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歡到依戀,這份對文字熱愛如靜水流深般直抵她的靈魂深處。從對文字的一見鍾情,到後來連續有機會發表作品《惑》《一個星期一的早晨》《珍妮的自畫像》,讓這個女孩徹底地和文字“熱戀”了起來,終其一生都不曾減損這愛一分一毫。她的靈魂像一棵開花的樹,結了一段塵緣,留下無數花一般的夢幻,飄向無數讀者的心田。
鄉愁,台灣是新的故鄉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餘光中《鄉愁》
多少遠離故土的遊子們無盡地傳唱著這首真摯感人的《鄉愁》,因為它道出了那一代人最刻骨的想念與哀愁。這首詩用在三毛身上,亦是再合適不過的,盡管離開祖國大陸的懷抱時,年紀尚輕的三毛還未理解“鄉愁”二字的真正含義。
在金陵短暫停留的記憶裏,三毛愛極了那裏的雨。雨絲如線,一如她思念的愁緒,輕柔纏綿。待她離去後對故鄉雨的思念,依然纏繞在心間,這也成為了她獨特的鄉愁。
金陵的日子固然美好,卻極其短暫。有一天,三毛正在南京家裏的假山堆上看野蠶,父親回來了,便往三毛手上塞了一疊可以換馬頭牌冰棒的金元券。臉上的笑容還未綻放,她卻恍然發現家中的老仆人正在流淚說全家要逃難到台灣去了。在1949年的某天,陳氏一家再度遷徙。去往了中國的最南邊,寶島台灣。
逃難過程在三毛腦海中的記憶是很少的,唯一記得的便是母親在輪船上吐得很厲害,那時三毛很害怕,心中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因為她害怕母親會死去。
從金陵一路漂泊輾轉,陳家人曆盡艱辛終於來到了台灣,開始了新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淌金陵的一切漸漸飄遠,成為童年記憶裏一片美麗的扉頁,台灣這座富饒而美麗的城市,漸漸融入三毛柔軟的心、對於三毛來說,這裏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故鄉。綠樹青山,碧海藍天,自然的饋贈和人情的豐腴,一切都是新鮮而珍貴的,對於一個純真而敏感的女孩子來說,又有什麼理由不愛上這裏呢?
初到台灣,一切都是生疏的,生活也變得艱辛,那個時候三毛的大伯父和父親帶著一大家人千辛萬苦地搬到台灣,為了糊口,手頭的金飾不得不換成了金元券,嚴峻的經濟形勢讓初入台灣的一家人不知所措,而此時,幼小的三毛卻渾然無知,滿懷欣喜地迎接自己的新環境。
到台灣後,三毛記憶尤深的還是初次見到榻榻米時的情形。由於台北建國北路的房子都是日式的,三毛與家中的堂哥堂姐第一次見到要脫鞋才能進的房間,高興到不能自已,光著腳丫子在上麵又蹦又跳。
自從對書籍萌生了喜愛之情,書就成了三毛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對台灣的另一個重要印象是關於書籍。當時的台灣有一陣子刮起了禁書之風,要把一些書通通燒掉,尚且年幼的三毛對此十分不解,她隻知道書中的世界奇妙而豐富,不知為何要燒掉,當她從母親的口中得到那些書是“有毒”的,不禁萬分詫異。而正是這份詫異將這些事刻在了豐盛的記憶裏。
公車的開通使得她家附近的那條建國北路熱鬧了起來,各行各業的形色之人多了起來,而對三毛來說,當一個叫“建國書店”的商店掛上招牌以後,每天暢遊書海成了她放學後最大的樂趣。愛書成癡,估計就是從那時開始,書籍成了三毛生命中最重要的陪伴。
到後來父親搬出一個已經被遺忘了的樟木箱,一本本裝幀精美的書籍出現在三毛麵前時,她已經不可自拔地連書的封麵都愛上了。這一切,都是在她的成長之地——台灣發生的。
台灣,給了她最初、最真實的生活體驗。不管曾經流浪過多少地方,熱愛過多少土地,都在兜轉了一圈之後回到了原點。台灣,三毛心中最溫柔的一筆,盡管在多年以後,她在一首歌裏寫道:“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可台灣的冷與暖,早已成為年深日久的記憶,流淌在血液裏,成為欲語還休的“新故鄉”,也結出了牽伴她一生的濃濃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