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多情雨季:渴望自由的年少時光(1)(1 / 3)

拾荒,帶著不同特色的寶藏

時光的小船載著一船故事匆匆劃過。裝滿曾經,駛向未來。曾經那個年幼的女童已經日逐婷婷,而隨著年歲成長的不僅是身體,一顆聰慧而敏感的心也漸漸萌芽。小小的課堂裏,方正的桌椅間,三毛像其他孩子一樣規規矩矩地走進了學堂。她和其他孩子一般對學校裏的一切充滿期待,但卻並未能收獲滿滿的歡愉。

三毛愛讀書,但卻不太喜歡教條的課本,所以學習成績平平,不過美術和作文成績卻很優秀,這讓她內心有了小小的自豪。那位教學極為嚴厲的全科老師,不僅對三毛的作文無可挑剔,甚至青眼有加,作文課仿佛都成了三毛的專屬表演課——每次作文課,她的文章勢必是要在課堂上朗讀的。

又是一堂作文課,這次老師出的題目是“我的誌願”。恰如往常的習慣,三毛的文章多次被當作範文表揚,老師期待著這位得意弟子更好的表現。結果出乎意料,三毛幸福而自豪地告訴大家,自己的理想是當個拾荒人,還頗有點惋惜似的說道,人們總是把一些好東西給丟掉,而當一個拾荒者最快樂的時刻就是把這些已經蒙塵的東西發掘出來。

興致勃勃的她還未及說完,就被老師扔過來的板擦給打斷了。老師眼中所謂的“理想”一定要遠大才行,又怎能允許她的學生淪落到社會的底層?三毛想要成為“拾荒者”的誌願不僅讓她顏麵無光,更讓她覺得羞辱。必須重寫!

可單純的三毛在這板擦的“襲擊”之下似乎仍未醒悟過來,隻知道似乎老師並不怎麼喜歡她的這份未來職業。於是三毛變戲法似的將這份願望隱藏起來,改口將自己化身為一個攤販,不過心裏真正的願望沒有改變,仍然忍不住在營業之餘隨便撿撿別人丟掉的寶貝。

自以為聰明的三毛,卻讓老師生氣又無奈,有種朽木不可雕的憤慨。老師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誨,讓三毛意識到了老師的“願望”,於是歎口氣謊說道,希望自己以後做個拯救萬民的醫生。自然,感動的是老師,而無動於衷的隻有這個聲稱要做拾荒者的女孩。

無奈的謊言換得了老師滿意的微笑,而她的心,卻變得黯然。她將夢想的種子深埋,在後來的時光裏,澆灌了執著的愛,讓一顆種子,逐長成一片夢想的綠州。

多年以後,撒哈拉的家裏,從家徒四壁到一個沙漠中的城堡,改變著一切的很大一部分東西都是三毛拾荒來的。她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兒時浪漫的夢想。

玩具對孩子們的誘惑永遠是巨大的,隻不過現在很多孩子的玩具都是金錢的交易品,缺少了一種自然的樂趣。而在三毛的那個時代,玩具都是自己“造的”,那些隨手撿來的舊物,加上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就會成為很棒的玩具。樹葉可以當哨子,肥皂泡可以用破筆杆吹出來,“跳房子”是用粉筆畫的,手槍是拿筷子和橡皮筋綁著做成的……正是這般的親近自然,三毛才能體悟到世界角落裏點點滴滴的美麗。

這些自然的饋贈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而且分文不用,得來的卻是孩子們歡快的笑聲和永不疲倦的快樂。在那樣的環境下,對三毛來說,撿來的東西隻要製作得當,全部都是寶貝。這些寶貝帶給她無窮的快樂填充了她的年幼時光。

三毛的第一個寶貝被她叫作“點人機”,其實卻是一根撿來的弧形樹枝,跟著前麵的人跑,點到誰誰就出局。而這根撿來的樹枝也為她點開了浪漫有趣的拾荒之旋。

毫無疑問,拾荒是需要眼力的。慧眼識珠,哪怕是被埋得再深、再破舊的東西都有重新煥發光彩的一天;沒有眼力,那麼拾荒充其量隻是撿撿毫無用處的垃圾。常人眼中所見的,未必就是它的本來麵目,隻有那些真正懂得的人,如同伯樂與馬,伯牙與子期,僅一眼、一聲就能識得是知音。世界的美好、總是會展現給那些懂它的人。

那個時候的三毛,放學後的時光便好似尋寶一般,真正快樂得如同飛鳥。很多再尋常不過的東西在她眼裏都能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一顆彈珠,一個大別針,一個美麗的香水瓶,一顆狗牙齒,或者是一隻小皮球,甚至可能得到意外之財——一角錢。

三毛在拾荒中累積了許多快樂和寶藏,也累積了很多經驗。時間久了,隻要一瞥,便知取舍。少女時代,一度“愛書成癡”的三毛通過讀書,打開了獨特的視角,也漸漸懂得了格調,對於她以後的生活和寫作生涯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對於看似普通的事物,三毛往往以特殊的敏感去品味那些曾經交錯的瞬間,以至於不顧旁人的眼光將人家鋸樹丟下來的枯樹枝拖回家當寶貝似的愛;見到洗衣的阿巴桑坐的木頭椅子也愛不釋手,因為那像極了木頭木腦的複活島人像。在三毛的視角中,世界總是神秘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