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漂洋過海來看你(2 / 2)

白雲之下,蒹葭隨風搖曳,倒影浮在漣漪陣陣的水麵上,婆娑而舞。美麗的姑娘站在彼岸。透過叢叢蒹葭,我能看到你綽約的身影。可是看得到蒹葭,卻無法觸碰到你——何等的無奈與悲涼!

求而不得的愛,飄渺而虛幻,如鏡中花,水中月。看得到花的美,卻永遠觸摸不到那樣的芬芳;感覺到月的美,伸手卻隻留下漣漪拂過指尖的微涼。世上有太多這樣的愛情,相思之苦,脈脈不得語,隻能永遠埋藏在心裏。譬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譬如“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譬如《神雕俠侶》中郭襄對楊過的朦朧情意……

文化無國界。印度詩人泰戈爾最有名的那首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所表達的意思和《蒹葭》有著相似之處。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我一位文青朋友經常感歎,天底下有什麼愛情能過超越泰戈爾筆下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呢?我想,應該是有的吧。且不說超越,至少是異曲同工了。《蒹葭》中的愛,何嚐不是如此呢?你離我那麼近,明明就站在我的麵前,仿佛觸手可及,我不顧險阻一路追尋你而去,到頭來隻能遠遠地望著你停在水中央,我永遠都無法告訴你——我愛你。

全詩三章,每章隻變換了幾個字,以此反複,所表達的意思卻如出一轍,那便是對心中所愛之人的可望而不可及。這種鏡花水月般的愛情,始於詩經,並且被認為“古之寫相思,未有過《蒹葭》者”,足可見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對於《蒹葭》的定義,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然還有另外兩種說法。

《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好,若不以此禮治國,必定會遇到很多阻礙,反之則能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即詩中所指的“宛在水中央”。或許當時的統治階級會比較讚同這個說法,古之君王者,有幾個不願意被世人歌頌?

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還有方玉潤的《詩經原始》。他們認為,“所謂伊人”,其實就是賢人,伊人望而不得,暗指的是求賢而不能得。

三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世人更願意相信的自然是愛情之說。所以流傳至今,《蒹葭》似乎早已被烙下了“愛情詩”的印記。因為在人們心中,無關過程的坎坷,無關結局的淒涼,純潔的愛情永遠是最美的。不管詩中明指暗喻的意思究竟是怎樣,相信愛的人都會固執地去相信,這是一首愛情詩。隻有這樣,才是對《蒹葭》最美好的詮釋。