨權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的較量。“權衡取舍”是昆曼提出的十大經濟學原理中的第一個,雖然,認識到“權衡取舍”本身並不能帶給我們什麼,不能告訴我們在麵臨選擇時,應該做出怎樣的具體決定,但是,隻有了解到選擇中“權衡取舍”的重要性,才能在選擇麵前表現的冷靜、鎮定,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決策,讓自己獲得最大收益,這也是這一經濟學原理的主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田忌賽馬的故事。
田忌是齊國的大將,一次,他與齊威王約定賽馬,他們把馬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一一較量。可是,齊王每一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好,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輸給了齊王。後來,一旁的孫臏給他出了個注意,即“今以君之下駟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意思說要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這樣必定能夠三局兩勝。
田忌照著孫臏的意思繼續與齊王賽馬,結果如孫臏所料,田忌最終三局兩勝,贏了齊王。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件事情的輸贏、得失關鍵在於決策人有沒有權衡的能力和取舍的魄力。敢於大膽的權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才能收獲更多的驚喜。如果怕自己的下等馬白白“死”在對手的上等馬下,而是用自己劣勢的上等馬與對方的上等馬硬拚,那麼結果失去的就不是一匹下等馬那麼簡單了,輸掉的必定是整場比賽。可見,要想獲得就要學會權衡;有權衡,則必定就會有取舍。隻有我們在選擇麵前,能夠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對事物做出正確的權衡取舍,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收益。
經濟學的“權衡取舍”理論告訴我們:資源(經濟學中的資源是非常廣泛的,比如金錢、身體健康等)是有限的,人們的欲望是無限的,而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滿足無限的欲望,因此必須做出“權衡取舍”,而且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社會中,“權衡取舍”隨處可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一個家庭存了20萬塊錢,是選擇全家出國旅遊,還是選擇購買汽車、添置家具呢?旅遊就不能買車、不能添置家具,買了車、添置了家具就不能出國旅遊;再比如,一個女孩要選擇與A結婚,還是與B結婚,選擇了A就不能選擇B,選擇了B就不能選擇A。而應該選擇A還是選擇B,就需要女孩自己進行權衡了,但是她一定不能同時與兩個人結婚;還比如,看電視時,選擇看電影頻道就不能看娛樂頻道,選擇看新聞頻道就看電影頻道,而到底要看什麼,不同人則會做出不同的“權衡取舍”了。
無論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但是前提肯定都是一樣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權衡取舍”,盡量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不要與道德和法律相抵觸)。
“權衡取舍”這個經濟學原理是說:為了得到我們需要的、想要的、喜歡的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也同樣需要的、想要的、喜歡的東西。做出的決策需要我們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選擇目標中“權衡取舍”,最終才會做出決定。
儒家一代宗師孟子曾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孟子的選擇是熊掌,或許別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無論是哪種選擇,都離不開“權衡取舍”。孟子還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生”和“義”的追求,孟子選擇了舍生取義。或許會有人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站在道德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不是經濟學的範疇,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僅僅是不同的人對“權衡取舍”的不同看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