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離家出國前,三毛還將這些被她視作“第二生命”的寶貝鄭重交托爸媽,讓他們保證即使搬家也不會丟棄它們,雖然那時的家都快被這些她拾來的寶貝給堆滿了。
從小衣食不缺,溫飽過甚,家裏四個孩子中卻隻有三毛有撿廢物的怪毛病。這個古怪而又讓人捉摸不透的孩子讓家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誰都無可預料的是,正是這樣一個生活的“拾荒者”終有一天會成為文字的拾荒者,用那些平凡而簡單的文字創造出一個多彩浪漫的世界。
三毛通過拾荒擁有了一筆巨大的寶藏。寶藏不僅永遠不會少,還會因著交換和日後的拾撿越積越多。拾荒,如此誘人,除了不用耗什麼就能得到東西的歡喜外,還有著一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拾到什麼東西的未知,這會讓人永遠保留著新鮮感和好奇心,永不止息。
後來,三毛將這些珍貴的記憶化為了潺潺文字,飽滿的情感和文字交融在一起,彙聚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書名是《我的寶貝》,一一敘說著它們的故事,將她的寶藏公開,將一個人拾荒追夢的曆程鋪展在了所有人麵前,感染著那些對生活感到疲乏的人。
有些夢想成了時光的洪流中的一抹泡影。而有些夢想卻因為執著照進了現實。三毛,終於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曾經的拾荒夢。
讀物,豆蔻時光裏最美的風景
時光的巨浪淘洗著世間的故事。滄海桑田不過轉瞬之間卻在書山墨海裏,沉甸下不朽的智慧,啟迪著芸芸眾生。無數的人,跟從這智慧之光的指引,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三毛亦是如此,從年幼時光,到豆蔻年華,再到後來的天涯流浪。書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
三歲時,她與書結緣,自此後愛書成癡。
她總是先看書,不懂的字和詞便問姐姐,於是《學友》《東方少年》以及《王爾德的童話》便都這樣讀過了。不耐於報紙的出報時間,三毛又翻起了堂哥的書,逐漸地認識了那時對她而言還很陌生的作家,如魯迅、巴金、老舍、冰心等。後來,《駱駝祥子》《寄小讀者》也都被她拿來“吞”下去了。
截止到被送到國民學校念書,三毛已經能認很多字了。她對文字天生的敏銳力是令人吃驚的,連老師也驚奇:看她拿著報紙,以為是看著玩的,結果三毛從頭到尾讀了下來。語文課,對她而言,隻是簡單的哄騙小孩子的課罷了,她甚至跑去對老師說,為什麼這些東西寫得這麼淺顯,分明是騙小孩,結果自然是招來了老師的責罵。
在三毛眼中,這浩瀚的文字搭成的是一個個奇妙而多彩的世界,對她有著極強的吸引力。那時候的書和報紙很快便看被她完了,所以三毛什麼書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之後,她的生命隨著建國書店的開業又一次發生轉折,三毛的愛書情結愈加濃烈,對她來講,這個地方簡直如天堂一般。
三毛用盡各種辦法借書,其表現便是纏著那時並不寬裕的家庭要租書的錢。剛開始租到的是美國移民西部的故事書,如《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草原上的屋》《農夫的孩子》《銀湖之濱》《黃金時代》;看完之後又轉戰兒童書,兒童書告捷後又轉向其他書籍,先是《紅花俠》《三劍客》《基度山恩仇記》《唐吉訶德》,後來是《飄》《簡·愛》《虎魄》《呼哮山》《傲慢與偏見》《雷綺表姐》……三毛一股腦跌進這一道洪流裏去,簡直是癡迷忘返了。
這一場看似“生吞活剝”的讀書經曆,奠定了三毛日後的閱讀基礎。無論懂不懂,隻要有故事就看得下去,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獨特滋味。囫圇吞棗並非一無是處,慢慢消化之後的養分足以灌溉心田。而多年以後這片心靈的沃土上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她留下了許多精典而不朽的作品。
不過,似乎連她自己也沒有料到,以後那些曾打動過她心的文字竟然會在她的手中“複活”,成為她向世人傳遞訊息的使者。她投稿的作品,沒有一次被退回。
春去秋來,她已經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了。那時的三毛,已經完全沉浸在了書中的故事和人物上,幸運的是家人從來不曾阻止。但是日漸加重的課程隻能讓她在課堂上“偷搶”時間了。對她一生中影響最大、也是最愛的一本書《紅樓夢》,便是在上課時偷偷蓋在裙子下麵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