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那悄然而逝的背影
當現實的洪流在生命中洶湧澎湃,當命運的狂風在歲月裏卷起風沙,又有多少人能夠守住夢想的童話?而多年前一個叫三毛的放蕩不羈的女子,以自由的腳步,丈量過她的夢想。於是,她的人生,她的故事,成了所有人的向往。
曆史真實地刻錄著時光裏的故事,而回憶卻為故事填充了不一樣的美麗色彩。一切的浮華消融為虛無,一切的沉澱升華為更寬廣的未來。有渴望與懷念,還有回不去的遺憾。幸而,文字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可以描摹那些故事裏的深沉情感;幸而,她的時代並不遙遠,留下了珍貴的光影紀念。所以會在文字間,在她的黑白照片裏,那些愛她的人們感受著往事的溫度。
1945年,戰爭的硝煙像一張巨大的幕布,包裹著人們的生活。此時的中國,正經曆著那一場沉痛而漫長的八年抗戰。
嘉陵江畔的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座名城。然而,來自東瀛的炮火打破了這座小城的寧靜。在抗戰中,重慶的特殊戰略地位,使得這裏濃縮成了一個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物聚集到重慶,粉墨登場。軍人、政客、流亡者、商人,還有一群知識分子,這其中就包括三毛的父親陳嗣慶。
陳家是書香世家,陳嗣慶畢業於蘇州吳東大學法律係後,在上海以教書為業;而三毛的母親繆進蘭也曾做過小學教師,在學校時還曾參加過抗日救亡協會。在與陳嗣慶結百年之好後便在家做起了賢妻良母,退居到了幕後。抗戰爆發後,三毛父母便移居到了重慶黃桷埡,父親仍以教書為業。戰亂中的黃桷埡相對安寧,這也是戰爭年月最可貴的恩賜。
初春三月,春陽燦爛,勝利的號角還未奏響,大地卻依舊籠罩著灰暗的色彩,一個朦朧混亂的時代為三毛的出生暈染出黯淡灰濛的背景。在一個平凡的日子裏,她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勾畫她的傳奇人生。
1943年3月26日(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在山城重慶的九龍坡區,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天際,誰都不曾想到,她的出生不僅是陳家的榮耀,更將給整個世界帶來一份厚禮。陳父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取了名字——陳懋平,“懋”是三毛家譜上她代表的排行,“平”則表達了父親心中的寄望,渴望和平趕快到來,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
但複雜的“懋”字讓三毛寫起來著實感到費力,所以自從她會寫字時開始,就常常會把自己名字中間的字跳過。甚至還會將“陳”字的部首左右調換。這個不諳世事的娃娃,在三歲時就開始這樣自作主張地給自己改了名字。在她那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中,閃爍著的是對未知世界無盡的好奇。從“陳懋平”到“陳平”,再到後來她又給自己取的英文名Echo(森林女神,或回聲),三毛的一生都是張揚著這樣的不羈和自由;至於後來成了三毛,那更是源於書本上的一次美麗邂逅。在家中排行老二的她還常常喜歡家人叫她“三小姐”,在她的心中,“三”似乎有著特別的含義。
三毛從小就是個特別的孩子,她的父親陳嗣慶曾在《我家老二——三小姐》中,記錄了許多三毛幼年時的故事。
三毛從小性格冷淡,兩三歲的爛漫時光裏,正是與人歡笑玩耍的天真年紀,可三毛卻不愛與其他孩子玩耍,所以常常與孤獨為伴。這樣一種獨特的個性似乎為這天才少女未來的傳奇之路暗暗埋下了伏筆。
在離家不遠處,有一座墳場。墳場裏陰風陣陣,荒草叢生,充斥著死寂。別的孩子不敢靠近,而這裏卻成了三毛鍾愛之處。她常常會沉浸在另外一個獨立自由的世界,在寂靜的時空裏,尋找著獨屬於自己的快樂。
往生與此生究竟交結著何種淵源。在亡靈的世界裏,卻滲透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那小小的年紀裏,三毛便有著一顆對生死無畏的心。因而她的年幼時光裏,也有了許多驚險情節。
每年過節殺羊的時候,其他孩子可能因為恐懼而生得三分敬畏,三毛不但不怕反而會頗感興趣,將這過程不動聲色地從頭看到尾,像是在一旁細細地觀察著一刀一刀的雕刻藝術。那些別人以為殘酷的景象,在她的眼裏是另一番味道了,她自有她獨立的眼光。
住在重慶的時候,當時每家大水缸都埋在廚房地裏,在大人的訛話中,那尊大缸變成了神話中張牙舞爪的異物,一般小孩子是輕易不敢接近的。可是對於三毛來說,這種“恐嚇”反而越發挑起她的興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