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壘與爭鋒,智者為王。博弈,就是一種典型的對壘與爭鋒。是經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個領域中都存在的經濟學現象。博弈即有輸有贏的遊戲,是生活的一種抽象和概括,是一種簡化的生活模型。生活離不開博弈,生活總會有輸贏。
“神奇紙片”造就的笨蛋——最大笨蛋理論
隻懂得賭,而不懂得用智慧去賭的人終究會成為最大笨蛋。要做勝利者,就要學會用心智和判斷力去贏對方。
一天,幾個騙子用一些所謂的麵值為一元的紙片對一群傻瓜說:“我們的紙片是非常神奇的,它就好比一座金山,而且這座金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但增高。也就是說,隻有你們擁有了它,它們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升值。而你們得到這些紙片隻需要很少的錢:每張10元即可。”
傻瓜們聽了,非常高興,於是蜂擁而上,爭相購買這所謂的“金山”。片刻,騙子手裏的紙片就被搶購一空。買到紙片的傻瓜非常高興,心想,這麼值錢的紙片一定還會吸引很多人購買,於是決定以更高的價格拋售出去。與此同時,部分沒有買到的傻瓜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如此值錢的紙片,於是紛紛以20元、30元甚至更多的錢從買到紙片的傻瓜手裏爭相購買,即使要他們交很多的手續費也十分樂意。他們認為一定會將這些紙片以更高的價格拋售,所以信息十足的等待買家,可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這些所謂能夠升值的紙片其實就是廢紙,根本不值一元錢。於是,購買紙片的人都成了傻瓜,而以更高價格購買紙片的人則成了最大的傻瓜。
這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博弈,每個人似乎都很聰明,因為他們懂得將別人當作自己獲勝的籌碼,可是又難免被別人當作籌碼。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凱恩斯提出的著名博弈理論——最大笨蛋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
凱恩斯在1908~1914年間,一直靠講課賺錢,因為他希望日後從事學術研究時不會受到金錢上的困擾,他講的課有經濟學原理、貨幣理論、證券投資、公司金融等,當時的凱恩斯可以算作講師中的楷模,別人對他的評價是“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的機器。”
可是,即使這台機器不停的轉,始終不能積攢多少錢,他千思萬想,終於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於是在1919年8月,凱恩斯在向別人借了幾千英鎊後便開始了他遠期外彙的投資。沒想到短短4個月時間,他就賺了1萬多英鎊,這讓他感到非常高興。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三個月後,凱恩斯居然把借來的本金和轉賺到的錢全部賠在了他的投資裏。經過7個月的掙紮和努力,凱恩斯開始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在此項交易中狂下賭注,最後終於一舉獲得成功。接下來他在期貨品種中做了大量的貿易,而且賺的了很多錢,並逐漸涉足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時間的努力,他已經變成了大富翁。直到1937年生病,才金盆洗手,但他已經為自己積攢了享用一生的巨額財富,而且還在經濟學的曆史前進中留下了自己投機總結出的賭經——極富價值的最大笨蛋理論。
犯錯不是投資者目的,目的是期待一個更大的笨蛋來替代自己,並且從中得到好處。沒有人想當最大笨蛋,但是不懂如何投機,往往就成為了最大笨蛋。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投資和投機避免做最大的笨蛋呢?
答案可以從凱恩斯的一節投資課裏得到。在一次講投資課時,凱恩斯講到過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果讓我們從100張照片中選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臉蛋,最終的獲勝者所選的臉蛋是由大家投票來決定的,如果能夠選中,則會有獎。我們不難看出,這個遊戲實際就是一場賭博,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賭博能夠獲勝呢?很簡單,在選擇臉蛋時,首先要猜測大多數人會喜歡哪張,然後選擇可能喜歡人數最多的那張,而不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也就是說投機行為應該以對大眾心理的猜測為前提,猜對了大眾的想法,也就贏了投機。
不同的事情通常會蘊藏著同樣的道理,即凱恩斯講的小遊戲和期貨與證券中的博弈一樣。比如,為什麼我們在不知道某股票的真實價值時,居然會花幾十元錢購買?那是因為我們總是在想一定會有人花更多的錢從自己手裏購買,這就像故事中的傻瓜一樣,即使自己購買的東西原本是一文不值的,也願意出高價購買,這是因為我們預期會有更大的笨蛋出現。如果判斷正確,就很肯能創造出了一個最大笨蛋,但如果判斷失算,自己就將成為最大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