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語(1 / 1)

“天地君親師”。我國曆來就是一個崇尚教育的國家,尊教、愛教、重教和興教的風尚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而民間私學的興辦,也是自古有之。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製,自1956年起,教育開始由政府包攬,曆史悠久的民辦教育就隨之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之風吹遍神州大地,民辦教育領域這才重新開禁,1982年通過的新憲法更是確定了民辦教育的法律地位。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民辦教育如沐春風,呈現出了蓬勃發展之勢。

如今,曆史的車輪早已駛入了二十一世紀,對於“民辦學校”,我們已經不再陌生,然而無須諱言,對於民辦學校和民辦教育領域的認識,絕大多數人還是一知半解或者是知之不多的,很多人僅僅把民辦學校視同於“貴族學校”,而對民辦學校在體製機製、辦學理念、運作模式等等方麵的獨特和優勢並不真正了解。這足以說明,我們的社會給予民辦教育領域的關注是非常有限的。放眼全國異常繁榮的文藝文化市場,幾乎找不到一部反映民辦教育和民辦學校的作品,民辦教育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狀況又可見一斑。

是這一領域的人和事太過平淡,沒有多大的關注價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幾年我一直在陸續創作有關社會各類群體生存狀況的紀實文字,民辦教育領域其實早已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怎奈沒有找到好的切入點,因此雖也曾為《錢江晚報》等采寫過《民辦大學生》之類的長篇紀實文章,但終究是浮光掠影,及之皮毛,沒有真正深入到民辦教育這一領域中去挖掘到鮮活的典型。

在一個冬日的下午,在茶香氤氳的門耳茶坊,我有幸結識了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的鄭璧如老師,一位非常優秀的民辦學校校長。

第一次見麵,鄭璧如校長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清臒的麵容,銳利的目光,敏捷的思路,嚴謹的談吐,洪亮的聲音中透著一股硬硬的爽朗,讓人怎麼都無法相信坐在麵前的是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

翻看鄭璧如遞來的折疊式名片,赫然發現折頁中印著八個字: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寥寥數字,便將這位教壇驍將的處世態度和精神風貌勾畫得淋漓盡致。

隨著交談的深入,鄭校長曲曲折折的經曆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初中畢業就當了娃娃老師,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長為全國優秀教師;在事業的巔峰時刻,離開功成名就的公辦學校校長崗位,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前途未卜的民辦學校;先後參與了寧波萬裏、溫州新紀元和寧波華茂等三家著名民辦教育集團9所學校的籌建,直到70歲還在民辦教壇耕耘不綴……鄭璧如的經曆,可謂是一波三折,峰回路轉。他的人生故事好似一幅畫,精彩疊現;又像一首歌,催人奮進;更如一部戲,向我們真實展現了民辦校長的甜酸苦辣。如此精彩的人生故事,怎能不激起我的創作欲望?

本來打算集中半年時間來創作這部作品,沒想到一起筆,就感覺停不下來了,總好像有一股什麼力量在催促著我,吸引著我,使我每天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又會情不自禁地坐到電腦前,用我飛舞在鍵盤上的手指,去關注鄭校長的人生命運,去感受鄭校長的人格魅力。

是的,正是鄭璧如校長那種永不停步的人生態度,以及由此演繹出來的精彩人生,像魔力一般牽引著我,使我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裏完成了這部20萬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