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那段時光裏,抗戰已經勝利,人們奔走歡慶,洋溢著喜悅的心情,孩子們最是天真無邪,也更容易受這種情緒的打動。這樣歡喜氣氛之下的種種記憶,自然也被刻錄進了三毛那段童年時光。
彼時,南京鼓樓頭條巷4號,有一幢巍峨的西林庭院,它像一位紳士,經曆著時代的洗禮,守候著陳家人一段美妙的時光。三毛記憶裏的玩耍似乎總是與奔跑聯係著:她跨著竹竿做的竹馬圍著大梧桐樹奔跑著;在雪地裏與堂哥打雪仗時因跑不及而吃了他一個雪彈;在後院被一隻鵝追趕等……跑跑鬧鬧,笑聲在雪地一淺一深的腳印裏回蕩。
她開心地笑著,品嚐著快樂的蜜糖。院子裏的黃綠色小花,像她的笑容一樣綻放。這爛漫的童年,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最為幸福的時光。因為單純,所以不必負擔任何悲傷。
每天清晨,鳥兒在梧桐樹上歡鳴,奏出一曲悠揚樂章。這樂曲不經意間會飄到陳家二樓孩子們的書房裏,成了她們讀書時最美的背景音樂。三毛常常在這裏,度過一串串的美妙時光。
清新的空氣,碧翠的梧桐,美麗的陽光,鳥兒的歡唱……這樣的時光,充滿了詩情畫意,寫滿了寧靜與悠揚。
雖然當時的社會經曆了許多黑暗痛苦與掙紮,但獨屬於三毛的三載南京時光,是簡單快樂的。這樣的安寧,也許算得上是命運給予她的最大恩賜。
幼時,對文字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是一種無端的緣份,亦是一種必然的命運。你無從選擇,無法拒絕或早或晚,總會遇見、相依、相戀。三毛今生的第一位忠實戀人,便是“文字”。
兩三歲的年紀,三毛就已經表現出對讀書的極大興趣。多彩的圖書,為三毛插上了靈魂的翅膀,帶她飛向文字的宿命。
當時,在三毛的堂兄堂姐中,有的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學,大三毛三歲的姐姐也背著書包走進了學校;隻有她因為年紀尚小甚至還不能夠上幼稚園,便跟著一個叫蘭瑛的女工在家裏玩。
每天,望著姐姐背著書包上學的背影,三毛幼小的心靈中萌生一種豔羨和渴望。姐姐上學走後,女工蘭瑛就把三毛領到後院,叫一個長著癩痢頭的小孩“馬蹄子”跟她玩。但是三毛雖然愛玩,卻對這樣一個玩伴喜歡不起來,寧願把自己玩具全部給馬蹄子,然後自己躲到宅子二樓的圖書館去。陳家是書香世家自然少不了各色書籍,對書的熱愛,也傳承到了三毛的血脈裏,這裏便成為了她的天堂。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中,望著窗外的梧桐樹,三毛感到莫大的幸福和滿足。書香縈繞的屋子裏,裝滿幸福的陽光,滋養著年幼的三毛。
濃墨書香把三毛帶到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她幼小的靈魂,與書緊緊擁抱。一旦沉浸在書海之中便難以自拔,常常廢寢忘食,直到蘭瑛或媽媽從狹小的角落中找到她,三毛才戀戀不舍地合上書本。
三毛生平第一本看的書是沒有字的,但是卻知道它叫《三毛流浪記》,後來又看了一本《三毛從軍記》,作者都是張樂平。她從特別喜歡的這兩本書裏,找到了自己的筆名。命運在此埋下了伏筆,在後來的人生中,她與這兩本書和作者都結下了很深的緣份。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三毛,她沉浸在故事裏時而笑時而歎息,在那樣小的一個年紀裏,卻對這一切有著一份好奇和關心。
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裏,政局動蕩,人們飽受苦難。而這漫畫裏的孩子,則是那些在戰亂裏飽受疾苦的孩子的縮影。
這個漫畫中的小男孩有著圓圓的腦袋和臉蛋,五官很可愛,眉眼中卻時常透著迷茫和委屈。他的頭上隻有三根頭發,他的名字就叫作三毛。
也因著這份機緣,三毛日後又認了第二位爸爸,一個未曾謀麵便帶給她新的憧憬和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人,張樂平。他們因書而結緣,後來一見如故,自然就成了父女。
帶著莫名的吸引與牽動,她自小接觸到書,便產生了對書的極大興趣,到識字的時候,又轉成了對文字的愛。
後來,三毛這個筆名讓她紅遍了整個台灣,乃至整個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看過“三毛”之後,其他凡是書裏有插圖畫的兒童書便成為了三毛的讀物。小小年紀,三毛就“看”過了《木偶奇遇記》《安徒生童話集》《格林兄弟童話》,還有《苦兒尋母記》《愛的教育》《愛麗絲漫遊仙境》等許多本童話書。
浩瀚的書海,不僅是知識和智慧的來源,對三毛來說,更是為她開啟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書打開了她對另一個不同世界的好奇心,文字沒有直接以“生硬和陌生”的方式出現在她麵前,而是如此自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