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濟是什麼——最負盛名的十大經濟學原理(1)(2 / 3)

每個人都會麵臨“權衡取舍”,可能權衡的側重點不同,取舍的對象迥異,但是其中的意義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是自由的、不可剝奪的。趨利避害,選擇對自己、對集體、對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二,“權衡取舍”可以幫助人們變簡單的思維方式為豐富的思維方式,以便能與複雜的真實世界相協調。清楚認識自己麵臨的選擇目標,才能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決策。第三,“權衡取舍”的增加,意味著人們選擇和自由度的增加,是良好社會體製的表現。無論是消費、工作、工作方式、宗教信仰等,社會多樣化的選擇完全可以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認識“權衡取舍”的經濟學原理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正確的認識選擇,做出正確的“權衡取舍”。它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甚至商業、政治等諸多領域息息相關,是我們不得不知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家:

格利高裏·曼昆(N.Gregory Mankiw)

格利高裏·曼昆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在MIT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兼任著名的智囊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貨幣經濟學項目主任,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顧問。著作《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都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是美國最暢銷的教科書之一。 比爾·蓋茨的選擇——機會成本選擇就要付出代價。當你在得到一個機會的時候,往往會失去另一個機會,而該選擇哪個機會,則是我們需要計算的機會成本,即選擇一件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件東西所放棄的東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為什麼要做出選擇呢?因為我們想要得到。

為什麼要做出放棄的決定呢?因為,為了能夠得到想要的,我們必須選擇放棄。

選擇有時很容易,但有時卻很難,難就難在選擇的雙方都有多種多樣或者不相上下的優勢。如此說來,我們就不做出選擇了嗎?當然不是!隻要了解了其中的經濟學理論之一——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選擇一件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件東西所放棄的東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在麵臨選擇時,就會做出明智的決定,做出最經濟、所獲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要想對中選方案的經濟效益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必須在做決策前進行分析,把已放棄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作為被選取方案的機會成本計算在內。而我們要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須將價值較小的一方作為選擇的機會成本。生活中到處存在著機會成本的例子,下麵讓我們來世界首富、微軟公司前任總裁比爾·蓋茨麵對選擇時,是如何計算機會成本的:

比爾·蓋茨於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係學習,可是他對法律一直沒有興趣,反而對計算機情有獨鍾。在他19歲時,有了創辦軟件公司的想法,隨之而來的就是選擇,是繼續讀書直到拿到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學位證書呢,還是輟學開辦自己的軟件公司?比爾·蓋茨熱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是他的夢想,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是他所渴望的,可是從事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也是他鍾愛的,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毅然決定放棄學業,開辦軟件公司。時間證明了他的選擇是對的:1999年,在美國的《福布斯》雜誌評選中,比爾·蓋茨淨資產850億美元,理所當然的登上了世界億萬富翁的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